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学学科生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兰州大学药学院

药学学科生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兰州大学药学院

药学学科生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100703:生药学一、学科概况生药学是一门以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应用现代生药学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医疗用途及其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与保护的学科。

以应用植物分类学、天然药物、生物化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研究西北地区高原天然药物的来源、分类、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产及品质评价、药效药理、毒理,着重研究道地药材、珍稀药用植物的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同时加强与化学、医药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集中药资源调查、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生药混乱品种的鉴定整理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等为一体的研究体系。

二、培养目标培养的研究生应科学作风严谨、求实,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

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能够独立进行药用植物野外调查、采集、整理和鉴定植物标本;能开展生药的鉴定研究、质量研究、中草药资源的综合利用等研究工作;外语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并达到四会;毕业后具有独立进行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年、最长在校年限(含休学)四年。

四、研究方向1.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2.生药鉴定与资源的综合利用3.中、藏药及其复方质量标准和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总学分不低于32.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8门;公共课计入总学分;学科通开课总学分不低于6.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门,计入总学分;专业基础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门,计入总学分;方向选修课计入总学分;专业外语计入总学分;人文与科学素养选修课计入总学分;必修环节计入总学分;补本课不计入总学分;六、必修环节1、开题报告必修,最晚于第三学期末完成。

2、学术研讨和学术活动必修,每学年作报告1次,在学期间作报告不少于2次,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9 次。

3、实践环节必修,含科研实践、医疗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七、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生药学实验技能(课程名称)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主要分1,植物学部分,共两节。

主要介绍:甘肃省自然概况、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鉴定等内容。

(主要考虑到学生普遍存在这一部分内容很薄弱的情况而设计的)。

2,生药学部分:共两节。

主要介绍:生药鉴定的内容:生药的性状鉴定、生药的显微鉴定(制片方法、显微测量、显微测量的方法、使用显微量尺的注意事项、显微绘图技术、叶显微常数及其测量)、生药的理化鉴定技术(显微化学鉴别法、微量升华法、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显微化学反应、色谱法、荧光分析法)、生药石蜡制片技术:制片程序介绍等内容。

(主要考虑到学生来源及各校专业不同等特点,而普遍缺乏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生药学学习和研究工作中由于上述原因,基础理论和动手基本技能普遍薄弱,会严重影响到工作的开展而设计该内容)。

三、课程教学内容写明各章节主要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1,植物学部分:两节共10部分内容,平均每部分0.4学时,共4学时;2,生药学部分:两节共20部分内容,平均每部分1学时,共20学时;3,课堂讨论6学时:主要针对上述两部分内容的具体问题进行互动讨论,以建立和加深对有关内容的兴趣及理解。

4,自学交流6学时:主要对课堂讲授及课堂讨论中的所有内容进行自学巩固,同时要查阅一些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融会贯通,期间安排生药制片实验、标本采集、制作、鉴定联系等实践环节等。

四、参考文献1,药用植物学(第5版)(供药学类专业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郑汉臣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第5版2,生药学(第五版)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主编:蔡少青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8月3,中药鉴定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张贵君著科学出版社2009-02-014,植物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主编:刘胜祥科学出版社 2007-06-015,中药鉴定技术主编:杨嘉玲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6,生物显微技术主编:郑国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年1月7,植物分类学主编:罗丽娟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中药药理学》,侯家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中药药理学》,王筠默,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中药药理学》,陈长勋,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中药药理学》,刘青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2月第二版。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陈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种子植物分类学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内容简介《种子植物分类学》是生药学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种子植物系统分类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各重要类群的主要特征、分类等。

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分类、常见种类、经济价值等,以及植物分类学原则、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植物分类学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

通过学习,帮助研究生建立植物多样性概念和进化论思想,要求研究生掌握种子植物分类学的系统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为胜任药用植物学教学、科研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裸子植物(本教材第1-6章为植物系统学部分) 10学时主要内容有: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的分类,裸子植物各纲即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和买麻藤纲等的特征、分类、分布、代表植物及其经济价值;裸子植物各纲的系统地位;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其中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分类、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以及各纲的系统地位等为重点内容。

