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胃湿寒

脾胃湿寒

脾湿寒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

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脾湿的症状有哪些呢?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脾湿寒——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两型:(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

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脾湿寒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

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

治则:辛温补阳。

脾湿的症状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参苓白术散
可用大枣,仁米,茯苓加大米熬粥吃的.
平时您要多吃些薏米,山药,白术,茯苓,党参,莲子肉,白扁豆。

补益脾气,利水渗湿。

像你这个情况,我认为可以服用补中益气丸。

这是一个中成药,对你的症状比较适宜。

另外,我在临床上帮类似患者足三里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效果很不错,要比口服药物好,你可以到当地的针灸科去咨询一下
香薷饮:香薷10克,厚朴和白扁豆各5克。

将香薷、厚朴剪碎,白扁豆炒黄捣碎,放到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1小时,每天可以当茶喝。

喝的时候里面也可以加些白糖。

香薷味辛微温,有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的功效;紫苏叶能发散风寒、行气和中化湿;厚朴行气除满,内化湿滞;白扁豆健脾和中,祛湿。

合而用之,可解表清暑,健脾利湿。

对于无汗、胸闷和舌苔白腻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且尤其对于风寒感冒效果显著。

薏米红豆粥:在锅里加进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红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加火,烧开后再闷半个小时,红豆粥就煮成了。

薏米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里面还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像桂圆、大枣都可以。

但是切记不要加大米,由于大米长在水里,有湿气。

泥鳅炖豆腐:先把泥鳅去鳃及内脏,洗净;豆腐切成小块。

然后,先将泥鳅入锅,加盐、清水适量,大火炖到五成熟,加豆腐,再炖至泥鳅熟烂即可。

由于泥鳅具有补中气、祛湿邪、健脾化湿的功效,在中医上一直用其作为去湿寒的重要食材。

不过,吃泥鳅也有个讲究,那就是泥鳅不宜与狗血、螃蟹、毛蟹等同吃,它们是相克的,一起吃可能会引起中毒。

健康小贴士:
体寒且体内湿气较重的MM,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长时间住在潮湿的地方。

而且,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的流通。

注意保暖,不要受凉,多吃健脾胃、去湿食物,适当温补,让湿气随大小便外排。

脾胃湿寒是可以游泳的,但是要注意在游泳的时候不要喝进泳池里的水,也不要游的时间过长。

另外,虽然现在是暑天,但也千万不要贪图凉快。

平时不要过量喝凉开水、吃冰镇的饮料和西瓜、凉拌菜等寒凉的食品。

凡寒凉的水果都要少吃或不吃,温补可以吃性温的水果。

当然,日常饮食在忌食生冷的同时,更要坚持运动,这样更有助于提高体质。

另外可以适当多吃红枣、栗子、山药,都有很好的健脾作用。

用山药50克、薏米250克、茯苓15克熬粥,在上午9:00服用,可祛湿升脾阳,专门针对脾下湿寒之证。

此粥最大的好处在于性平,不会引起内热,不会加重阴虚火旺,所以您食用有百益而无一害。

胃怕冷、左侧背部怕冷,夏天也是这样,天气一冷就更加严重. 说明有寒.左侧背部怕冷是阳虚有痰. 从你说的症状来看,应该脾肾阳虚、寒湿困脾,应该用附桂理中丸之类的温阳药来温补肾阳,只吃参苓白术散效果不大。

我也有这样的症状,吃了参苓白术散几乎没有用。

一般的西药只是消炎或通过刺激肠胃部的神经增强胃动力,只是短期的行为,像你这种情况,最好吃中药调理一下,比如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子、归脾丸等。

如果您年纪较大或者已经长期这样,最好还是迟归脾丸好点,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子药劲太大了些。

这种中药浓缩丸河南仲景、兰州佛慈、北京同仁堂的都不错,仲景的相对性价比高点,历史也悠久。

脾胃虚寒证是由于素体脾气虚,或脾虚日久,波及脾阳,使脾阳也虚。

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阻,导致脾阳虚不能温暖胃肠,寒气自内而生的病证。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常出现或伴有脾胃虚寒证。

1. 脾胃虚寒证的临床表现及宜忌食物
临床表现:
胃痛或腹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时痛甚、进食后痛减,泛吐清水,纳食不香,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手足发冷,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宜食食物:性温味甘辛,具有健脾补气、温暖肠胃及祛寒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羊肉、鸡肉、牛肚、猪肚、链鱼、草鱼、荔枝、辣椒、韭菜、茴香莱、芥菜、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白蔻、红糖等。

忌食食物:
性质寒凉、易损伤脾胃阳气的食物,如荞麦、莜麦、绿豆、豆腐、菠菜、空心菜、茄子、黑木耳、金针莱、莴苣、冬瓜、芹菜、苋莱、茭白、黄瓜、苦瓜、西瓜、柿子、香蕉、枇杷、梨、桃子等。

味厚滋腻,难以消化,易阻碍脾胃运化的食物,如猪肉、鸭肉、甲鱼肉、牡蛎肉、糯米等。

具有利气消食作用,可损伤正气、加重虚寒的食物,如山楂、萝卜、薤白、香菜等。

2.食疗参考方
a. 红枣籼米粥:大红枣7枚、籼米50克,共同于清水中以文火久炖至熟烂,加入红糖10克,热食。

b. 肚丝汤:牛肚或猪肚洗净后,用清水煮沸3分钟后捞起,倒去原汤,再加入干净清水文火炖煮至七成熟,加入适量盐、料酒、花椒、小茴香再煮,待熟透后再捞起,晾至不烫手,切丝100克,盛入大碗中,加入鲜姜三片、味精适量,将第二次煮肚的汤倒入肚丝碗中没满肚丝,上笼蒸45分钟即可,热食。

c. 茴香菜包子:茴香菜100克、剁碎,去骨去皮鸡肉50克、剁碎,两者搅拌均匀,加入适量鲜姜汁、花椒粉、味精、盐、香油,拌匀作馅;以和好的小麦粉发面擀皮,置馅于皮中,捏成包子,于笼上旺火蒸20分钟即好,热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