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版生理学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七版生理学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先上行后交叉) (先上行后交叉)
痛温觉/轻触觉→脊髓后角→脊髓丘脑侧束/前束→丘脑感觉接替核 痛温觉/轻触觉→脊髓后角→脊髓丘脑侧束/前束→
(先交叉后上行) 先交叉后上行)
(1)脊髓半离断和脊髓空洞症感觉障碍; (1)脊髓半离断和脊髓空洞症感觉障碍; 脊髓半离断和脊髓空洞症感觉障碍 (2)前外侧索和后索 前外侧索和后索- (2)前外侧索和后索-内侧丘系传入系统传入纤维有一定 的空间分布由内向外:前者CTLS;后者SLTC CTLS;后者 的空间分布由内向外:前者CTLS;后者SLTC
嗅觉、味觉:边缘叶的前底部; 4、嗅觉、味觉:边缘叶的前底部;
中央后回底部(43区)
内脏感觉: (三)内脏感觉:
位置:第一、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 位置:第一、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边缘系统
特点:内脏中有痛觉感受器,无本体感受器,温度和触压觉感受器很少。因此内脏感觉主要是痛觉。 和触压觉感受器很少。因此内脏感觉主要是痛觉。 痛觉
注:
1、各类感觉传入纤维投射有一定分布规律:中央后回由 各类感觉传入纤维投射有一定分布规律: 前到后依次接受来自肌肉牵张感觉、慢适应感觉、 前到后依次接受来自肌肉牵张感觉、慢适应感觉、快适应 感觉及关节、骨膜等投射;从上到下分别接受来自下肢、 感觉及关节、骨膜等投射;从上到下分别接受来自下肢、 上肢以及头面部的躯体感觉投射。 上肢以及头面部的躯体感觉投射 2、感觉柱:皮层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构成最基本功 感觉柱:皮层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 能单位。特点① 能单位。特点①同一个柱内的神经元对同一感受野的同 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是一个传入- 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 单位。 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 单位。②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 3、感觉皮层具有可塑性:表现为皮层神经元之间的广 感觉皮层具有可塑性: 泛联系可发生较快的改变, 泛联系可发生较快的改变,表明大脑具有较好的适应能 力。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N元 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N 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丘脑③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 ④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
功 能
①引起特定的感觉 激发皮层发出、 ②激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①不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 奋状态(上行激醒作用) 奋状态(上行激醒作用)
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
(二)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 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 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 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 传出神经冲动。 传出神经冲动。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 的 感觉,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 感觉,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
痛觉分类: 痛觉分类:
快痛( pain) 快痛(fast pain) 皮肤痛 慢痛(slow 慢痛(slow pain) 躯体痛 深部痛 痛觉 牵涉痛(referred pain) 牵涉痛(referred 内脏痛 体腔壁痛(parietal 体腔壁痛(parietal pain)
视觉传入通路及视网膜各部分在视皮层投射规律示意图
2、听觉 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41区 42区 ⑴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41区、42区)。 ⑵投射特点:双侧投射。 投射特点:双侧投射。 3、平衡觉:主要与头部的空间方位有关 平衡觉:
在 皮 层 进 行 综 合 前庭感受器的传入信息 视觉的提示作用 关节囊本体感受器的躯体传入信息 触压觉感受器的传入信息
★第二感觉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第二感觉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麻木感) 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麻木感); 可能与痛觉有关。 可能与痛觉有关。 投射特点: 投射特点:
Ⅰ.双侧性投射; 双侧性投射; 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叠区。 Ⅱ.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叠区。
另外:头面部的痛温觉/触压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另外:头面部的痛温觉/触压觉、本体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
主核、 三叉丘系→ 后内侧腹核) 主核、中脑核→三叉丘系→丘脑感觉接替核 (后内侧腹核)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及脊髓横断面示意图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一)丘脑的主要核团
