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解读】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
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
中唐诗人张籍所写的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教学目标】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老师有变化吗?生:换衣服了。
师:是啊,仔细观察一下我,再看看台下的老师们,谁更有吸引力?生:老师你啊!(生乐)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我,我为什么有吸引力啊? 生1:老师您戴眼镜,显得知识渊博。
生2;您幽默风趣。
师:是啊,幽默是人非常好的特质,它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生3:我觉得你很玉树临风。
(生乐)师:谢谢。
生4:英俊潇洒。
生5:仪表堂堂。
(全场乐)师:好了,同学们,谁能用关联词把刚才这些词连起来说一句话?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相貌堂堂。
(生纷纷举手)点评:导入环节看似轻松调侃,实则教者在幽默之中蕴含了调节气氛,了解学情,考察能力,渗透语文基本素养这些意识,为下一环节的展开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描述老师意犹未尽啊,来,看看你们该怎样描述一下它呢?(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师: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生1:我看见深蓝的天空上有雾蒙蒙的云,在云层之间,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它发出的亮光,从云层之间穿出来,照在大地上。
生2:在寂静的月空中,人们看见月亮,觉得内心很温暖。
师:在这美丽的夜空之下,仰望这轮明月,你会想到什么? 生1:看见月亮,我会想到团圆。
生2:我会想到自己在远方的亲人,因为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人的房子上,会想家。
师:如果身处异乡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怎样去做呢?生:会饮酒作诗。
师:哦,那谁能用学过的古诗,描述一下此情此景?生:《静夜思》,李白。
(学生背诵)师:这首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生:思乡情。
师:你们还学过用月亮表达思乡情的古诗吗?师:诗人是借什么而表现这种思乡情呢?比如王安石的……生:《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很好。
不过老师要提醒你,“京口瓜洲一水间”,“间”字要读作第四声。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到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什么情? (生齐答:思乡情!)师:借助的是什么?(生齐答:明月。
)师:借一种景物而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应该是……生:借景抒情。
师:这两首诗表达的都是思乡情,所以他们都是古诗中的一种──思乡诗。
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点评: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教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体验,以达到教学目的,而古诗的意境,不是“感觉艺术”,它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它离不开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存在。
意境是艺术形象及其艺术环境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共鸣作用。
此环节,教者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1、解题入诗:师:同学们,请读诗题──(师配合舒缓的手势)生:秋思……秋思……秋思……师:你们都懂诗题了吗?生:应该是秋天的思念。
师:同学们,“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
(在’秋’下面点重点号)师:谁能把文题的意思再给大家说一说?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己的家乡。
2、初读设疑:师:哦,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吗?(在’秋’之前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自由读诗。
在读诗之前,要听清老师的要求,一定要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给大家三分钟,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出声朗读,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点评:“学贵有思,学贵质疑”。
此环节教者独具匠心地将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吗”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必将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渴求,再配以明晰的朗读要求,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一定会远远好于以往传统流程。
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随着声音的减弱,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谁能给我们展示一下?(生读诗)师:你先别坐下。
诗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生:注意了。
“意万重”要念成“chóng”,不能念成“zhòng”师:这是一个什么字?生:多音字。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古诗,也出现过这个字,也读作“chóng”,那是在哪首古诗中呢?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师:哪句?生1:钟山只隔数重(chóng)山。
师:还有吗?生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师:这是谁的诗句?生:李白,《早发白帝城》师:还有!(生为难的样子)师: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好了,咱们刚才举了那么多的例子,也就是说,凡是在古诗中遇到这个字,都要读成“chóng”,是不是?生:是!师:不是!生:啊?(惊奇)师: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最后两句……谁想到了? 生:……(回忆思考)生:“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
”师:非常好!“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
读“zhòng”表示的是“堆积,垒压,代表一种分量”,而“chóng”则表示“再、很多……”,听懂了吗?谁还能给大家读一下?(生读得很有古诗的味道)师:(问他的同桌)你刚才注意听了吗?他读得好在哪?生:他读得很有韵味。
师:对!同学们,我们现在读的是古诗啊,古诗在朗读的时候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师:(出示画有节奏的古诗)谁再能给大家读一下,要注意节奏啊。
(生积极性很高,争先举手。
一同学再次朗读之后,全班齐读,老师带头鼓掌。
)点评: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这种积累又有显性与隐形之分。
古诗教学中这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重”字的重墨解读辨析,教者帮助学生回顾、指导,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基础,而且通过大量的古诗拓展,使学生真正掌握如何正确运用的方法;同时,生生互评这种评价的方法与激励策略的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领悟到古诗的朗读方法与技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功效。
3、切入主体:师:大家读得这么好,可是千万别忘了老师提的问题啊,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生1:是!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
师:哦,这是你的想法。
作者是“见秋风”,而表达了“思乡情”。
(板书’见秋风’’思乡情’)师:也就是说,这个问号可以擦掉了吧?生:可以。
师:可以吗?同学们,我们再好好读诗,看看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什么之上?(生默读)生2:我觉得不是!从全诗来看,诗人并不是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思乡的,应该是借助家书……师:(板书’作家书’)作者借家书抒发……生:思乡情。
(箭头指示)师:作者不是借秋天的景色,而是把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家书之中。
大家来看,作者写家书,这是一件……生:事。
师:用事来抒发一种情,这种写作手法应该叫做什么呢? 生:借事抒情。
师:我们也可以称为──叙事抒情。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文师:万事皆有因啊。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想要写这封家书呢? 生:可能是作者太想自己的家人了。
师:那想家人,思家乡,总有个由头与原因啊。
生:我觉得可能是凄凉的秋风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
师:用诗中的3个字──生:见秋风。
师:那老师就有疑问了,风本无形,他在那里怎么能看见呢?为什么看见秋风,就想写家书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再细细读诗,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我想作者应该是感到了凄凉。
师: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使他有了这种感觉?生:我觉得他可能看见了秋天的落叶。
秋天的树叶从大树上飘落下来,就像诗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师:他把树看成了什么?生:自己的家乡。
师:而树叶呢?生:诗人自己。
生:落叶归根,树叶飘落下来,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
师:树叶尚能滋育自己的树根,而我呢,只能在外漂泊啊。
大家仔细看图,哪个人是诗人呢?生:穿蓝衣服,年纪大的那个。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猜猜诗人有多大年纪了?生:五十多岁。
师:是啊,他的背已经驼了。
知道诗人在外漂泊多少年了吗? (生迷惑地摇头。
)师: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生:他的内心很孤单。
生:寂寞。
师:这么多的愁苦,他该向谁倾诉?生:家人。
师:该用什么方式呢?生:写信。
师:现在,你们是否理解他看见秋风想写家书之意了呢? 生:理解了。
师:同学们,写家书是为了表达思乡情,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来读诗,找一找有哪些词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生思考,默读,并圈画。
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后生汇报。
)生:我找到的是“意万重”。
师:你能说说“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吗?生:“意万重”表示的是对家里人想说的意思很多。
师: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读得较为平淡。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你该怎样读?生:我认为应该重读“欲作家书”,因为诗人对家乡思念很深,很沉重,所以应该重读。
师:还有吗?生:老师,我认为应该重读“家”字,因为这样才能体现作者对家的思念。
另外,我觉得“意万重”还有对家乡的情很重的意思。
师:听老师来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重读了“意万重”。
)师:老师这样读与这两位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吗?生:老师重读了“意”和“万”字,因为他想在家书里面说的话太多了,想跟家里人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