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的生殖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植物的生殖,即: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涉及到植物花和果实的结构,但花的结构和果实的结构在七年级上册《被子植物》已经学习过了,部分学生已经有所遗忘,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复杂、抽象,这就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无性生殖部分包括“植物的营养繁殖”和“植物的组织培养”两个内容,虽然内容具体,但涉及到的范围广,尤其是植物的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这需要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同时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具体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2)举例说明几种植物的营养繁殖。
(3)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对植物生殖过程的观察,尝试图与图之间的表达。
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插扦或压条等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观察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阅读人工种子形成的资料,体验新科技与传统生产的差异。
(2)参与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教学重点:1、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2、举例说明几种植物的营养繁殖。
3、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教学难点:1、通过对植物生殖过程的观察,尝试图与图之间的表达。
2、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教学用具:教师:互联网课件、自制PPT课件、学生微机室、盆载万年青、月季等花卉、杨、柳的枝条。
学生:供观察的已经纵切开的各种水果。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后记:同学们能联系生活,掌握知识,掌握做题技巧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按照人、动物和植物分成了三部分。
本节是讲解动物部分中的一个类群——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教材中以毛毛虫和蝴蝶之间的关系引入,分别以家蚕和蝗虫为例,介绍了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因此教学的难点应是对学生课前对家蚕观察饲养过程的指导和督促。
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上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讨论、探究等形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产生思维的火花,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感受到生物的神奇与伟大,体验到生物学知识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本节课蕴涵着一个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中国的丝绸,中国的丝绸之路。
这是一个将思想教育融入学科教育的绝佳机会。
二、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描述变态发育的过程,说明变态发育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1.观察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提高观察能力2.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交流合作能(三)情感目标认同动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及危害,养成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能够举例说出昆虫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四、教学难点饲养家蚕的活动,观察家蚕的生殖与发育过程,理解家蚕完全变态发育的真正含义。
五、学情分析1. 生殖和发育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在不同程度上有感性认识。
2. 观察图片的经验丰富,对身边的生物学现象也有一些了解,但深入观察的意识不强,所以归纳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要加强。
3. 能领会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但需要掌握更多的实例。
4. 学生在七年级的历史课上学习过“丝绸之路”,能理解教材中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六、课前准备多媒课件、拍板教室。
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昆虫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卵生)二、昆虫的发育方式:1、完全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2、不完全变态发育:卵→若虫→成虫九、教学反思:同学们对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了解的很到位,就是运用到实际的时候还是容易混。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材分析】不同生殖方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示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而上陆生活。
教材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是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在探究两栖类生殖发育对水环境的依赖时,从侧面的与人和环境呼应,进一步体现了整套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由于自小接触过相关的童话故事或观察饲养过蝌蚪,学生都已知道青蛙是变态发育,但不能详细地描述它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从思维方面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所以要提供充分的显示蝌蚪发育过程的直观手段给学生观察,如录像或标本(因季节原因,不太可能取到实物)。
这个年龄的学生好奇但好动,有参与意识但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采用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方式,达到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教学思路:布置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些关于两栖动物生存状况的资料,以备课堂上的深入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关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的教学组织程序:观看录像标本——围绕问题,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和环境的教学程序是:阅读资料,引出问题——小组分析教学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3、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4、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教学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教学设计: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教材分析: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生物生殖和发育”的最后一块内容。
学习本节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生物生殖和发育的初步知识,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教材选用鸡卵作为代表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来获取相关知识,贴近生活,增添情趣。
同时,安排堂上练习,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有关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说出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3、通过探究和讨论锻炼学生的仔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说出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观察鸡卵结构的实验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谈话法等相结合。
(二)、教学策略:鸟与人类的生活密切,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大类群动物。
而鸡等家禽更是无人不晓。
它们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基本上个个学生都知道,鸡卵更是吃过无数。
但很少同学会留意鸡卵的内部结构。
本节通过对鸡卵结构的观察这一实验,以小组同学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究鸟卵的结构、讨论各部分结构的功能、认识鸡卵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本节学习内容,除了让学生对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有了解之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越是高等级的动物其生殖过程越复杂,对环境适应能力越强。
(三)、教学步骤:七、板书设计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观察鸡卵的结构:卵壳(气孔)卵壳膜气室提供氧气卵白保护、提供水分和营养系带保护卵黄营养胚盘胚胎发育的部位二、鸟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八、教学反思:卵的结构必须要区分清楚熟练掌握。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教材分析:有关性状、基因、遗传物质的传递等内容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比较复杂、抽象,但遗传和变异既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又是生命延续与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命学科在该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所以,在教材中首先从对表象的性状开始,逐步深入展开,利用一些科学实验的现象促使学生思考并理解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传递与性状遗传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性别的决定以及变异的生物学基础。
在教学中因把握教材的思路,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现象、实验进行思考与分析,以主动形成对遗传变异的认识,体现科学与探究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相对性状,并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4)教学重点和难点:1、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2、基因控制性状。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遗传的概念: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2、变异的概念:是指亲子间以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3、性状: 遗传学上八生物所变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4、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教学反思:同学们遇到生活中的相对性状时要仔细区分。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关于基因和染色体(chromosome),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图片,帮学生回忆细胞核、染色体、DNA,以及DNA是遗传物质等知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测,基因在什么地方?基因通过什么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进而明确基因、染色体、DNA三者的关系。
通过观察人体染色体图以及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让学生明白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学情分析: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识知之甚少。
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掌握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的传递。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教材分析:(一)对教材的认识为体现现代生物科学深入到基因水平的特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重在引导学生从基因水平认识生物的遗传。
关于生物的遗传,学生常常有许多疑问,性状和基因的关系如何?为什么有的性状像父亲有的性状却像母亲?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重在解决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
本节内容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和深入,是本章的难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很陌生。
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典型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