1.感觉接替核 第一类细胞群:包括后腹核 包括后外侧腹核(躯干、 后腹核, 1.感觉接替核 第一类细胞群:包括后腹核,包括后外侧腹核(躯干、 四肢)和后内侧腹核(头面部);外侧膝状体, 视觉;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四肢)和后内侧腹核(头面部);外侧膝状体, 视觉;内侧膝状体, 听觉 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 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 觉代表区(构成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 功能上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 觉代表区(构成特异性投射系统),功能上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 引起特定感觉。 引起特定感觉。 2.联络核 第二类细胞群:丘脑外侧核(小脑、苍白球、后腹核); 2.联络核 第二类细胞群:丘脑外侧核(小脑、苍白球、后腹核); 丘脑前核(下丘脑乳头体);丘脑枕( );丘脑枕 外侧膝状体) 丘脑前核(下丘脑乳头体);丘脑枕(内、外侧膝状体) 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 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 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 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 联系协调有关。 联系协调有关。 3.髓板内核群 第三类细胞群:中央中核、 3.髓板内核群 第三类细胞群: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和束旁核 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 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 层广泛区域(构成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层广泛区域(构成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功能上与维持和改变皮层兴 奋状态有关。 奋状态有关。
2、本体感觉代表区(4区) 本体感觉代表区( 与运动区(中央前回) 与运动区(中央前回)重叠
(二)特殊感觉 1、视觉 位置:枕叶距状沟上、下缘(17区 ⑴位置:枕叶距状沟上、下缘(17区)
⑵投射特点: 投射特点:
①视网膜鼻侧纤维交叉投射到对侧枕叶,颞侧不 视网膜鼻侧纤维交叉投射到对侧枕叶, 鼻侧纤维交叉投射到对侧枕叶 交叉,投射到同侧枕叶。 交叉,投射到同侧枕叶。 视网膜的上( ② 视网膜的上 ( 下 ) 半部纤维投射到距状沟的上 中央凹黄斑区(周边区) ( 下 ) 缘 ; 中央凹黄斑区 ( 周边区 ) 纤维投射到距状 沟的后( 沟的后(前)部。
体腔壁痛: 体腔壁痛:由于内脏疾患引起临近体腔壁浆膜受刺激或骨 骼肌痉挛而产生的疼痛。如胸膜炎、腹膜炎, 骼肌痉挛而产生的疼痛。如胸膜炎、腹膜炎,与躯体痛相 也由躯体神经(膈神经、肋间神经和脊神经)传入。 似,也由躯体神经(膈神经、肋间神经和脊神经)传入。
皮肤痛与内脏痛的比较
皮肤(快、慢)痛 皮肤(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感觉产生过程:
内 外 环 境 的 各 种 变 化
感 受 器
换 能 作 用
神 经 冲 动
传 导 大 路 脑
皮 层
分 析 综 合 产 生 主 观 感 觉
一、脊髓与脑干的感觉传导功能
精细触觉、本体感觉→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 精细触觉、本体感觉→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丘脑感觉接替核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地投射到皮 层广泛区域的N纤维。 层广泛区域的N纤维。 功能: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功能: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注: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特异性投射系统
组 成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经丘脑第一、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 丘脑③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
三.大脑皮层感觉分析功能
(一)躯体感觉 1、体表感觉代表区 体表感觉代表区: 体表感觉代表区 ★第一体表感觉区 第一体表感觉区 体表
①位置:中央后回(3-1-2区) 位置: 区 功能: ②功能: 定位明确、 定位明确、感觉分析不十分 清晰(患者常难以描述清) 清晰(患者常难以描述清)。 投射特点: ③投射特点: Ⅰ.左右交叉:(除头面部是双侧 Ⅰ.左右交叉:(除头面部是双侧 左右交叉:( 性外) 性外); Ⅱ.定位精确倒置分布:(除头面 定位精确倒置分布:( Ⅱ.定位精确倒置分布:(除头面 部是直立外) 部是直立外); Ⅲ.精细正比: Ⅲ.精细正比: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 精细正比 感觉灵敏程度呈正比(如口唇、拇指、 感觉灵敏程度呈正比(如口唇、拇指、 食指的投射区大) 食指的投射区大);
特 点
①三次更换N元 三次更换N 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 ②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 ③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 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
①多次更N换元 多次更N 投射区广泛(无点对点关系) ②投射区广泛(无点对点关系) 易受药物影响( ③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 药物的作用原理和乙醚麻醉) 药物的作用原理和乙醚麻醉)
胃、胰 左上腹 肩胛间
肝、胆 右肩胛
肾脏 腹股 沟区
阑尾 上腹部 或脐区
皮节法则:发生牵涉痛时, 皮节法则:发生牵涉痛时,疼痛往往发生在与患病内
脏具有相同胚胎节段和皮节来源的体表部位。 脏具有相同胚胎节段和皮节来源的体表部位。如心脏和上 膈与肩上部等。 臂;膈与肩上部等。
产生机制: 产生机制:与CNS的可塑性有关 的可塑性有关 体表与内脏的痛觉纤维可在感觉传入的第二级N元发生会聚。 体表与内脏的痛觉纤维可在感觉传入的第二级N元发生会聚。 会聚 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传入提高邻近躯体感觉N元的兴奋性→ 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传入提高邻近躯体感觉N元的兴奋性→对 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痛觉过敏) 易化作用 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痛觉过敏)→平常不引起痛觉的 躯体传入也能引起痛觉。 躯体传入也能引起痛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