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蓟县民间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

关于蓟县民间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

关于蓟县民间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作者:山里人一个文化底蕴较深厚的地区,往往民间文化的底蕴也是非常厚重的。

蓟县的民间文化表现为多元化、多样性,这是和这个地区历史发展和所处的历史、地理位置相关的。

从石器时代到夏商时期,蓟县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红山文化的特点,周以后和燕山文化融为一体。

在后来,汉唐和明清各个朝代,蓟县多处于边塞,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互交织,呈多元化的趋势。

边塞文化、佛教文化、儒道文化、农耕文化等都影响了当地的民间文化和民俗,蓟县人历史上崇文尚武,旧时有“文宝坻武蓟县之说。

”口音接近唐山,风俗多似北京。

历史上蓟县口传志载了大量的传说故事。

民间传说大概有远古传说,比如二郎神担山赶太阳,黄帝问道广成子等。

名山的传说,盘山、崆峒山、翠屏山、八仙山、黄花山、五名山等,比如,盘山的大石桥的传说、禅堂胭脂香等;人文建筑的传说,如独乐寺的传说、憋姑寺的传说、长城寡妇楼的传说等。

历史人物的传说,如田畴隐居盘山的传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水浒人物在蓟州的传说,十粒金丹的传说,和珅和九十九道弯的传说、燕子李三、大刀梁英的传说等等。

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在古代名著中的对蓟州传说的解读。

《水浒》、《三国演义》、《十粒金丹》等著作中都有古无终、古蓟州、古渔阳的身影。

蓟州城东南有一座翠屏山,山势平缓,雅如屏风,面对古城。

如今这座不太高的山已成翠屏湖的天然堤埝,那蓝色的山影和青碧的滦河水一起静静地流入津门。

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小山,曾被写进《水浒》一书,病关索大闹翠屏山的故事几百年来也被读书人读来读去,被瓜棚月下的百姓讲来讲去,使得一提翠屏山就像到了蓟州一样,就像进入了《水浒》之中。

在过去,翠屏山下是不演《翠屏山》这出戏的,相传石秀杀嫂中的潘巧云就是翠屏山东侧十百户村人,为地名所忌讳的缘故吧。

20世纪80年代,蓟县民间文学作家金振东在撰写《时迁外传》时,曾遍访翠屏山周围的村庄,竟意外发现山脚下的十百户村有潘姓大族。

两位70多岁的潘姓老人曾介绍说:“老辈子的潘巧云就是我们村的,不过她不是水性杨花的人,那是写书的糟践人。

”老人们还能讲出许多娓娓动听的水浒故事。

在翠屏山东面火石沟中有一块巨石,上面留有两个妇女的脚印。

人们说那是潘巧云上山时坠坡踩下的。

正是这样,当地人多少年来不许唱《翠屏山》这出戏。

据传一次翠屏山天齐庙庙会时,请来的剧团唱起《翠屏山》,呼地一阵大风把戏台给刮倒了,人们说是犯了地名。

近代诗人江苏冒广生《小三吾亭诗》集中有“翠屏山”五古一首,自注:“舞鹤楼在蓟洲城内大街,相传即潘氏妆楼。

”这些传说是在《水浒》成书之前,还是在成书之后?应该说都有可能。

按着聂绀弩先生的说法,《水浒》不是一人写成,也不是一次写成的;是经过很多人、很长时期、很多次修改才完成的。

也就是说,施耐庵把蓟洲的关于水浒的传说写进书中,而《水浒》又附会出新的传说,一直流传到现在。

水浒的传说在蓟县一带很多,除石秀杀嫂外,还有时迁偷鸡、石秀杀猪、快活林、小漫河盘陀路等传说和附会的遗迹。

杨雄大闹翠屏山杀死潘巧云后,与石秀、时迁等三人投奔梁山。

路上因时迁偷鸡,遂引发了“三打祝家庄”,成为《水浒》中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

杨津庄镇是蓟县水浒故事流传的又一个中心,该镇的小漫河村据说就是祝家庄的原型。

《水浒》中有几十处写到蓟洲,其中,第四十四回,锦豹子小径逢戴宗,病关索长街遇石秀;第四十五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第四十六回,病关索大闹翠屏山,拼命三火烧祝家店;第五十三回,戴宗智取公孙胜,李逵刀劈罗真人;第八十四回,宋公明兵打蓟洲城,卢俊义大战玉田县等,几乎整章回都是写在蓟洲境内的发生的故事,从而也就涉及到蓟洲城池、山川、物产、人物,其中入云龙公孙胜就是蓟州人。