第一节.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3学时(含第1-3节)第二节.苏铁纲(Cycadopsida)第三节.银杏纲(Ginkgopsida)第四节.松柏纲(Coniferopsida) 3学时(含第4-5节)第五节.红豆杉纲(Taxopsida)第六节.买麻藤纲(Gnetopsida) 2学时(含第6-7节)第七节.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2学时第二章:被子植物(Angiosperm) 54学时本章讲述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被子植物的分类,其中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为重点内容。

第一节.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4学时(含1节)第二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第三节.被子植物的分类一、双子叶植物纲 30学时内容有双子叶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分类、分布、代表植物、经济价值等;各重要类群的进化地位及系统关系。

其中木兰目、樟目、毛茛目、锦葵目、堇菜目、白花菜目、蔷薇目、豆目、大戟目、伞形目、茄目、唇形目、玄参目、茜草目、川续断目及菊目等为重点内容。

双子叶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有:(一)木兰亚纲Magnoliidae1.木兰目:木兰科2.樟目:樟科3.睡莲目:莲科4.毛茛目:毛茛科(二)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1.荨麻目:桑科2.壳斗目:壳斗科(三)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1.蓼目:蓼科(四)五桠果亚纲Dulleniidae1.锦葵目:锦葵科2.董菜目:葫芦科3.杨柳目:杨柳科4.白花菜目:十字花科(五)蔷薇亚纲Rosidae1.蔷薇目:蔷薇科2.豆目:含羞草科、苏木科、蝶形花科3.大戟目:大戟科4.鼠李目:鼠李科、葡萄科5.无患子目:芸香科6.伞形目:伞形科、五加科(六)菊亚纲Asteridae1.茄目:茄科、旋花科2.唇形目:马鞭草科、唇形科3.玄参目:木犀科、玄参科4.茜草目:茜草科5.川续断目:忍冬科6.菊目:菊科二、单子叶植物纲: 20学时内容有单子叶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的主要特征、分类、分布、代表植物、经济价值等;各重要类群的进化地位及系统关系。

其中莎草目、百合目、兰目为重点内容。

单子叶植物各重要类群(目、科)有:(一)槟榔亚纲Arecidae1.槟榔目:槟榔科2.天南星目:天南星科(二)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莎草目:莎草科、禾本科(三)百合亚纲Liliidae1.百合目:百合科、石蒜科2.兰目:兰科第四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1学时内容有被子植物的起源、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本节内容可分散在其他有关章节。

如将本节内容与木兰科、壳斗科的讲解结合起来讲解。

第三章: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 8学时主要介绍植物分类学发展动态、研究进展及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等。

本章内容可融入相关科的介绍之中。

四、参考文献1.汪劲武主编,《种子植物分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2.刘胜祥、黎维平主编,《植物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

3.杨世杰主编,《植物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

4.A. Croquist.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G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5.黎维平主编,《植物学学习指导(第二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中药资源学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内容简介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自然科学,是在生物学、农学、林学、中药学、地理学、化学和管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学科、跨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

本课程是为中药学和生药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

课程内容包括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道地药材和中药区划、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中药资源的调查、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中药资源的保护。

课程以介绍中药资源学基本理论为主,兼顾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地理解中药材质量与自然社会环境、中药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关系的正确的认识观。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第三章中国中药资源概况第四章甘肃中草药资源概况第五章中药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第六章中药资源保护与更新第七章中药新资源的寻找学时分配: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中药资源学的概念、特点、性质和研究对象、范围和任务、形成与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讲授内容:1.了解: 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

2.熟悉: 中药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

3.掌握: 中药资源的特点。

第二章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中药资源调查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文献工作等。

二、讲授内容:1.了解: 有关产量的概念(蕴藏量、经济量、年允收量等)2.熟悉: 药用植物种类的调查及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