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院系:专业:学号:姓名: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它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但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依然存在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要让它继续发挥优势必须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主体地位;按劳分配前言:经济制度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出发点,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决定的。

经济领域的制度改革率先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这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这一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根基和动力。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研究必须从经济制度建设的历史过程中梳理其形成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历史性,从当前经济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中研究其科学性和现实性,然后才能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制度建设中仍然面临的挑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通过“一五”计划建设和三大改造,确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通过农业迅速为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基本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计划经济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同时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不够等弊端逐步显现。

中国经济改革实践首先从农村开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推进。

经过“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后,改称“国营经济”和“国营企业”为“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

十五大报告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分配方面相应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生产的社会形式上,就是国有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主要地位,同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在社会的生产形式上,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国家宏观调控。

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在发展方式上,就是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一体,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不懈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容和特点2.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样化的,要继续在实践中探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尽管从经济总量上看,当前公有制经济成份的比例较低,但是从对国民经济的支配能力上看,公有制依然是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实践证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的政治觉悟、道德水平和经济条件都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

在这样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既能更好地发挥公有制在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方面的作用,又能有效促进经济繁荣,提高经济活力,促进国民就业,是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内比较有效的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所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不同形式的公有制经济和不同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长期共存、优势互补。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本身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但它是我国现阶段整个经济基础的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重要作用。

2.2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形式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

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在于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基础在于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

只有全面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基本建立了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在经济制度范畴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

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世界第二,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中国的民生水平不断改善,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13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国民的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中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面临的挑战尽管我们已经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已经展现出巨大的优势,但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当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格局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和阶段性,因此,当前的经济制度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如何给国有经济以合理定位,如何确定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如何在国有资本总量不断缩小的同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成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的重要基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不断完善,基本建立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与此同时,在收入分配领域,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很大;二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三是财富分配存在很大的不均衡。

3.3 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之与社会主义本质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更贴合,使之能够更加有力有效地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要把握以下基本思路。

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战略思想,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进程,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二是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经济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经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依然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非常艰巨。

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1. 陈文通.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思考[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2 (4): 11-16.2. 张兴茂.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 (2): 33-40.3. 李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D]. 中共中央党校, 2013.4. 宋文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