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穴原则
金 水 木 火 火 土
肺 肾 肝 心 心包 脾
阳经五输、 阳经五输、五行配五脏表
五输五行 五脏五行
金 井 商阳 至阴 窍阴 少泽 关冲 历兑
水 荥 二间 通谷 侠溪 前谷 液门 内庭
木 输 三间 束骨 临泣 后溪 中渚 陷谷
木 原 合谷 京骨 丘墟 腕骨 阳池 冲阳
火 经 阳溪 昆仑 阳辅 胃 足三里 足三里 足三里足三里 手少阳三焦 天井 委阳 足少阳胆 阳陵泉 阳陵泉 阳陵泉阳陵泉 委中 委中
手太阳小肠 小海 下巨虚 足太阳脾
(七)郄穴 “郄”有空隙的意思,是各经经气 郄 有空隙的意思, 汇集部位。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 汇集部位。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 节以下。郄穴除了十二正经各有一个外, 节以下。郄穴除了十二正经各有一个外, 阴跷、阳跷、阴维、 阴跷、阳跷、阴维、阳维也各有一个郄 因此,一共有16个郄穴 个郄穴。 穴,因此,一共有 个郄穴。郄穴也是 诊察疾病的重要腧穴。同时, 诊察疾病的重要腧穴。同时,郄穴主要 用于治疗该经的急病。 用于治疗该经的急病。
金 火 水 生 木
土
阴经五输、 阴经五输、五行配五脏表
五输五行 五脏五行
木 井 少商 涌泉 大敦 少冲 中冲 隐白
火 荥 鱼际 然谷 行间 少府 劳宫 大都
土 输 太渊 太溪 太冲 神门 大陵 太白
土 原 太渊 太溪 太冲 神门 大陵 太白
金 经 经渠 复溜 中封 灵道 间使 商丘
水 合 尺泽 阴谷 曲泉 少海 曲泽 阴陵
梁丘 足太阳膀胱 金门 地机
足少阴肾
足少阳胆 足厥阴肝
外丘 中都
水泉
针灸配穴原则
李 军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 针灸部
针灸学是一门基础理 论非常严谨的学科。 论非常严谨的学科。本节 着重阐述与常见病针灸配 方有关的针灸配穴原则。 方有关的针灸配穴原则。
一、针灸配穴总则
(一)局部取穴法 (二)远道取穴法 (三)特殊取穴法
二、特定穴配穴法
(一)五输穴
1). 根据穴位主治而选穴,“井”主 根据穴位主治而选穴, 心下满; 主身热; 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 节痛; 主喘咳寒热; 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 逆而泄。 逆而泄。 2). 根据五行学说而选穴,将五输与 根据五行学说而选穴, 五行、五脏相结合,制定了五输、 五行、五脏相结合,制定了五输、五行 配五脏的配穴法 ,并设立了 “虚则补 其母,实则泻泄其子”的取穴原则。 其母,实则泻泄其子”的取穴原则。
原、络配穴法表
肺主大肠客 大肠主肺客 脾主胃客 胃主脾客 肾主膀胱客 膀胱主肾客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太渊 偏历 合谷 列缺 太白 丰隆 冲阳 公孙 太溪 飞扬 京骨 大钟
心主小肠客 小肠主心客 心包主三焦客 三焦主心包客 肝主胆客 胆主肝客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原穴 络穴 神门 支正 腕骨 通里 大陵 外关 阳池 内关 太冲 光明 丘墟 蠡沟
(三) 俞穴、募穴 俞穴、 俞穴、募穴均分布在躯干部位,与 俞穴、募穴均分布在躯干部位, 脏腑经络密切联系。 脏腑经络密切联系。“俞”穴是脏腑经 气输注的背部腧穴,为动,为阳; 气输注的背部腧穴,为动,为阳;“募” 穴是脏腑经气汇集的胸腹部腧穴,为静, 穴是脏腑经气汇集的胸腹部腧穴,为静, 为阴。 募穴临床上可以单独使用, 为阴。俞、募穴临床上可以单独使用, 常以五脏有病多用俞穴; 常以五脏有病多用俞穴;六腑有病多用 募穴。 募也可以同时使用, 募穴。俞、募也可以同时使用,称之为 募配穴法。 俞、募配穴法。
