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78页例3和79页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学模型。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助学生初步建立“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筛选有用的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开火车口算。
6×45×32×75×4
3×42×87×45×8
2、创设情境引入: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乘法口诀掌握得非常好,老师想给同学们准备些奖品奖励大家。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呈现如下主题图:(教科书78页例3情境图)
教师:同学们,在文具店里这么多文具,你喜欢什么作奖品?
预设:学生提出各种文具:铅笔、文具盒、橡皮等。
2、提出问题:老师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
(二)解决问题,初试构建
1、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要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你应该选择哪些信息呢?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2、汇报。
预设:1个文具盒8元和3个这两个信息。
3、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1)教师:怎么解答这个问题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先写一写或是画一画图。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的策略。
(3)汇报方法:
①画图8元8元8元
②列式:8+8+8=24(元)
③列式:8×3=24(元)
4、构建“单价×数量=总价”的数学模型。
(1)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填空:
1个文具盒是8元,要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就是求()个()元一共是多少。
(3)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构建模型。
指着算式8×3=24(元)问:这里的8表示什么?(板书:1个文具盒的价钱)这里的3表示什么?(板书:买的个数)24是指什么?(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
小结: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5、教师: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你看看自己的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
预设1:(用加法检验):1个文具盒是8元,3个就是8+8+8=24(元)。
预设2:(再算一遍)要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就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8元,乘买的个数,也就是8×3,三八二十四,一共是24元。
6、初次运用,深化“单价×数量=总价”的数学模型
(1)教师:老师想再买7块橡皮,一共要多少钱呢?
教师:想一想,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2)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汇报
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预设:买1块橡皮2元和买7块两个信息。
②怎样解答?2×7=14(元)
③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填空:1块橡皮要8元,要求买7个橡皮一共多少钱,就是求()个()元一共是多少。
(3)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的“型”
教师: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请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小结归纳,深化模型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知道了某种文具的价钱,求买几个文具用多少钱,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教师:像这样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有多少钱、7块橡皮一共有多少钱、6支铅笔一共有多少钱等,都是求买几个物品的总钱数,也就是求几个几元的和是多少,我们都可以用一个物品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求出总钱数。
三、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书本79页第1题。
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后列式解答,并将结果转换为复名数,汇报时让学生说清是怎么想的。
2、对比练习。
(1)一枝钢笔8元,小红买了4枝,一共需要多少钱?
A、8+4=12(元)
B、4×8=32(元)
C、4×8=32(角)
(2)一枝钢笔8元,一本笔记本4元,小红买一枝钢笔和一本笔记一共需要多少钱?
A、8+4=12(元)
B、4×8=32(元)
C、4×8=32(角)
(3)8支钢笔多少元?下面哪个算式正确?
A、4×8=32(元)
B、5×8=40(元)
学生读信息和问题,想算式用手势判断上面哪个正并说明理由。
3、拓展提高
(1)书本79页第5题。
教师:从图上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要求“全家人一共要多少钱?”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教师:这个问题一步计算能完成吗?怎么办呢?
教师:解决正确吗?
五、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的知识你都学会了吗?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一些文具的价钱
1个文具盒8元,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