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岑参作品专练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岑参作品专练

岑参作品专练
终南东溪中作
岑参
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

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

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

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注]。

[注]沧洲:业处用“沧洲”典故代指归隐。

《全唐诗典故辞典):“‘沧洲'原指水边,由于隐者往往中意于彼,后因以‘沧洲’代指隐士的居处,井常用以表现归隐之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景色优美如画,溪水清碧胜过绿草,从烂漫的山花下面潺潺流淌而过。

B.颔联承上,续写水中沙平能够洗足,溪水清浅无法行船流露出怜爱之情。

C.颈联叙事.朝朝暮暮清洗药材,年复一年溪边钓鱼,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

D.本诗语言不事雕琢,纯用白描手法,风格清丽俊逸,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1.C (“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不对。

联系全诗,可知诗人对这种生活是热爱的,没有厌倦之意,也不觉得这样的日子单调,更多的是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惬意。

而且,将诗中的“朝与暮”“春复秋”理解为“朝朝暮暮”“年复一年”也不够妥帖。

)
2.①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

②诗人欣赏终南东溪景色,认为兴致来时,当随意而往,更希望弃官不做,长期隐居于此。

诗人借用“沧洲”典故,真切地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思(3分)。

(诗的五六句是说:每天早晚来回可清洗采来的药材,每年春秋往复能静心去钓鱼。

古时隐士往往修心修身,追求长生,所以服食药饵;又追求宁静,往往垂钓。

这两句渲染平居的惬意和闲暇。

七八句转向议论,借用“沧州”典故,表明自己的兴趣向来听从自己所向往的,依然希望能在这溪水边风景如画的地方隐居。

从这里可以看出,隐居就是为了远离红尘,求得宽心舒适,称心合意。

)
经火山①
岑参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②,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③,何独烧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
[注]①经火山:749年,岑参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长安赴安西上任,大约次年途经蒲昌,看到火焰山的壮丽景象,顿时诗兴大发,于是创作了这首《经火山)。

②虏云:指西北的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

③阴阳炭:由阴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

西汉贾谊在《鹏鸟赋》中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喻成金属的熔铸。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呼应标题,“突兀”意为高耸,描绘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

B.三、四句意为:火焰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

C.“蒸”字化静为动,夸张地写出火焰山热气由低向高,由近及远,威力蔓延远塞之猛势。

D.五、六句中有象征意味,“烧此中”影射当时边塞战乱不定的现实,表达出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4.请赏析诗歌的后四句。

(6分)
3.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

曲解诗意,此句意为火焰山举世无双,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

4.①后四句运用了衬托手法。

②作者从长安来边塞,一路上其他地方都是天寒地冻的,这儿却是热气蒸人,人马都大汗淋漓,从而反衬了火焰山的威势。

③既抒发了对火焰山奇特怪异景象的赞美和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同时也激发出自己要在边塞施展宏图的豪迈情怀。

(每点2分,如果从对比的角度回答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先找出使用了何种手法,其次对诗中的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阐释该种手法如何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这样答题条理就清楚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

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

②其那:那,奈何。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

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E.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6.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5.BD 解析 B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没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

D项,“动静结合”说法错误。

6.参考答案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

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

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

“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

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

“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还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

能抓住其中三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
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注】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

②中军:此处指代主帅。

7.本诗后面两联,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

8.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相比,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分析(7)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28)本题主要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解答(7)“如何抒发感情”即回答抒情方式,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是写景句,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属于间接抒情,“娇歌”反应了将士的愉悦,“笛…雁”两个意象暗含了将士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幸”,直接表露将士们内心的欣喜,“荷”,即“承受恩惠”,直接抒发了对封大夫的爱戴之情.
(8)此题即分析封大夫的形象.扣住诗中的关键词,“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带领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山,体现了封大夫的高雅的情趣和洒脱的形象;“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中的“霜威”“杀气”,然我们看到了一个威武的形象;“醉舞荷吾君”,说明他深受士兵的爱戴.
答案:
7.①间接抒情.颈联借欢聚场景的描绘间接表达边塞将士欢聚佳节的愉悦之情,同时含蓄地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直接抒情.尾联“幸”字直接抒发对边境安定的欣喜之情,“荷”字直接抒发对封大夫的爱戴之情.(答出“间接抒情”并分析给3分,答出“直接抒情”并分析给2分.)
8.①本诗描写了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震的特点;②将士们的纵情醉舞、感荷“吾君”,表现了他治军有方、深受爱戴的特点;③而登高饮酒、聆赏笛歌,也暗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3
点即可.)
译文:
重阳之日,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山,这与传统的习俗是一样的.
封将军治军威严峻厉,常让人感到一股肃杀之气.
横笛凄凉的声音令南飞的大雁悚然惊动,娇美的歌声令边塞的云彩陶醉而降落.
边廷上,幸喜没有战事,承蒙您的恩惠,戍守的人们得以放怀欢乐、醉舞军中.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熙欢乐之景.“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颔联二句意指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颈联二句是诗人信手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笛声、歌声里都蕴含着深深的思乡之情.“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尾联二句是称颂在封常清的英明领导下,边境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
封常清是唐朝名将,在安史之乱初期因谗被杀,历史上对唐王朝统治者自毁长城的举动贬斥颇多,而这首诗中则生动反映了这位将领能征善战,治军严谨,同时又放达不拘与下属同乐的可贵品质.
点评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