土 合 曲尺 委中 阳陵 小海 天井 三里
金 水 木 火 火 土
大肠 膀胱 胆 小肠 三焦 胃
(二)原穴、络穴 原穴、
1) . 原穴 是本经的代表,反映脏腑、经络的情 是本经的代表,反映脏腑、 况。十二原穴可以治疗五脏六腑疾病,也可以通 十二原穴可以治疗五脏六腑疾病, 过十二原穴的变化诊察五脏六腑疾病。 过十二原穴的变化诊察五脏六腑疾病。 2) . 络穴 不但可以治疗本经疾病;又可以治疗 不但可以治疗本经疾病; 与之相表里的经病和表里同病 ,还可以治疗络脉 疾病。 疾病。 3) . 原、络配穴法 又称主、客配穴法。在表里 又称主、客配穴法。 两经先后发病时 , 可采用该两经的原穴和络穴治 疗。先发病之经为主 ,取之原穴 ;后发病之经为 取之络穴。 客,取之络穴。
八脉交会穴主治范围表
经脉名称 足太阴脾 手厥阴心包 手太阴小肠 足阳明膀胱 足少阳胆 手少阳三焦 手太阴肺 足少阴肾 奇经八脉 冲脉 阴维 督脉 阳跷 带脉 阳维 任脉 阴跷 腧穴 公孙 内关 后溪 申脉 临泣 外关 列缺 照海 会合及主治 合于心、胸、胃 合于心、 合于目内眦、颈项、耳、 合于目内眦、颈项、 膊、小肠、膀胱 小肠、 合于目锐眦、耳后、颊、 合于目锐眦、耳后、 颈、 肩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合于肺系、咽喉、
(五)八会穴
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 八会穴即脏、 骨、髓的精气聚会之处,多分布于躯干。 髓的精气聚会之处,多分布于躯干。 八会穴可以主治相应八种成分所发生的病 变。
八会穴分布表
名称 脏会 腑会 气会 血会 穴位 章门 中脘 膻中 经脉
足厥阴肝 任脉 任脉
名称 筋会 脉会 骨会
穴位 阳陵 太渊
经脉郄穴名称
经脉名称 郄穴 经脉名称 郄穴 经脉名称 郄穴 经脉名称 郄穴
手太阴肺
孔最
手少阴心
阴跷(膀胱) 阴郄 手厥阴心包 郄门 阴跷(膀胱) 附阳 阳跷( 阳跷(肾) 阴维( 阴维(胆) 阳维( 阳维(肾)
手阳明大肠 温溜 手太阳小肠 养老 手少阳三焦 会宗 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交信 阳交 筑宾
经脉
足少阳胆 手太阴肺
大杼 足太阳膀胱 绝骨
足少阳胆
膈俞 足太阳膀胱 髓会
(六)下合穴 下合穴是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 经的三个腧穴,又称“ 经的三个腧穴,又称“手三阳下 合穴” 合穴、 合穴”。合穴、下合穴均有治疗 本经腑病的作用。 本经腑病的作用。
六阳经合穴与下合穴表
阳经名称 合穴 下合穴 阳经名称 合穴 下合穴
十二经俞穴、募穴表 十二经俞穴、
脏腑 俞穴 募穴 脏腑 肺
肺俞 中府
大肠
大肠俞 天枢
胃
胃俞 中腕
脾
脾俞 章门
心
心俞 巨阙
小肠
小肠俞 关元
膀胱
肾
肾俞 京门
心包
三焦
胆
胆俞 日月
肝
肝俞 期门
俞穴 膀胱俞 募穴
中极
厥阴俞 三焦俞 膻中 石门
(四)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即任、督、冲、带、阴跷、 八脉交会穴即任、 阴跷、 阳跷、阴维、阳维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的 阳跷、阴维、 八个腧穴。这些腧穴均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 八个腧穴。 上下。奇经八脉分别组成四组,每两条经脉 上下。奇经八脉分别组成四组, 又在人体一定部位会合, 又在人体一定部位会合,这八个穴就称为八 脉交会穴。 脉交会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