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穴处方
益气升阳,滋阴补肾
益肾升阳 补肝养血 养阴益肾 养阴补肺润肺 养肝补血
交信
照海 上廉 神门 大敦 通里
滋阴补肾
养阴益肾 益胃,健脾 养血安神 益经气 益智固肾
分门
穴名
少冲 神门
功能
泻心 泻心
穴名
少商 鱼际
功能
泻肺 泻肺
通里
然谷 太溪 涌泉 中冲 劳宫 大陵 内关 曲泽 丰隆 关冲 外关 支沟 阳陵泉 上脘 天枢
少商
然谷
清口、鼻、咽喉热
头 面 、 躯 干 远 端 取 穴 法
部位 前额 头部 侧头 后头 头顶 眼 耳 鼻
选穴 三间、合谷、内庭、解溪 中渚、外关、侠溪、足临泣 后溪、养老、昆仑、申脉 行间、太冲、涌泉、太溪 合谷、太冲、行间、光明、足临泣、肝俞 中渚、外关、风市、绝骨、足临泣、肝俞 合谷、列缺、少商、肺俞
舌
牙齿 咽喉 颈项 肩胛 腰背 胸部
合谷、通里、内关、大陵、商丘、照海、心俞
二间、合谷、内庭、解溪 鱼际、少商、合谷、内关、列缺、照海 列缺、后溪、昆仑、绝骨 合谷、外关、后溪、条口、阳陵泉 水沟、后溪、委中、殷门、昆仑、申脉 内关、太渊、尺泽、足三里
胁肋
上腹 中腹
内关、外关、支沟、太冲、行间、阳陵泉、足临泣
内关、公孙、足三里、梁丘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
局部选穴
对于针感不明显的患者,从加强局部的刺激作用来 看,更加适宜。
• 例如临床上对各种关节疼痛、痿证以及扭伤、皮肤病、 腱鞘囊肿、甲状腺肿大等在局部选穴,用围刺法施针, 其疗效就比较理想。
配穴时重视局部同时要着眼于整体,局部与整体相 结合。
• 如胃肠疾患选穴:三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 • 气海偏于调补先天,足三里调补后天气分,内关重在调 补血分,着眼于先天、后天、气血等整体机能的调补。 局部则以三脘调胃,配合天枢调理胃肠,体现局部与整 体相结合。
穴名 关元 中极 曲骨 上巨虚 解溪 下巨虚
功能 固下元,益精血 益精补气血 补真气,益精髓 益气养血 益气养胃 益气养血
虚门
以补脏腑气血 功能为主。
地机
涌泉 章门
健脾补中,益阴固精
补肾益精,滋阴固肾 补五脏,益气血
公孙
隐白 复溜
健脾补中,益气升阳
健脾补中,益气升阳 滋阴补肾,兴阳固精
太溪
然谷 蠡沟 水泉 太渊 曲泉
针灸配穴处方
针灸治疗学教研室 甘志洲
针灸配穴处方
针灸配穴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 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补泻方法组合而 成的,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步骤。 针灸配穴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交叉交会和腧 穴的分布、功能及特异性,结合疾病涉及的脏腑、 病情的标本缓急进行严密组合。做到有法有方、配 穴精炼、酌情加减、灵活多变。
辨证选穴
• 牙痛
上牙痛:炙足三里七壮,针下关、颧髎。 下牙痛:合谷、颊车、大迎、中渚。 胃火牙痛:承浆、颧髎、颊车、合谷、内庭。 风热牙痛:承浆、颧髎、颊车、合谷、内庭、风池、曲池。 肾虚牙痛:承浆、颧髎、颊车、合谷、内庭、太溪。 大迎向上刺,颧髎直刺,合谷同侧刺,内庭对侧刺,太溪同侧刺。
暖肝寒,温下元 温中散寒,暖胃肠 温肾,暖下焦 温暖脏寒 温肺经之气 (灸)温中暖胃肠, 助阳散寒 助阳散头寒
然谷
后溪 膏盲 涌泉 曲池 公孙 膻中 厉兑
温下元,助命火
发散表寒 温经散寒,祛背寒 温肾助阳 温经散寒,祛肘寒 温中暖腹 暖胸散寒 温胃暖中焦
分门
穴名 少府
神门 通里 劳宫
功能 清心热
清心热、清血热 清心热 清心膈热,清热理气 清心胸热 清心包热,解胸中热 清胃解热 清血热 (刺血)清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热,清气热 清热祛风,清胸背热 清血分及头面诸窍热
小腹
前阴 后阴
太溪、复溜、委中、三阴交
大敦、太冲、太溪、复溜、三阴交、阳陵泉 百会、孔最、承山、承筋、飞扬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 邻近选穴 远端选穴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辨证选穴
临床上有许多病症,如发热、昏厥、虚脱、癫狂、失眠、健 忘、嗜睡、多梦、贫血、月经不调等均属于全身性病症,因 无法辨位,不能应用上述部位选穴的方法。此时,就必须根 据病症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症归属于某一脏腑或经脉, 然后按经选穴。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 邻近选穴 远端选穴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随症选穴
对于个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随症选穴。
• • • • 发热选大椎或曲池; 痰多选丰隆或中脘; 贫血选膈俞或足三里; 恶心呕吐选中脘或内关等均是。
这种随症选穴法都是长期临床经验的结晶,疗效较 高,又称为“经验选穴”。
委中 曲泉 太冲
行间
上星 间使 足三里
行瘀破血,降血清血
