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新成果总结篇一:技术革新能手挖潜增效典型技术革新能手挖潜增效典型记重型车间数控班班长、集团公司高级技师—潘长发潘长发目前担任重型车间数控班班长,在同事眼里他为人低调,工作严谨,喜欢钻研技术,敢于攻坚克难。
在领导眼里他是个能够担当、乐观上进、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员工。
在20多年的工作历程中,他用热忱之心面对工作用进取之心成就事业。
在他的带领下数控班多次圆满地完成了车间分配的多项急、难、保产任务,数控班成为车间生产效率最高的班组,他本人曾先后获得西部重工、集团公司、甘肃省乃至全国级的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普通工人,潘长发有着极其朴素的价值观,那就是做个技术过硬、知识丰富、拿得出业绩的员工。
由于技术原因车间的几台数控车床几乎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20XX年6月的一天车间领导找到潘长发,将这几台数控车床的使用权交给了潘长发,希望他能将这些先进设备的潜能发掘出来。
看到领导信任的眼神,潘长发倍感责任重大,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接受了挑战。
他首先从学习、钻研数控机床的说明书做起,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几乎对车间6台数控设备的结构和性能做到了了然于胸,紧接着他翻阅了大量与数控相关的书籍,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自学成才,成为西部重工首位编程高手。
自20XX年9月份至今数控机床一直是车间的高效率设备,并承担了车间许多精密、重要产品的加工制造,在他的潜心钻研下改变了我厂车床单人单机的操作模式,创造了数控机床方面的一人双机操作法,将数控机床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倍,进而使年增效在360万元以上。
潘长发虽文化程度不怎么高,但通过不懈努力目前已是数控车床方面的高级技师,为了能充分驾驭数控机床,他查阅了大量数控维修方面的资料,到外地请教数控专家,甚至解剖过一台效率低下的数控车床,“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如今他已成为数控机床的维修能手。
车间有一台小巨人车削中心,曾经有一段时间因其内部刀塔的旋转角度与定位角度产生了1°的偏差,导致加工时刀具切削刃高出工件中心5mm,无法正常生产。
面对此故障车间维修人员显得束手无策,只好报厂设备办联系生产厂家进行维修,对此潘长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很清楚若此设备不能及时得到修理,则不仅耽搁生产加重其他设备生产负担,而且势必会额外产生许多费用,这对车间的挖潜增效工作是极其不利的。
“我能否解决这道维修难(:技术革新成果总结)题呢?”潘长发是个不服输的人,他用实际行动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利用下班时间他上网查资料,请教相关专家,在分析了同类刀塔的结构和调整方法后,他意外地发现要解决此故障需要从刀塔的机械结构、机床的电气系统、机床的油压系统三方面同时着手,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他对车削中心的刀塔反复调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短短的3天时间后车削中心刀塔故障被成功排除,加工精度得到极大改善。
潘长发是重型车间公认的技术革新能手,他多次参与车间的技术攻关项目,为车间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
如开创了西部重工用数控车床加工大棒梯形螺纹拉杆的先河,解决了用普车加工此类工件带来的扎刀问题,成功地摸索出了梯形螺纹数控加工的方法;制作了台车护板加工胎具,一次性增效33200元;改变了我厂单人单机的操作模式,实现了数控机床一人多机操作法,使数控机床的效率提高数倍,年多创效200万以上。
打破了西重车床加工单人单机的格局,创造了数控机床一人多机操作模式,大大提高了数控机床的生产效率,年创效在200万元以上;制作了端面切深槽刀具,解决了大棒迷宫环端面窄孔、深槽的加工问题;通过对数控机床刀塔的结构及调整方法的分析,得出刀塔的旋转角度和定位角度的偏差不仅和其机械性能有关还与机床的电器系统及油压系统有关,在此理论基础上对车削中心刀塔反复调整,终于排除了小巨人车削刀塔的故障,并大大提高了其加工精度;改进了蜗杆加工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刀具的性能,建议采用价格较低的韩国克劳易刀片替代价格较高的山特为克和山高刀片,实践表明前者具较高的性价比,而且加工中心半年内无需进购数控刀片,仅此改进每年可为车间节约费用40万元左右;潘长发深知学习并继承前人的成功经验对于一个好学上进、并试图在工作上有所突破的人而言是必需的,但光能继承不行还得有自己的消化加工,还必须突破思维框架的束缚,即要有所创新。
潘长发这种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也使得其在工作中取得了不少创新性成果,如为了解决调刀精度和刀具互换问题,他专门制作了2架数控镗孔刀座,使之与附带的镗孔刀座配合使用,通过降低刀座中心和增加辅助平衡的方法进行加工,几乎完全消除了因刀具鼠牙盘不平衡造成的磨损缺陷,并且摸索出了普车刀具与数控刀具互换使用的方法,节约了刀具成本;制作了中心钻卡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及工件的加工精度,重型车间的三台数控车床其尾座是液压的,只能顶活而无法打中心孔,针对此瓶颈问题潘长发通过精确计算和测绘制作了卡柄,并给刀塔装上了转卡以之来卡中心钻,这样使得所有车床加工工序可直接在数控车床上一次装夹就可完成,既避免了形位误差又确保了加工精度,并使得小型轴类工件的加工效率提高了5%;为了增大车间2台数控车床的加工范围,潘长发专门制作了三孔卡爪,这2台数控车床的卡爪是2孔直台卡爪,最大装卡直径只有120mm,根本满足不了生产需求,针对此问题潘长发查阅了相关设备资料,计算出设备的传动功率,利用废旧的c630车床四爪卡爪制作了三孔三台卡爪,使得最大装卡直径达到280mm,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加工能力。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潘长发始终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不仅自身技术过硬,为车间解决了许多急、难工件的加工问题,给数控班乃至全车间的员工起了积极地表率作用,而且认真履行了“传、帮、带”义务,在他培养的徒弟中许多已成为岗位骨干。
他多次利用工余时间给青工进行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培训,目前已有2名徒弟可独立操作数控车床,2名徒弟可独立操作数控加工中心,另义务为轧辊车间和二加工培养数控操作人员各一名,此二人现均已成为技术骨干。
据不完全统计,潘长发个人月平均完成台时在420小时以上,其所带领的班组成员完成的月平均台时也在320小时以上,这就是潘长发,一个对工作高度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同事热情诚恳、对企业乐于奉献的好职工。
