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笔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笔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笔记一、我国经济体制的决策结构,分权制衡 (4)1.经济体制的含义 (4)2.什么是决策结构 (4)3.分权制衡的含义 (4)4. 怎么样分权制衡 (4)5. 决策为何要分权制衡 (5)二、现代企业部分 (6)1.什么叫现代企业 (6)2.现代企业的特点(基于与传统企业的对比) (6)三、中小企业融资部分 (7)1.中国民营经济的现状 (7)2.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 (7)3.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7)4.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8)5.现阶段进一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相关对策 (9)6.怎么样进行金融体制改革 (10)四、国有企业的高管高薪问题 (12)1.国有垄断企业高管薪酬过高的原因 (12)2.解决国有垄断企业高管薪酬问题的对策 (13)3.我国的分配不公平现象及对社会的影响一 (13)4.我国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 (14)5.我国的收入分配调节应该注重公平还是效率 (14)6.怎么样解决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 (15)五、经济体制的决策结构,分权制衡 (17)1.什么是经济体制 (17)2.什么是决策结构 (17)3.分权制衡的含义 (17)4.怎么样分权制衡 (17)5. 决策为何要分权制衡 (18)六、现代企业部分 (19)1.什么叫现代企业 (19)2.现代企业的特点(基于与传统企业的对比) (19)一、我国经济体制的决策结构,分权制衡1.经济体制的含义1.经济体制就是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或制度模式。

经济体制的核心是经济决策权。

经济决策权的核心包括两点:一是对资源配置的决策,二是对生产或经营成果分配的决策。

2.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要解决经济决策权的配置问题。

这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谁有权决策,二是以什么方式决策。

3.市场经济体制的难题是怎样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政府调节与克服市场失灵。

市场调节与克服政府失灵的关系需要深入研究。

(我们应该知道,既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体制。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具有可变迁性和可选择性。

各个国家经济体制的变迁和选择都与该国的政治。

历史。

文化乃至资源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2.什么是决策结构决策结构即决策权分配后所形成的结构,包括3点:1。

由谁做出决策;2。

决策的方式;3。

决策的效果如何评价。

这种权利的分配在决定经济体制的效果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分权制衡的含义分权制衡是指在进行经济决策权配置的时候,将决策权。

执行权和监督权赋予不同的主体。

分权制衡是政府选择经济决策权配置的一种方式。

经济决策权配置包括集权模式和分权模式,分权模式又包括:地方分权和企业分权。

分权制衡就是分权模式的达到的效果。

4. 怎么样分权制衡按照科尔内《短缺经济学》的划分模式,按照行政协调和市场协调的比例,可以讲经济体制的模式分为:中央集权。

地方分权。

企业分权三种。

其中:1。

中央集权:经济的决策权。

执行权和监督权都在中央,是一种高度集权模式,如曾经的苏联模式。

2。

地方分权:经济的决策权和执行权部分在地方政府部门,但是监督权仍然在中央,而且重大决策权仍有中央掌握,如曾经的匈牙利模式,中国现在的模式实际上便是匈牙利模式的延续。

3。

企业分权:经济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在企业和个人,但是监督权在中央或地方政府,如曾经的南斯拉夫模式。

我们认为,地方分权和企业分权便是一种分权制衡模式。

5. 决策为何要分权制衡1.在分权制衡的模式下,居民。

企业和地方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逐步参与到经济决策活动当中, 并通过自主决策来获得必要的激励, 因而分权一般有利于经济增长。

2.采用分权制衡是为了给予民间一定的产权自由,以提高民间的积极性, 建立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 降低中央与地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鼓励地方创新并合理配置资源。

3.真正的分权制衡私有资产独立。

民间投资自由的要求,这必将大大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集权分权必须有度,不是越分权越好,更要要避免陷入“一收就死。

一放就乱”的窘境。

而应该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模式。

但是,从历史经验和世界现状来看,集权是不可取的,分权并加上一定的宏观调控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二、现代企业部分1.什么叫现代企业1基本概念:现代企业是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的,股份有限公司是现代企业的典型形式。

现代企业即不是现在所有存在的企业,也不等同于特大型企业,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存在进化意义上的替代关系。

企业制度共经历了业主制——合伙制——股份制(公司制)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的企业称为传统企业;股份制阶段称为现代企业。

关系:传统企业是现代企业的基础;现代企业是传统企业的集成和发展;现代企业和传统企业都是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2成长轨迹:现代企业的成长是伴随着资本两权分离及其深化,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企业内部层级制的形成和发展,职业经理人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2.现代企业的特点(基于与传统企业的对比)1.资本层面的两权分离。

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特征便是两权分离,分为:a.资本的最终所有权b.资本的实际控制权。