作者对蓟州是比较了解的,施耐庵应该到过这里。

就像曹雪芹、罗贯中等作者的身世令人猜解一样,施耐庵也是如此。

施耐庵原是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一说苏州人。

据文献记载,施耐庵于元朝泰定年间,曾赴大都科考不第。

投奔在国子监任司业的好友刘本善,待寻职业。

其间,他可能到过蓟州游历,所以他能在《水浒》中清楚地写出翠屏山、独乐寺(宝岩寺)、辽塔等地的情况。

在宋公明兵打蓟洲城一回,写宋江招安后征打被辽国占领的蓟洲,把州城写的明明白白,一目了然。

即写了对当时蓟洲的评价,又写了城里的衙署、宝严寺(独乐寺)、宝塔(辽塔)的具体情况。

在攻打之前,曾在蓟洲做过两院押狱的病关索杨雄向宋江介绍说:“前面就是蓟洲相近。

此处是一个大郡,钱粮极广,米麦丰盈,乃是辽国库藏。

打了蓟洲,诸处可取。

”按照杨雄所说,宋江忙与吴用商量计策。

派同样在蓟洲混过事的时迁、石秀乔装进城,以为内应。

对此,宋江胸有成竹,对卢俊义说:“有公孙胜原是蓟洲人,杨雄亦曾在那府里做节级,石秀、时迁亦在那里住的久远。

前日杀退辽兵,我教时迁、石秀,也只做败惨军马,杂在里面,必然都投蓟洲城内驻扎。

他两个若入的城中,自有去处。

时迁曾献计道:‘蓟洲城内有一座大寺,唤作宝严寺,廊下有法轮宝藏,中间是大雄宝殿,前有一座宝塔,直耸云霄。

’石秀说道:‘教他去宝塔顶上躲着,每日饭食,我自对付来与他吃。

只等城外哥哥军马攻打紧时,然后却就宝严寺塔上,防起火来为号。

’时迁自是个惯飞檐走壁的人,那里躲不了身子?石秀临期自去州衙内放火,他两个商量已定,自去了。

我这里一面收拾进兵。

”果然,两个蓟洲通不辱使命,里应外合,一举攻下蓟洲。

这里要提一句,此时的蓟州属于辽国,而在此前发生的故事按作者的叙述应在北宋境内,造成了属地时间上的错位。

小说不同于历史,更何况《水浒》是在民间故事、说唱的基础上形成的,应该宽容地欣赏和理解。

今天,我们提起京东第一山———盘山,许多人都知道甚至亲自登临过,其五峰八石三盘胜境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却不知,此山的来历还和三国故事有关哪。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中写到:“并州既定,操商议西击乌桓。

……人荐袁绍旧将田畴深知此境,操召而问之。

畴曰:‘此道秋夏间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最难行动。

不如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前近柳城,掩其不备:塌顿可一战可擒也。

’操从其言,封田畴为靖北将军,作向导官,为前驱。

”这是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事。

曹操拿下并州以后,曹操准备去攻打乌桓。

此时,曹操经过官渡一战,击溃了最大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

为不留后患,肃清袁氏残余势力袁尚、袁熙,决定远征乌桓。

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

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

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右北平郡的无终,就是天津的蓟县。

曹操在无终人田畴引导下,曹操大军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至此,曹操彻底统一了北方。

班师途中,曹操在渤海之滨登高望海,慷慨激昂,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观沧海》。

应该说,此役的全胜,有无终人畴的功劳。

田畴,字子泰,生于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

征乌桓胜利后,非常爱才的曹操念其功劳,封他为亭侯,田畴坚辞不受。

曹操过意不去,四次封赏都不受,最后拜田畴为议郎。

田畴不愿当官,却愿意归隐山水,无终西北有山高峻,五峰清奇,便率家眷族人隐居这里。

渐渐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位高风亮节的田子泰,把他隐居的徐无山改叫田盘山,再后来就干脆叫做盘山。