重型车间:韦敏敏20XX-11-12篇二:成果总结报告成果总结报告1、成果的意义及效果: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教育片面地追求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了学生学的课程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一个学期有时要考7~8门课程,而且还不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课和想做的事情,更谈不上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的培养已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高职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应该面向基层、面向企业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除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因此,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教学与实践模式。
自1999年三校一院合并以来,本课题组就一直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多年来,课题组成员长期广泛开展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实验活动,结合本地区资源开发先后开展了的科研项目:⑴、锌、锰矿资源的化学深加工;⑵、林产化工产品的化学改性;⑶、茶多酚-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⑷、三明市纺织、化工污水的治理研究;⑸、三明地区生物医药资源的普查与开发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课余科技创新实验活动,学生参与面达到300多人次以上。
几年来,在本课题组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展的创新科技实验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⑴、获得五、六、七、八届福建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和优秀奖五项;⑵、获福建省七、八、十一、十二届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多项;⑶、学生在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达40多篇;⑷、20XX~20XX年,化学与生物工程系还获得福建省大学生创新科技实验项目立项11项,校级创新科技实验项目13项。
⑸、开展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培训工共有170多名学生获得高、中级工证书;⑹、高职类专科学生专升本考取到我省重点本科学习达60多名、在已毕业的两届本科生中考研录取率达12%通过学生创新科技实验活动的开展,大大地激发了全系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结构和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促进了全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学生的学风有了很大的转变。
学生普遍学习努力,专业思想稳定,湧跃参加各种科研实验活动;此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显著提高,教学成果突出。
近年来,课题组还积极进行的教改研究,其中获得了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有:⑴、省级化学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⑵、福建省新建本科高校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化工》、《植物学》共2门;⑶、省级工科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1个;⑷、福建省高校本科精品课程2门:《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⑸、福建省大学生创新科技实验项目11项;另外,还有校级教改项目:⑴、“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⑵、“工科类学生毕业论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改革与实践”等课题四项;⑶、实践性教材四部;⑷、电子课件六门,这些都对全系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为了使创新科技实验项目的选题上能更好地结合实际,与三明市经济发展的“4+1”产业相结合,让学生开展的科技创新实验课题大多都结合课题组教师的科研项目,同时,积极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另外,创新实验项目的研究成果部分还融入到学生平时的实验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中,对我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成果的特点:⑴、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在办学理念上,转变了只注重课堂纯理论教学的模式,改革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加强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教学理念;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精心设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尤其注重应用型专业的实践教学。
在组织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时,要求开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
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激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⑶、结合课程体系的改革,制定创新学分的激励措施,使我系学生业已逐渐形成了注重实践学习的浓厚氛围。
⑷、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应加强与三明产业发展的联系,积极开展与三明“4+1”产业相结合的科学研究,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研究课题并给予强有力的指导。
⑸、建立“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成立了“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化学化工应用技术研究所”和“林产化工研究所”等实验教学和科研场所,改善硬件建设,完善实验条件,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