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故事英雄的故事(1):关于抗战英雄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
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1941年8月,侵华日本军队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
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
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
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
第6班5名战士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
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
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
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向坚持战斗到日落。
应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英雄的故事(2):沈星:铁骨男儿的英雄事迹沈星,陕西省西安市人,1981年6月出生,2000年9月入伍,上尉军衔,原第二炮兵士官学校(现为士官学院)训练部函授与实习管理科副营职参谋。
2010年9月至今,在第二炮兵指挥学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2012年5月13日在山东省青州市营救一落水儿童,后抢救无效牺牲,年仅31岁。
沈星:铁骨男儿的英雄事迹奋不顾身地一跳2012年5月13日,本来是沈星难得的假期,他此次请两天假回家,是为毕业论文收集调研资料,同时也为5岁的女儿提前过生日,他准备5月13日晚上赶回学校,回程的火车票也已买好。
5月13日上午,沈星和妻子及女儿途经当地南阳桥,听到呼救声的沈星,发现一男孩正在水中挣扎。
妻子蔡相珍还没反应过来,沈星已快速脱掉外衣,纵身跳入河中。
在岸上呼救的男孩崔程淏说,落水者是他12岁的同学王鸿昊。
两人到南阳河畔玩耍,王鸿昊脱鞋试图把脚伸进水里,不慎滑落河中。
沈星10时许入水后,反复向岸边推了王鸿昊好几次,但是因为岸边斜坡上长着青苔,十分滑,孩子也比较重,沈星都没有成功。
一位钓鱼的市民从河对岸看到后,赶过来将孩子拉了上来,而此时的沈星已经力气耗尽,呛了几口水后沉入水中。
11时15分左右,沈星被救上岸,并被紧急送往当地医院,终因溺水时间过长壮烈牺牲。
亲眼看着丈夫沉入水中,蔡相珍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抢救沈星的时候,蔡相珍一向守候在抢救室门口。
她不愿意相信,刚刚还陪在自己和女儿身边的丈夫,随着往河里纵身一跃,再上来已经是天人永隔。
沈星的遗体从急救室送到太平间的路上,她一向跟丈夫说着悄悄话。
她趴在沈星身上,把丈夫的手机塞进他手里,一条一条给他发信息,这一幕令所有在场者落泪。
青州悼念救人英雄2012年5月17日,社会各界人士在山东青州市殡仪馆悼念沈星烈士,来自社会各界的近万名群众为烈士送最后一程。
在南阳桥下的事发地点,很多群众在那里讲述着当时英雄救人的事迹,默默地为英魂祈祷,许多人流下了眼泪。
参与营救沈星的青州市民那凤铎流着眼泪说:“小伙子大约30岁左右,身高有一米八多,身体瘦削,十分英俊,让人看了真是心疼,我此刻无法抑制悲痛的情绪,为英雄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
”“沈星在危难面前没忘掉过一个铁骨男儿应尽的职责,尽管他没有醒来,但是用生命的光芒照亮了人间。
”一位青州市民说。
被救上来的王鸿昊目前已无大碍,他的父亲一向守在医院里,得知恩人牺牲的消息后,王先生哽咽得无法言语。
父老乡亲的眷恋2012年5月17日沈星的家乡西安市阎良区举行大型追悼活动,3000名群众烛光寄哀思。
“我们为沈星骄傲!我们要将爱传递!”前来表达哀思的阎良区市民说,正因为有了沈星这样的人,社会才会变得完美,人们之间才会有爱传递。
下午5点30,阎良区凤凰街道新跃村的沈家门前,3000余名乡亲们纷纷赶来,深情呼唤远离家乡的英雄魂兮归来—沈星,家乡的人民想念你。
看着孙子英姿飒爽的遗像,73岁的沈德道老人老泪纵横:“我娃是个孝顺娃,每年回来,都要到我那里坐坐,陪我说说话。
”不仅仅是亲属们泣不成声,连从小看着沈星长大的邻里乡亲也纷纷抹泪。
“可惜啊,太让人痛心了!”网友为英雄送行2012年5月13日下午,互联网上青州论坛和青州贴吧里,陆续出现了有关英雄跳下南阳河救人牺牲的帖子。
一个名为“青州中年人”的网友说,准备去看望一下英雄的家属。
那个水坝常去,没想到竟然是英雄的牺牲处,对于家属的伤痛,大家也要多关心啊。
网友1234说:好人一生平安,期望在母亲节,不会再有杯具发生。
至上的荣誉为了缅怀沈星,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作出决定,追授沈星同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
共青团中央发出通知,在广大团员青年中集中深入开展向沈星同志学习活动。
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青联追授沈星同志“山东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号召全省各级团组织、青联组织认真组织开展向沈星同志学习活动。
为弘扬社会正气,共青团西安市委追授沈星同志“西安市杰出青年卫士”荣誉称号。
沈星走了,留给当代青年的,是崇高的使命与无尽的鼓励,正如网友的缅怀:之前我不认识你,之后我会永远记得你。
