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的性质与特征

科学的性质与特征

科学活动的创造性是指抽象思维活动超越感觉经验,需要用思维 把握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本质;
科学创造活动要求科学家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 联想、想象等纯粹主观活动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结构、过程和关 系;
科学认识活动的创造性表现在:超越人类的直接和间接经验、超 越前人的理论、超越已有的研究方法。
非理性的处理方式是按照信仰、习俗、传统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科学是什么
科学概念内涵的多层次含义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科学是指特定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科学是指特定的精神态度
特定的精神态度
特定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知识体系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特点
系统性 层次性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哲学
经社验会分科科门学学别类(的公学逻知设问辑识公、学理知)识的同义(语研究整体)
科学2(分门别类)
第一节 科学是什么
科学概念内涵的多层次含义
◦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科学指人类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的成果时,属于知识的范畴,表 现为特定的形式和内容;
举例:按科学规律办事,是指人类的行为接受已有的科学成果的 指导。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特点
层次性
◦ 系统性知识分为两个层次:经验事实层次和理论解释层次
经验事实层次指人感知到的各种事实、现象,内容多而杂; 理论解释层次是在经验基础上,主体提出的用于概括有关事物现
象的,关于事物内在结构、过程和关系的概念、原理和定律,内 容少而精; 理论解释层次可以对众多的经验作出统一的解释,并有预测功能。
◦ 随着人们认识的进步,认识范围的逐步扩大和加深,理论解 释层次和经验事实层次存在着单向的转化:理论所表达的东 西不断被经验所证实或抛弃,又要建构关于该事实更深层次 的理论。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特点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 理论总是超出直接和间接的感觉经验; ◦ 通过抽象思维得出的有关事物内部结构、过程和关系的概念
协调标准:科学假说必须与已确证、被接受的科学理论协调一致。
第三节 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与特征
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
◦ 科学观察和实验
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是借助于人体的感觉器官或科学仪器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 计划、有选择性的感知活动,
科学观察的目的是确认某个实验现象的有无、多少、频率、范围、性 质等问题,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特点
系统性
◦ 经验现象是人类在生活和观察、实验中所发现的事实现象, 对人类而言,具有表面性、主观性、多样性;
◦ 科学知识体系超越主观经验,是在事实基础上通过主体的创 造性活动产生的思维成果,表现为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 具有明显的创造性、内在性、预见性和一致性;
◦ 要注意科学知识和信息和常识区分开:电话号码本是信息, 但不是科学,水往低处流是常识,万有引力是科学知识。
体系就是主观创造的结果; ◦ 纯粹的主观抽象因为不能有效地认识世界,将随着科学认识
的深入而被抛弃。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特点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 科学原理、定律有其客观依据,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 非客观性的理论能局部、暂时解释经验现象,把经验组成体
系,使人们获得统一性的理解,达到某种程度上的进步; ◦ 新提出的理论必须能概括旧理论概括的事实负荷,并对其作
第一节 科学是什么
科学概念外延的歧义性
◦ 科学专指各种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科学2
科学有时是指将客观世界分为各个具体的门类进行研究得出的知 识成果,是各种分类研究成果的总称;
此时的科学概念与哲学概念相对,科学知识与哲学知识构成理性 知识的全部(理性知识即“科学1”),哲学是把世界作为一个 整体来研究,形成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观念、认识;
第三节 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与特征
科学认识活动的特征
◦ 可检验性
科学知识依赖的手段是观察、实验、测量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建 立和检验知识;
科学与非科学最明显的界限之一是经验的可检验性,必须有可能 用经验证据来支持或证伪所陈述的内容;
科学的可检验性含义包括:
可经验性不一定是已经检验 不但要求个人的单个实验和观察,而且是社会的可检验性,即他人可
第一节 科学是什么
科学概念外延的歧义性
◦ 科学是学问、知识的同义语——科学1 ◦ 科学专指各种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科学2 ◦ 科学是指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科
学3 ◦ 科学专指经验科学中的自然科学——科学4
科学1(学问、知识的同义语)
科学3(经验科学)
自科然学科3学科学形2 式数科学学科学1
科学问题产生的根源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科学知识发展过程中会暴露出来内在矛盾(包括理论与事实的矛盾、 科学内部的矛盾和不同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等等)
虽然问题客观存在,但是需要人们去认识、去提出
