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 完成14-15题。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 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 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 试吟断送老头皮②。
【注】①此诗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 被清政府流放充军新疆, 在西安与妻子离别时所作。
②“断送老头皮”意思为断送了老头的性命。
尾联典故来源:宋真宗时, 访天下隐者, 杞人杨朴奉召廷对, 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今日捉将官里去, 这回断送老头皮。
”真宗不禁大笑, 放他还山。
苏轼在湖州因作诗被下诏狱, 妻子送他出门, 皆哭。
苏轼回头对妻子说起这个典故, 妻子不觉失笑, 苏轼于是离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表面上是说自己力量微薄担当重任早感疲惫, 衰弱的体质和平庸的才干不堪大用, 实际上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相似, 都是正话反说。
B.颔联对仗工整、灵活。
既用“以”字的实词义(“做”或“从事”)表达思想内容, 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 文字功力深厚。
C.“君恩厚”和“戍卒宜”, 表达了林则徐对君王的感激与顺从。
自己犯罪却只是被贬, 这是君主的恩赐, 他觉得自己正好去当一个戍卒。
D.林则徐被贬边疆, 临出发之前, 却给老伴开玩笑地讲古人的故事, 让她吟诵旧诗来送送自己, 这是戏言, 苦涩之中显出诙谐和豁达。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6分)【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 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 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 首先要审清楚提供的要求, 如本题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这是针对全篇设题, 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景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情感。
【解答】(14)C.“谪居正是君恩厚, 养拙刚于戍卒宜“字面上解释是:我被流放伊犁, 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 当一名戍卒适宜。
表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 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 细细咀嚼, 似有万丈波澜。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被贬伊犁, 空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重用, 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
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而不是感激与顺从。
(15)诗歌注释交代了创作的背景, 即“此诗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 被清政府流放充军新疆, 在西安与妻子离别时所作”, 可见此时属于诗人想要报国却遭贬谪, 处于失意之中, 结合首联来看, 诗人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 早已感到疲惫。
如果继续下去, 再而衰, 三而竭, 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 这里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 诗人想要报国却无门路, 流露出失意和愤懑之情;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 哪怕是死, 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颈联“谪居正是君恩厚, 养拙刚于戍卒宜”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 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 “谪居”, 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 诗人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 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 “刚”, 即“刚好”、“正好”, 再结合尾联“戏与山妻谈故事, 试吟断送老头皮”来看, 一个“戏”字展现出直面际遇的豁达与乐观。
答案:(14)C(15)①报国无门的失意与愤激。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被贬伊犁, 空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重用, 诗中不乏失意与愤激之情。
②直面际遇的豁达与乐观。
抗英有功, 却被贬伊犁, 但不因此而消沉, 反而宽慰妻子, 并随时准备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
③刚正不阿的品德和忠诚爱国的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句, 只要有利于国家, 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 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译文: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 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 以我衰老之躯, 平庸之才, 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 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 正是君恩高厚。
我还是退隐不仕, 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 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 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 在此基础上, 回归诗歌, 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 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 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14-15题。
霁夜①孔平仲②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 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 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 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孔平仲:宋代诗人, 诗歌以“流丽清整, 通畅明快”见长。
③寂历:寂静冷清。
④帘栊:窗帘和窗牖。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是一项(3分)A.古人有悲秋之传统, 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 李白之称“秋兴逸”, 这首诗在意境塑造和情感传达上也有“秋兴逸”的意味。
B. 诗篇以"秋兴"为主题, 但不作空泛议论, 诗人匠心独运, 将过去现在, 室内室外的诸种景物融为一体。
尤其注意捕捉具体景物, 以表现诗人的感受。
C. 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 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
然而诗人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月色。
即先写醒后所见, 次句再写梦醒, 这是一种倒叙。
D. 作者描写选取了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等典型意象表现“秋兴”。
整首诗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 明暗的起伏变化成为本诗的诗脉。
15.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 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清”的?(6分)【分析】(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15)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
答题前, 先通读全诗, 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解答】(14)D.“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错误, 景物安排应该是由幽暗转向明朗。
(15)“早有秋声随堕叶, 独将凉意伴流萤”作者以清晨秋叶的坠落声, 戍墙上的铃声之清泠, 与昨夜狂风暴雨对比映衬, 展现出一种夜雨初霁的清静, 突出人们内心的无限祥和之感。
“淡月笼云”是视觉描写, “凉意”是触觉描写, “秋声随堕叶”是听觉描写, 通过不同感官, 展现出清静之感。
“明朝准拟南轩望, 洗出庐山万丈青”展现出一种自然清静之感, 以清泠的墙铃声、落叶声反衬夜雨之后, 秋夜的清冷、寂静。
答案:(14)D(15)对比, 作者以清晨秋叶的坠落声, 戍墙上的铃声之清泠, 与昨夜狂风暴雨对比映衬, 突出一夜暴风雨之后, 夜雨初霁的清静。
调动多种感官, 视觉角度, 写“淡月笼云”, 触觉角度, 写“凉意”, 听觉角度写“秋声随堕叶”, 营造出一种清净、清新之感。
想象, 诗歌尾联作者想象经过暴雨洗过的庐山, 必然是一片青翠, 给人清爽之感。
译文:深夜从睡梦中醒来, 只见月色透过窗帘, 一片寂静。
回想起来, 梦中似乎隐隐也听到城墙角楼上传来的风铃叮当声。
忽然想起睡前曾有急风骤雨, 虽然眼前这淡月笼云的景象还是一样, 但那急风骤雨现在已不知飘向何处了。
只留下早就开始零落的秋叶, 听着秋叶落地的声音, 看着萤火虫在凉意渐浓的夜空中划出流动的轨迹。
明天早上准备从南边窗户远望, 那庐山巍峨的雄姿, 一定被夜雨洗涤得一片青翠, 更具一番秋日清爽的诱人魅力。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 在此基础上, 回归诗歌, 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 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 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14-15题。
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 诗人凭高而望, 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 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
诗中“凄清”二字, 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B.颈联写俯察之景。
紫菊半开, 红莲凋谢, 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 以“愁”状莲, 都是移情于物, 拟物作人, 不仅形象传神, 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C.末联则抒写胸怀。
上句“鲈鱼正美”, 用西晋张翰事, 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 “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 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 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全诗意境雄浑而壮丽, 风格沉郁而豪放。
15.颔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 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不已, 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此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14.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 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 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 景语即是情语。
雁阵和菊花, 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 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 形影相随, 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 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 高楼笛韵的烘托, 思归典故的运用, 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 风格峻峭而清新。
)15.①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 "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 "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 颇见匠心。
②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寥落的残星, 南归的雁阵, 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