英雄的故事(3):文天祥:王朝覆灭,英雄横空一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蒙古兵排山倒海般南压,南宋危如累卵。
拉着四岁的宋恭帝垂帘听政的谢太后连忙鼻子一把眼泪一把地下“哀痛诏”,急命各地方官招兵“勤王”,抗敌保“国”。
谁知“满朝朱紫贵”,真正领兵“勤王”的只有六人,文天祥是其中之一。
文天祥:王朝覆灭,英雄横空文天祥毁家纾难,捐资充当军费,招募兵丁三万人赴临安救难。
途中,他接到命令,任平江府知府,领兵救援常州。
可怜这位平江府知府还没来得及踏上平江的土地,只是领了个虚名,就带着他的破烂“消防车”去常州“救火”。
这支没来得及训练的“蚁军”有点乌合之众的味儿,一碰上强大的蒙古军铁骑,立刻化为齑粉,一战下来,仅余六人。
文天祥死里逃生。
一个文天祥纵使有三头六臂或有分身之术,也难以抵挡蒙古军滚滚南下的洪流。
1275年,临安,元军兵临城下。
谢太后已决心投降,派人去元军大营谈判,然而却遇到两个棘手问题。
一是“大宋”对蒙古怎样称呼的问题。
谢太后先派人前往伯颜营中,主动提出称侄或侄孙并纳币的屈辱条件,请求元朝罢兵议和,当即遭到伯颜拒绝。
伯颜大帅不要这个“侄子”,更不要这个“侄孙”。
谢太后继而又派人去伯颜营中“奉表称臣”,又是答应给钱又是许诺给物,仍遭到伯颜大帅的怒斥。
太皇太后无奈,只得用小皇帝赵显的名义向元“百拜奉表”,主动削去帝号,改称“国主”,派监察御史杨应奎带着宋朝传国玉玺三去伯颜营中,拱手送上尚存的全部河山。
宋朝彻底玩完。
第二个问题是谈判的人选问题。
谢太后先派了柳岳等普通大臣前往伯颜营中谈判,称侄称孙都不行,原因是柳岳的级别太低了。
再改派监察御史刘观杰去伯颜营中“奉表称臣”,仍不行,级别低。
伯颜要和丞相谈。
岂知右丞相陈宜中是个贪生怕死的软蛋,一听此事,脚底抹油溜了,一向逃到隔山隔水的温州躲起来。
太皇太后呼天抢地一番后,临时擢升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人马知临安府,与伯颜议和。
文天祥被伯颜扣住。
二但是,客观地说,是元兴宋灭,才成全了文天祥的历史美名。
否则便没有历史上的文天祥。
他甚至和丞相之类的高官无缘。
文天祥是江西庐陵人,少有大志,科考顺风顺水,19岁考乡校第一,20岁连中三元:中选吉州贡士,临安应进士试,在殿试中,宋理宗亲拔为状元。
他作的“御试策”切中时弊,拟改革方案,述政治抱负,高出一筹。
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眼看文天祥就要仕途通达,灰黄腾达了,几天后,文天祥的父亲竟不幸病故,文天祥按例归家守丧三年。
刚一瞥京城风华,又不得不黯然退回,这是一种预兆吗?守丧之后,文天祥十几年里大都在一些地方官的职位上转悠。
宁都判官,刑部侍郎,江西提刑,赣州知府等,或半年,或月余,疲于奔命,无所建树。
总结其为官特点,如果不是恰巧碰上亡国乱局,文天祥一生好点儿的结局,仕途时断时续,终老南山,如辛弃疾,陆游;不济点儿的,或发配,或丧命,如岳飞,都有可能。
开庆元年(1259年),元军多路齐攻江南,江南危急,临安危急,朝廷一片混乱。
宦官董宋臣请宋理宗迁都避敌,朝中有附和之声,民心浮动。
正在守丧的文天祥仅以进士身份建言:杀董宋臣,以振民心,并献御敌之策。
可惜,文天祥的一片忠心被懒懒地晾在了临安宫墙外的大街上,没人理睬。
文天祥生性耿直,不会拉帮结派,只知忠于朝廷。
这在官场是大道,也是小道。
成在那里,也会败在那里。
中进士后,权奸贾似道拉他作门生,谁知文天祥不领情,他对贾似道的荒淫无耻、威福自专的行为极为不满,多次予以讥评和嘲讽。
贾似道一怒之下,罢免了文天祥的官职。
此后,如果不是国运维艰,文天祥能东山再起得到重用吗?三更严重的打击到来了。
正当文天祥在元军统帅伯颜帐中斗智斗勇之际,朝廷却偷偷地宣布解散文天祥的军队。
以便为投降灭国扫清路障。
一个元帅失去了军队。
他的潜力不会高于一个普通的士兵多少。
伯颜果断下令扣押了文天祥。
与此同时,谢太后带着皇帝赵显奉表投降,做了元帝国的阶下囚。
一个忠臣,一个统帅,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一个王朝,如此对待“战”与“和”,如此对待军队和统帅,焉有不亡之理?赵构无后,皇位由赵光义的血脉再传给赵匡胤一脉,传统说法叫归了“正统”。
但是,从治国理念来说,赵家统治血脉是相承的,没有换血,更新,更没有断流。
秦桧可恶,贾似道该死,但是,他们毕竟只是小树而已,如果没有宋王朝主降苟安的土壤,他们只会枯死,更谈不上枝柯柱天,浓荫匝地了。
反大臣,更重要的是反皇帝。
文天祥和降帝、降太后及一班降臣由元军押解,猪群一样北进。
不敢北伐,终得北进。
行至镇江的时候,文天祥由义士相助,成功逃脱敌营,又九死一生,历惊涛骇浪,辗转到达福建。
宋朝还有没被逮尽的男人和皇族子弟。
投降皇帝宋恭帝被押往元大都的同时,逃生的大臣陆秀夫、张世杰拥立宋恭帝漏网的七岁弟弟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宋端宗。
一帮子不愿为奴的遗臣最后找到了一位血脉还算纯正的主子去侍奉。
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文天祥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继续抗元。
同年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宋朝君臣失去了最后可供立身的巴掌大的土地,苟延残喘于波涛之间,并冠以一个好听的名字——“行朝”。
然而,在这个国已不国的危艰时候,内部仍争斗不绝。
因对“微型朝廷”的实权派张世杰专权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七月,文天祥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聚兵,指挥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