科学探索过程过程中,科学问题无论可解决还是不可解决,无论 已经解决还是未解决,都会引发新的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不 会使人类的问题减少,而是会引发更多的科学问题。
以重复
第四节 科学精神
理性信仰 感情中立原则 普遍主义 公有主义 不谋利精神 怀疑精神
第四节 科学精神
理性信仰
◦ 理性信仰包括以下方面:
自然界存在着规律和秩序——客观态度 人类有认识自然规律和秩序的能力——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科学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能力反映自然规律和秩序的结果,科学
知识的进步表现为不断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逼近——人类的创 造性,创造性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联系起来
第一节 科学是什么
科学概念内涵的多层次含义
◦ 科学是指特定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指人类获得科学知识的活动,即从关于客观世界的感觉经验上升 到关于客观直接的理论体系的认识过程;
作为认识活动的科学源于人的认识能力和客观世界本身特定的秩 序;
认识能力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产生认识成果,认识成果又反过来 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
经验科学描述人类的经验,追求把握经验事实背后的规律,创立 经验科学必须有经验基础,理论对错必须接受经验的检验(包括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第一节 科学是什么
科学概念外延的歧义性
◦ 科学专指经验科学中的自然科学——科学4
经验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类; 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类对人类社会的经验,包括历史学、人类学、
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逻辑学……是把世界分成部分进行研 究,形成各种分门别类的知识认识成果。
第一节 科学是什么
科学概念外延的歧义性
◦ 科学是指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科 学3
在分类知识体系中,根据知识形成基础的区别知识分为形式科学、 经验科学两类;
形式科学建立的基础是公设、公理,在其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 形式科学的对错在于理论内部的逻辑自洽性(包括数学、逻辑 学),形式科学进步的源泉是公设、公理的变化或者理论内部的 逻辑矛盾;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特点
系统性
◦ 科学知识是系统的、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 结构;
◦ 科学知识系统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概括有关事 实及其关系而形成的概念系统;
◦ 科学知识的系统性表现在:用反映事物内在结构、过程和关 系的概念体系统一许许多多的经验现象;
◦ 科学知识的最明显特征是:认识到事实背后的本质和内在联 系,从而使许许多多的经验得到统一的理解和解释。
科学性——必须尽可能依赖已有的经验事实和确实可靠的科学理论;可 检验性——具有由其推导而来的明确的、可检验的结论;试探性——假说 之是尝试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理论,可能被修正、改变或者放弃;逻辑 性——假说的提出、推导和检验必须遵守逻辑规则,假说内部在逻辑上 尽可能简单和自洽
第三节 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与特征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人们运用实验工具,通过人为地控制、干预或模拟自然现 象而进行的一种特殊观察活动,实验渗透了对观察对象的干预措施;
科学实验有助于扩大人类认识的范围和深度; 检验科学假说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典型性原则。
第三节 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与特征
科学认识活动的特征
◦ 创造性
第一节 科学是什么
科学概念外延的歧义性 科学概念内涵的多层次含义
第一节 科学是什么
科学概念外延的歧义性
◦ 科学是学问、知识的同义语——科学1
与古希腊“哲学”的意义相同,涵盖几乎所有的理性知识体系; 以人的认识能力为背景,以整个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认识
能力和结果)为对象,将知识与无知、技术、神话幻想、艺术、 生产等人类活动及其活动结果区分开来; 现在“科学”的这一概念多见于指古代的人类认识成果,或是区 分现代哲学(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和现代科学(以部分为研究对 象); 举例:对象科学、元科学、“哲学是一门科学”“易经是科学”。
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考古学、法学等学科,社会科学以人 类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关于人类生活的理论解释,并接受 生活经验的检验,易受研究者内在道德观念、价值体系、社会地 位、文化传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自然科学以自然界(包括人体结构和功能)为研究对象,根据人 类关于自然的经验,提出各种关于自然现象的理论体系,并接受 人类实践的检验,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
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认识活动的过程
◦ 科学假说的检验
由于假说超越已有的经验事实现象,因此可以从假说中演绎出更 多的事实现象;
设计科学实验检验由假说推出的结论是否符合事实; 不能仅因为由假说推出的结论被实验证实,而直接肯定科学假说
的地位,还必须从逻辑上证明该现象与假说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科学假说本身也要接受内部逻辑论证的检验,假说中不能包括逻
◦ 人们力求合乎理性地认识并且通过一种连续不断的积极努力 来控制其所有的事务;
◦ 凭借传统或权威而永远把握真理的企图被视为不合科学精神。
辑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