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3篇抗精神失常药讲课教案
第13篇抗精神失常药讲课教案
氯丙嗪 1、作用与受体的关系 (1)阻断多巴胺受体 ①阻断中脑-皮质通路和中脑-边缘系统通路 多巴胺受体 产生:抗精神病作用 ②阻断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CTZ)多巴胺 受体 产生:止吐作用 特点:对晕动病呕吐无效
③阻断下丘脑-垂体通路多巴胺受体 产生:影响内分泌 催乳素分泌增加→溢乳、乳房肿大 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闭经、排卵迟缓 促皮质激素、促生长素分泌减少 ④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受体 产生:影响锥体外系运动功能
第13篇抗精神失常药
3、精神病发病机制: 与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功能亢进有关
4、已知脑内多巴胺能神经通路: (1)中脑—皮质通路:与精神、理智有关 (2)中脑—边缘系统通路:与情绪、情感有关 (3)下丘脑—垂体通路(结节—漏斗通路): 与内分泌功能有关
(4)黑质—纹状体通路:与锥体外系运动功能 有关
Hale Waihona Puke 抗精神病药(2)阻断α受体
①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中的α受体 产生:安定作用 ②阻断外周α1受体 产生:血管扩张 (3)阻断M受体 产生:阿托品样作用 2、其它作用 降温 机制:直接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特点:
①可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且受环境温度影 响
②主要抑制产热,次要增加散热
3、用途 (1)精神病 (2)人工冬眠 ①定义:用药物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 降至正常以下,类似于动物的冬眠状态。
②意义:减轻病理反应,提高组织耐缺氧能 力。
③依据:降温及其特点 ④用法:组成冬眠合剂 冬眠合剂组成: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 (3)止吐 4、不良反应 (1)锥体外系反应 ①表现:震颤麻痹 ②产生机制: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受 体 ③治疗:停药,使用中枢抗胆碱药(安坦)
(2)体位性低血压
产生机制:阻断α1受体 解救:用NA
禁用AD
(3)其它不良反应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