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生理学课件)第十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课件)第十章神经系统
非条件反射:先天 条件反射:后天学习(大脑)
(二)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
多突触反射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和聚合式联系 单 线 式 联 系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连锁状与环状联系
(四)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1、单向传布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7)突触的可塑性
概念: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为持久的改变的 特性或现象。(学习、记忆的生理基础) 突触传递易化或压抑 形式:
①强直后增强:高频刺激→前膜Ca2+内↑↑ ②习惯化(前膜Ca2+内↓)和敏感化(前膜Ca2+ 内↑):低频刺 激 ③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
2、非定向 突触传递
非定向突触传递特点
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
4)递质和调质的分类
哺乳类动物神经系统内神经递质的分类
5)递质的共存:
① 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包括调质)共 存于同一神经元内。 ② 意义:
协调生理过程
6)递质的代谢:合成、储存、释放、降解、重摄取和再合成
2、受体
1)概念: 2)配体:
激动剂、拮抗剂、神经递质、 神经调质、激素等。
伸肌肌梭
伸肌
屈肌
③慢突触后电位 ➢ 慢EPSP:K+电导降低
➢ 慢IPSP: K+电导增高
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
产生部位:轴突的始段
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
(6)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
➢ 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 • 末梢Ca2+内流量 • 影响突触小泡着位有关蛋白 ➢ 影响已释放递质的消除的因素 ➢ 影响受体的因素:上调和下调
①不存在突触前膜及后膜的结构 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③递质传递时间长短不一 ④递质的影响取决于效应细胞有无相
应受体
3、电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特点: 双向性 速度快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1、神经递质 1)概念: 2)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
①合成 ②储存 ③作用 ④失活 ⑤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
3)调质:
①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 突触前膜释放: 兴奋性递质
➢ 突触后膜:Na+(主)、K+通透性增大,膜去极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EPSP和IPSP的机制
②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Cl- 通透性增大, Cl-内流,膜超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五)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①传入侧支性抑制
伸肌肌梭
伸肌
屈肌
意义: 协调不同
中枢的活动。
1、突触后抑制—②回返性抑制
意义: 终止活动,
或使同一中枢神 经元活动同步。
③髓鞘厚度: ④温度:
4)神经纤维的分类
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1)概念:借助轴浆流动来运输物质的过程 2)特点:双向双速
, 快(40-500 mm/d) 慢(1-12 )
顺向
胞体
逆向
轴突末梢
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 概念:调节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 ➢ 现象:切断、损伤后出现 ➢ 机制:轴浆运输-末梢释放
②配体的特性:NE:α受体( 主) E:α、β受体
异丙肾上腺素:β受体( 主) ③ 器官上两种受体的分布情况: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① α受体:
酚妥拉明—α1(主)、α2
哌唑嗪—α1
育亨宾—α2
② β受体:
普萘洛尔—β受体; 丁氧胺—β2受体; 阿提洛尔、心得宁—β1受
+ 可乐定
治疗高 血压
3)中枢神经递质
① 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 ② 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③ 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④ 支配骨骼肌的舒血管神经
胆碱能受体:
① 毒蕈碱受体 (M受体)
—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
阻断剂:阿托品 外周分布: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
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 维。
② 烟碱受体(N型受体) —化学门控通道
N1: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 (六烃季胺、筒箭毒碱)
➢ 临床:脊髓灰质炎
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营养性因子
(二)神经胶质细胞 功能
①支持作用 ②修复和再生作用 ③免疫应答作用 ④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 ⑤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⑥稳定细胞外的k+ ⑦参与某些活性物质代谢:如泌神经递质。
二、突触传递
经典突触
❖化学突触(神经递质) 非定向突触
❖电突触(局部电流)
突触类型
(一)几类重要的突触传递
1、经典的突触传递
1)结构
2)经典的突触分类
3)突触传递过程(电-化学-电传递)
Ca2+
电-化学-电传递
经典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膜 去极化 Ca2+通道开放 突触小泡释 放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受体 突触 后膜去极化(超级化) 突触后电位
4)突触后电位分类
3)受体的分类
天然配体分类: 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
受体激活机制分类: ① 离子通道型受体 ② G-蛋白耦联受体
4)关于神经递质受体的认识
① 受体有亚型:产生多样化效应 ② 受体存在部位:
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③ 受体的调节: 上调;下调
3、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ACh及其受体: 胆碱能神经元: 胆碱能纤维及分布:
① 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
② 单胺类: NE、多巴胺、5-HE。
谷氨酸、门冬氨酸。
⑤
抑制性递质:r-氨基丁酸、甘氨酸。
④ 肽类:阿片肽、脑-肠肽、下丘脑调节性肽等
⑤ 嘌呤类:腺苷、ATP。
⑥ 其他递质:组胺、NO、CO。
三、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
(一)反射分类(巴普洛夫)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1、神经元基本 结构和功能
中枢: 1011个
神经元基本功能
1、接受刺激 2、传递信息
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1)功能:传导兴奋
神经冲动 2)传导兴奋具有的特征:
①完整性 ②绝缘性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①直径: ②髓鞘有无:
N2:骨骼肌终板膜 (十烃季胺、筒箭毒碱)
2)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肾上腺素能纤维及分布: (除 …之外)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肾上腺素能受体
—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
①α受体( α1 α2 )
②β受体( β1 β2 β3 )
肾上腺素能受体效应的影响因素
①受体的特性:兴奋效应—α受体(主)平滑肌 抑制效应—β2受体(主)平滑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