而传统的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中,不存在资本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情况,控制权与所有权是统一在“资本家”手中的。

2.资本来源的社会化。

传统企业的出资人都为业主个人或者合伙人;而在股份制企业中,出资人,即股东是社会公众,人数通常较多,相对于传统企业的出资人,股东受到的限制少。

股份制企业突破了业主制。

合伙制的无限责任,能够筹集到更多的资金3.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这一点实际上是由上一点导致的,现代企业的产权主体可以是政府。

企业。

自然人等;而传统企业的产权主体通常是自然人。

4.经营管理的专业化。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雇佣具有专业知识。

管理经验的人员来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使得现代企业的管理更加职业化。

专业化。

这也避免了传统企业中出资者因为精力和能力不足而无法较好的管理企业的情况出现。

5.企业运行的规范化。

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导致委托代理问题的出现。

为了更好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规范经营者行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更多的受到了政策的规范和限制,信息更加透明,分配更加公正化。

三、中小企业融资部分1.中国民营经济的现状(一)从数据来看,中国民营经济已占到GDP总量的60%以上,税收的50%以上;解决就业75%,提供产品85%以上,可见,民营经济已经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但是,民营经济存在严重的问题:1。

结构性失衡,表现在a产业失衡:产业分布来看,集中在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低端部分b区域失衡:2010年以前,民营主要在东部地区,西部最少。

如今,出现了东部逐渐饱和。

中部发展放缓。

西部成长迅速的特征。

c规模结构失衡。

大部分规模偏小,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2。

竞争实力弱,民营经济的生长环境和途径决定了其先天不足,竞争力弱。

3。

缺乏自主品牌,大量从事贴牌生产。

来料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4。

经营理念带有家族性。

私有性,缺乏战略意识和发展蓝图。

2.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1.政策不公。

市场无序。

国家在政策制定上对民营企业考虑较少,无论在税收。

土地。

行业准入等政策上对大规模企业。

公有制企业优待较多。

中小企业市场交易规则较缺乏。

秩序混乱。

2.融资困难,资本不足。

民营企业间接融资(向银行借)难,上市直接融资也难,尚无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借款成本较高,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3.自身的弱点也制约着发展。

缺乏诚信,信誉度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管理比较混乱;人员素质低;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缺乏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3.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l)以内源融资为主。

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比重过高,而外源融资比重较低;虽然内源融资有着融资费用低。

效益高的优势,但是中小企业在完成第一次创业后,想要快速发展,需要及时的获得大量的资金,仅依靠内源融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外源融资具有规模大。

速度快。

灵活等特点,是中小企业发展中重要的融资来源。

(2)直接融资渠道过窄。

外源融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通过债券融资。

股权融资等,但由于我国当前证券市场门槛高,公司债券发行的条件较高,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募集资金,因此我国中小企业通过直接融资的状况不太理想。

(3)间接融资困难。

目前中小企业的绝大部分融资都是来自银行。

但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它们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存在国企偏好,致使中小企业在贷款方面处于冷落地位。

因此,民营中小企业要想从银行取得贷款是尤其困难。

(4)对非正规金融借贷渠道存在一定程度依赖。

由于自身资产总额较小,资产抵押能力弱。

管理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中小企业从银行等传统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困难程度较大。

面临突然急需大量资金,传统的融资渠道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倾向于更多地通过手续简便。

快捷的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等非正规的渠道融资。

尽管这些非正规渠道的融资成本通常高于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但是它们能及时的满足。

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灵活性需要。

各种非正规金融融资渠道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补充,最大优点就是借贷过程手续简便迅速,能及时满足中小企应急资金的需求。

4.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一)外部环境因素1.政府因素。

(1)政府不够重视。

政府从根本上,是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有经济。

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限制是完全存在的。

(2)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国家缺乏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我国政府目前还缺乏为中小企业的支持提供金融服务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融资门槛高,成本大。

2。

金融机构因素:(1) 民间资本难以进入金融银行体系,缺乏适应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

国家严格的金融管制,使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中小金融机构较少,存在的中小金融机构也是有责无权。

有心无力,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 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约束中小企业融资。

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着所有制和规模歧视,“恐私”心理严重,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困难;同时,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从节约经营成本和监督费用的“经济性”出发,规模歧视依然存在,不愿与中小企业打交道。

3.信用担保体系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机构少,并且担保基金的种类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4.直接融资因素。

资本市场缺乏层次,政府严格控制除了证券交易所以外的场外交易;债券融资落后,股票现货几乎成为了资本市场唯一的投资工具,门槛过高,中小企业难以利用。

5.法律体系因素。

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缺乏比较有效s的法律保s护,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担保。

上市等融资方面的保护甚少,中小企业的法律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