二百多年后,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写诗称赞田畴:“闻有田子泰,节义为世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此后,在蓟县盘山地区关于三国的故事传说很多都流传下来。

盘山的喝断石和悬空石,就是相传刘关张下棋的时候发生的故事。

刘备和关羽在山上下棋,张飞观阵。

这时一个樵夫踩落一块大石,垂顶而落,千钧一发之际,关羽飞出一个棋子,将大石卡在山腰。

一旁观阵的张飞大叫一声:“好功夫”,把旁边的一块巨石震断了。

因此,这两块石头分别叫做关羽悬空石和张飞喝断石。

现在,这两块石头就在盘山东麓上方寺景区内,游人争相观赏。

令人叫绝的是,2009年有人发现在悬空石不远处的上方寺西边,一峰突起数十米,形似关羽,号称“武财神”。

媒体报道以后,游人争相一睹,为此地平添了不少香火。

当前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引发观众的争议,这应是在文化广泛发展、艺术多元化形势下的正常现象。

就像名人故里一样,各地无不争先恐后独树一帜,打造名人文化。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故里所在,就至少有河北丰润、江西南昌、辽宁铁岭之说。

曹雪芹故里到底在哪,他生在那里,死后葬在那里,都需待红学家深入研究。

但在《红楼梦》研究中,戚本《石头记》是不可忽视的版本。

戚本为乾隆年间德清戚蓼生收藏并序,因而得名。

是研究红学的重要版本。

第四回前有这样的批诗:“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

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

” 这对于理解全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这首诗的讨论也非常激烈。

到底是谁批的,与作者是何关系?都是谜一样的问题。

但燕山窦公似无争议。

窦公即窦禹钧,字燕山,人称窦十郎,渔阳人(今天津蓟县),生于唐未,卒于后周,官至右谏议大夫,以教子有方名垂青史。

窦禹钧膝下共有窦仪、窦俨、窦称、窦侃、窦僖五子,均聪颖早慧、文行并优,相继登进士榜,史称“窦氏五龙”。

历代《蓟州志》对窦氏父子均有载述。

后周太师冯令道曾赞之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支老,丹桂五枝芳。

《三字经》云:“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杨”。

为了纪念窦公,蓟州西五里处的一座道教名山被人们称为“五名山”,并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五举办大规模的“五名山”庙会。

现在,民间仍有在这个日子过庙的习俗。

有意思的是,当年在盘山庙会演出过的小姑娘、后来成为著名曲艺家、蓟县人魏喜奎,在1962年7月参加了有毛主席和周总理观看的纪念曹雪芹诞辰200周年《红楼梦》鼓曲专场演出。

魏喜奎演唱的是《宝玉娶亲》一段。

周总理指示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为她改编剧本,并在首都中秋联欢会上演出,还灌成唱片在全国发行。

蓟州地处北塞,明朝时属于边疆地区,抗倭名将戚继光就驻守过这一带,光蓟州境内就修有黄崖关八卦城、水关和空心敌台等。

因此,蓟州在当时是很有名气的,还被小说家写入作品。

明末清初的杭州人艾衲居士的小说《豆棚闲话》,写了十二则小故事,其中在第九则《渔阳道刘建儿试马》,写了一段遵化的小伙刘豹因为好吃懒做,家道败落,为了生计投奔蓟州从军的故事。

为什么要投奔蓟州,就是因为蓟州军民众多,流动人口多,商业发达,找一碗饭吃还是很容易的。

作者这样写道:“一日,闻得蓟镇乃古渔阳地方,添设一个总督团练衙门,增了五六万兵马,人烟凑集,物货俱全,好不若闹。

遵化与蓟州相去止隔得七八十里,那刘豹思想起来……不若忍着空肚慢慢的挨到州里。

”只可惜,刘豹在半路上遇到了过去的嫖客朋友,在军营里干了坏事,落个锒铛下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