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

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

于是 ,
化简得:x2+y2-2x=0(x≠0)。
方法二:(代入法)设P点坐标为(x,y),N点坐标为( ),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得 ,因为N在圆上,所以
(x≠0),
化简得:x2+y2-2x=0(x≠0)。
方法三:(参数法)设P点坐标为(x,y),直线ON的方程为:y=kx,
由 消去y得:(1+k2)x2-4x=0,
参数法是借助中间变量,间接得到x、y关系的方法。在预先无法判断曲线的类型,又不容易直接找到x、y关系的情况下,就必须使用参数法。参数法的关键是参数的选择。有时用一个中间变量,有时则用多个。平时提到的代入法、点差法、交轨法都属于参数法。使用参数法时,不一定要得到参数方程,在适当的时机消去参数即可。
本课通过对一个题目的多种解法,复习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并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体验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的几种形式,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等。使用公式法的前提是:知道曲线的类型。有时并不告诉曲线的类型,但是根据定义能够判断出曲线的类型,再利用公式(有些书上称为定义法)。在使用公式时,有时可以一一求出公式中的系数,再代入公式。有时则要带着系数运算,直到最后求出系数(这就是所谓的待定系数法)。
因为PC⊥PO,所以|OP|=|OC| =2 ,于是 , ,P点轨迹的参数方程为
,消去参数得:x2+y2-2x=0(x≠0)。
方法九:(参数法——点差法)设P点坐标为(x,y),直线ON与圆的两个交点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
, ,两式作差得
注意到x1+x2=2x,y1+y2=2y, ,代入整理得:
变化一:(变化圆心和转动点)
过点A(2,2)作直线交圆C: 于
M、N两点,求MN中点P的轨迹方程。
答案。x2+y2-6x+4=0,即:
变化二:(变化曲线类型)
过点A(0,2)作直线交椭圆 于M、N两点,求MN中点P的轨迹方程。
答案。2x2+y2-2y=0,即: 。
变化三:(变化分点位置)
过抛物线y2=4x的顶点O(0,0)作直线交抛物线于另一点N,
所以P点的轨迹是以OC为直径的圆(不包括O点)。其轨迹方程为: (x≠0)。
方法五:(直接法)设P点坐标为(x,y),连接PC,因为P是弦ON的中点,所以PC⊥PO,于是|PO|2+|PC|2=|OC|2。
代换得 ,
化简得:x2+y2-2x=0(x≠0)。
方法六:(直接法)设P点坐标为(x,y),连接PC,因为P是弦ON的中点,所以PC⊥PO。作PQ⊥OC于Q,则|PQ|2=|OQ||QC|。
P是线段ON的分点,且 ,求P点的轨迹方程。
设直线ON与圆的两个交点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
则x1+x2= ,于是P点横坐标x= ............(1)
又P点坐标满足y=kx.........(2)
由(1)(2)消去k得:x2+y2-2x=0(x≠0)。
方法四:(公式法)连接PC,因为P是弦ON的中点,所以PC⊥PO。
代换得y2=x(2-x),化简得:x2+y2-2x=0(x≠0)。
方法七:(直接法)设P点坐标为(x,y),连接PC,因为P是弦ON的中点,所以PC⊥PO。于是 ,而 , ,ຫໍສະໝຸດ 此 x(x-2)+y2=0,
化简得:x2+y2-2x=0(x≠0)。
方法八:(参数法)设P点坐标为(x,y),∠POC= ,
x2+y2-2x=0(x≠0)。
方法十:(参数法——交轨法)设P点坐标为(x,y),直线ON的方程为:y=kx................(1),因为PC⊥PO,所以直线PC的方程为:y= .....(2),因为P点坐标同时满足(1)、(2),消去k得:x2+y2-2x=0(x≠0)。
六、作业
1、用多种方法解答变化一和变化二,研究变化三。
4、强调数学的返蹼归真,强调知识结构。把数学的发展历史、数学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识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
题目:过原点O作射线交圆C:x2+y2-4x=0于另一点N,ON的中点为P,当ON绕O点转动时,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方法一:(直接法)设P点坐标为(x,y),连接PC,因为P是弦ON的中点,所以PC⊥PO。
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
“由曲线求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核心问题之一。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比较多,但总起来说有三种:直接法、公式法和参数法。
直接法是先找出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再经过代换直接得到x、y关系的方法。它是最原始的方法,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都是用直接法得到的。
公式法是把教材中推导出的一些方程作为公式使用。如:直线方程
体现新课标:
1、本课注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向学生渗透辩证观点(如:运动变化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辩证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注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通过动画演示,很好地体现动点轨迹的形成过程);
3、强调协作,强调课内外结合。本课的题目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用尽量多的方法解答,学生每4人结组,课下协作学习,充分研究,课上由各组代表说本组的解法,资源共享,再经教师点拨,达到知识升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