行血止血,止口鼻衄血 行血活血 补血活血,清血理血
大椎
承浆 中极 气海
活血散瘀
宣通气血 调经理血,止血 益气行血,活血泻血
分门
穴名 气海 神阙(灸) 中脘 足三里 三阴交 阴陵泉
功能 补气益阳,固精益肾 补气血,益肾精 补中益气,益胃升阳 健脾益气,调补气血 补阴和阳,益气养血 补脾滋阴,养血固精
局部选穴
局部选穴就是围绕受病肢体、脏腑、组织、器官的 局部取穴。是根据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局部病症这 一作用而制定的一种基本选穴方法。 多用于治疗病变部位比较明确,比较局限的病症以 及某些器质性病变。
• 例如头痛选百会或太阳。鼻塞选素髎或迎香,面瘫选颊 车或地仓,脱肛选会阴或长强等。 • 所谓局部,也并非单指病灶周围或“以痛为腧”,而是 指与脏腑病位相应的局部穴位。如胃痛可取三脘,肺部 疾患如咳喘可取天突、膻中;心痛可取巨阙、膻中等。
《针灸精义》:“不知穴之配合,犹如癫马乱跑, 不独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 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如配穴 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会产生副作用。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 邻近选穴 远端选穴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 邻近选穴 远端选穴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 邻近选穴 远端选穴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远端取穴
远端取穴即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穴。《黄 帝内经》称为“远道刺”。 远端取穴适用于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选穴,用于 治疗头面、五官、躯干、内脏病症。在针灸临床上 应用十分广泛。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 寻残缺,面口合谷收。”
隐白 大陵
降逆气
升阳益气 调心气、降浊气
复溜
神门 膻中
护卫气、固肾气
疏理心气 升脾气、降胃气
曲池
大包 公孙
行血中之气
运行腑气 运脾气和胃气
京门
通谷 天枢
护卫气、固肾气
理五脏之气 调理胃肠之气
水道
阳陵泉 太渊
疏通三焦、膀胱之气
行气导滞、降肝胆逆气 通脉气、利肺气、降逆气
肩髃
舒理肺经之气
俞府
开胸气降冲气
穴名 尺泽
鱼际 肺俞 百会 上星 攒竹 水道 前谷 命门 太冲 行间
功能 清肺热
清肺热、利气 清肺热 清实热 清气热,清头目、鼻中热 清头目热 清三焦、膀胱、肾热 清热散表 清五脏及身热 清血热 清泻肝热
热门
以清热泻火 为主。
大陵 内关 中枢 承山 太阳 风门 曲池
分门
穴名 合谷 支沟 悬钟 大椎
功能 清气分热及头面诸窍热 清三焦热 清三阳及脑髓热 清表热,清骨蒸痨热 清骨蒸痨热 清大肠热 清肠胃热 (放血)清心、肺、胃热
穴名 阳陵泉 足三里 三阴交 上脘 上廉 解溪 期门 曲泽
功能 清肝胆热 清六腑热 清血热,平肝热 清心胃热 清胃肠热 清胃热 清血室热 (放血)清血泻心,解暑热
热门
大杼 天枢 丰隆 金津玉液
鼻塞、流涕
耳鸣、耳聋 口臭
迎香、印堂、上星、通天、风池
耳周穴、风池、中渚、外关、悬钟、足临泣 大陵、劳宫、合谷、内庭
牙痛
牙关紧闭 咽喉肿痛
颊车、下关、合谷、二间、内庭
颊车、下关、合谷、水沟、承浆 少商、鱼际、内关、合谷
失语
廉泉、合谷、哑门、内关、通里
分门
穴名 大椎 肩井 缺盆
功能 调和卫气 利胆降逆气 开胸降气
泻心
泻肾 泻肾 泻肾 泻心包 泻心包 泻心包 泻心包 泻心包 泻胃通腑 泻三焦 泻三焦 泻三焦 泻胆通腑 利胸膈,通腑导滞 通肠导滞
列缺
尺泽 肺俞 行间 太冲 中封 蠡沟 公孙 商丘 期门 委中 曲泽 足三里 曲池 内关 灵台
泻肺
泻肺 泻肺 泻肝胆 泻肝胆 泻肝胆 泻肝胆 泻脾 泻脾 泻血结,破血瘀 (放血)泻膀胱大小肠经热 (放血)泻胸、胃、心、头、身热 泻胃降浊 泻周身经脉及皮肤肌热 醒神开闭 泻肺降气
症状 胆绞痛 腹胀、腹痛 泄泻 便秘 脱肛 遗尿 尿闭 肾绞痛 痛经 皮肤瘙痒 目赤肿痛
选穴 日月、太冲、阳陵泉、胆囊穴 中脘、内关、公孙、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关元、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内关、支沟、天枢、大横、足三里 百会、气海、长强、承山、足三里 关元、三阴交、肾俞、足三里 中极、三阴交、合谷、阴陵泉 中极、京门、水泉、肾俞、三阴交 关元、地机、三阴交、足三里 血海、曲池、合谷、太冲、三 阴交、风市 印堂、攒竹、丝竹空、太阳、太冲、行间
• • • • • • • • 视物昏花取风池、翳明; 舌强不语取风府或哑门; 胃脘疼痛取至阳或胃俞; 前阴有疾取次髎或肾俞; 肩背疼痛取中府; 脊柱强痛取人中; 肛门脱出取气海; 腰骶损伤取膻中等。
邻近选穴
前后对应取穴除了可以取腧穴外,也可以取对应的 阿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