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工程监理概论课程标准

建设工程监理概论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课程标准
一、教学对象:
适用于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及工程监理专业三年制高职高专学生。

二、建议课时及学分:
建议课时:64 学时学分:4学分
三、先修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建筑工程概论,建筑材料。

后续课程: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等。

四、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及工程监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物体的受力分析、结构内力、应力及位移的分析计算问题具有初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对一般的建筑工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地基与基础等提供一定的力学基础。

五、教学目标:
1. 对简单的物体和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通过对受力分析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简单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2. 具备对简单结构进行内力分析的能力
通过对梁、刚架、桁架及结构内力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结构内力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

3. 具备对简单结构进行应力分析的能力
通过对梁应力及强度的计算,使学生具备对结构应力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

4. 具备对简单结构进行位移计算的能力
通过对构件变形和结构位移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结构位移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

六、能力要求:
1. 对简单的物体和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1)能够在5min内画出简单物体的受力图,能够在10min内画出较复杂的系统的受力图。

2. 具备对简单结构进行内力分析的能力
(1)能够在1h内对梁、刚架、桁架及组合结构内力进行分析计算并能绘制出剪力、弯矩图。

3. 具备对简单结构进行应力分析的能力
(1)能够在1h内能计算简单结构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并能够进行强度校核。

4. 具备对简单结构进行位移计算的能力
(1)能够在20min内能计算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简单的位移。

七、教学内容(64学时):
模块一:建立和做出构件、结构的计算简图与受力图(参考学时:8学时)
主题1:力的概念,刚体的概念;各种力学术语;静力学公理(2学时);
主题2:约束与约束反力;做结构受力图;构件和结构计算简图的建立和简化原则(4学时);
主题3:建立和做出某砖混结构楼面梁的计算简图和受力图的教、学、做(2学时)
模块二:用静力平衡方程确定构件和结构中的未知力(参考学时:16学时)
主题1:平面力系的概念、投影定理、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4学时);
主题2:力对点之矩、合力矩定理、力偶与力偶矩、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4学时);
主题3:力的平移定理、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与平衡条件;平衡方程的应用(4学时);
主题4:某砖混结构楼面梁受力图中未知力的求解和某钢屋架支反力的确定(4学时);
模块三:确定受弯(扭)构件的内力和承载力(参考学时:26学时)
主题1:变形固体及基本假设;基本概念;轴心受力构件的轴力与作轴力图(6学时);
主题2:材料力学性质、拉(压)变形计算;轴心受力构件的应力计算和强度计算(6学时);
主题3:梁的弯曲概念与平面弯曲概念;梁弯曲内力计算和梁的弯矩图与剪力图(10学时)。

主题4:梁的横截面上的应力、梁的主应力(4学时);
模块四:常见静定结构的内力确定(参考学时:10学时)
主题1:静定多跨梁的层次图的建立和静定多跨梁的内力图(2学时);
主题2: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图(4学时);
主题3:静定平面刚架轴力计算的结点法、截面法、联合法(4学时)。

八、教学要求:
1. 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实行模块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相应模块教学内容。

3. 教室和实训室融合式完成教学过程。

九、考核方式:
1. 考核要求:
本课程采用项目考核方式进行考核,取消课程期末考试。

根据四个教学模块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能力模块考核方法,每个模块考核合格,该门课程成绩合格。

2. 考核组织:
(1)建立和完善理论及实操考核题库。

(2)实操考核有专任教师和实操老师共同完成,现场打分。

(3)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要求完成。

十、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评价、同行教师评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价等方式对课程进行教学评价,主要包括:
1. 对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安排进行评价,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2. 对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评价,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对课程教师教学风范、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进行评价,是否能够胜任课程教学。

4. 对课程的实践教学条件进行评价,是否能够充分满足教学要求。

5. 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是否使学生达到能力要求。

十一、教学组织:
1. 成立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组成的考核工作小组,负责教学组织与考核工作。

2. 按照本标准,制定学期授课计划,合理设计项目教学和任务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并按要求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必要的准备。

3. 根据动态的教学反馈信息,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十二、说明:
1. 本标准突出高职的教学特点,在内容取舍上贯彻了“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2.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际教学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允许有±5%的偏差。

3. 本标准的制定考虑了学院相关实习实训条件的现状。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2014.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