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移项的概念,并能利用移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转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移项的概念
三、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2.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已经学习了解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ax=b(a≠0),今天学习把某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为最简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得其解.(教师板书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 (二)、师生共同研究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例1 解方程6x – 2 = 10
在分析本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怎样才能将此方程化为ax=b 的形式?
2.上述变形的根据是什么?
(以上过程,如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应作适当引导) 解:6x – 2 = 10
方程两边都加上2,得
6x-2+2=10+2,把原求解的书写格式改成
即 6x=12,
x=3. 有什么规律可循? 6x – 2 + 2 = 10 + 2
能否写成: 6x
= 10 + 2 (本题的解答过程应找多名学生分别口述,教师严格、规范板书,并请学生口算检验)
由方程①到方程② , 这个变形相当于把①中的“– 2”这一项从左边移到了右边
6x – 2 = 10
6x = 10 + 2 简缩格式: 6x – 2 = 10 6x = 10+ 2 ①
②
“– 2”这项从左边移到了右边的过程中,有些什么变化? 把原方程中的–
2 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 我们可以将例1按以下步骤来书写.
解:6x-2=10
移项,得6x=10+2
合并同类项,得6x=12
未知数x 的系数化1,得x=2.
至此,应让学生总结出解诸如例1、例2这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并强调移项要变号.
解方程:11x – 2=9
例1解下列方程:
(1) 5x+3=4x+7 (2)
移项得 5x – 4x=7 – 3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x =4
合并同类项 ,得
系数化为 1 ,得 x =4.
解方程:(这个练习,应找部分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下面32
141+-=x x 32141=+x x 34
3=x
自行完成,其间,教师要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鼓励同学间互相讲评,同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严格参照例2的解题格式完成这个练习,并要求口算检根)
(三)、课堂练习:
例2列方程求下列各数:⑴x 与二分之一的和等于2;⑵x 的3倍与9的差等于15;⑶x 的二分之一等于x 的三分之一与2的和; 例3.(1)
(2)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采取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采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法?在解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然后,教师需指出,采用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23721529
154-=-==-x x x x x ③②①14141421433104+=--=-+=y y y x x x ⑥⑤④.64335的值,求和是的
与代数式x x x ---.
232的值,求的解是的方程已知关于a x a x x x =+=-
维方法,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在后继课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再次强调移项要变号.
最后,教师可引申,若所给方程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有括号,我们应如何求出方程的解?(为下节课埋下伏笔,引出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后记
关于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授课内容,本教学过程设计在内容编排上与人教版教材在编排上稍有不同,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1.先指出解最简的一元一次方程,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提出解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把解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化归成解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这样提出问题和寻求解题方法比较自然;
2.学生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的很多错误,追其根源都是方程ax=b程的求根公式.所以,应先集中讲解一下如何准确、快速的解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显然它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仍要求学生进一步重视它,努力把它用准、用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