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后期2.鲁迅曾说:“孔夫子到死了以后……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
”下列史实中最能支持该观点的是( )A.朱熹撰写《四书集注》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运动C.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D.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3.郭沫若的《天狗》是最典型、最充分地反映新文化运动时代精神的独具特色的典范作品之一。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作者在这里强调(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C.主张抛弃传统意识形态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4.1919年,关于中西文化新旧问题,有学者说:“物质上开新之局,或急于复旧,而道德上复旧之必要,必甚于开新。
”同时有学者则指出:“物质若是开新,道德必跟着开新。
”“物质上、道德上,均没有复旧的道理!”这两位学者的主张( )A.各有合理之处但对西方认识截然相反B.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开始改变C.实质上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取舍之争D.反映出欧战破灭了知识分子对西方的信心5.“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兰花草》是1919年胡适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国后写的。
就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胡适的理想而言,“兰花草”比喻的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自强C.民主与科学D.经世致用6.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在文章中写道:“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材料表明鲁迅先生( )A.要求推翻君主专制政体B.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文化C.主张宣传马克思主义D.号召发动群众革命7.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
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
”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A.语言发展的规律性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8.“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抨激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这是对下列哪本(篇)著作的评价( )A.胡适《文学改良刍议》B.陈独秀《文学革命论》C.鲁迅《狂人日记》D.李大钊《庶民的胜利》9.“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
”这三个时代的共同主题是( )A.君主立宪B.维新变法C.救亡图存D.民主共和10.《女制男》是五四运动后流行于渭南的一首民谣:大石桥,小石桥,母鸡踩着公鸡毛,母鸡打得公鸡跑。
五四运动后,妇女地位得到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伦理道德遭到否定B.西方启蒙思想得到人们的肯定C.男人观念的变化D.辛亥革命倡导男女平等11.有人指出,无论是作为思想启蒙,还是作为实践启蒙的新文化运动,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
由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A.宣传了民主和科学思想B.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解放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担负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12.1919年胡适写成剧本《终身大事》,剧中女主角田亚梅的父母以八字不合等为理由阻挠她与陈先生的结合,后来她背着父母跟陈先生跑了。
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无人敢演。
这一现象表明( )A.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B.五四运动推动了婚姻自由C.文学革命以新女性作为创作主题D.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治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首先解决政治问题,其他一切问题才会有转机。
如果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即便在文化上来一次革命,彻底否定传统,实行全盘西化,也无法解决问题。
——马勇《文化的根本在政治——新文化运动方向选择的反省》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请以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相关史实加以分析说明。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诗人徐志摩(1897—1931)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我查过我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材料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
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材料三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其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
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广阔。
青年勉乎哉!——《敬告青年》(1)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徐志摩24岁之前对“相对论或民约论”感兴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胡适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
为此,胡适等人提出了什么主张?(3)结合材料三,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后期解析“传统均不再神圣”意味着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已被打破,“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隐含时间限制,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侧重于政治变革,且这些时期传统思想仍然居于统治地位,从时间上看,这三个时期内布尔什维克主义还未传入。
答案D2.鲁迅曾说:“孔夫子到死了以后……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
”下列史实中最能支持该观点的是( )A.朱熹撰写《四书集注》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运动C.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D.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解析材料中鲁迅认为权势者为了自己的目的抬高孔子。
袁世凯夺取政权后,为了恢复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所以选择B项。
朱熹、康有为与“权势者”不符,故排除A、C两项;D项陈独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反对孔子,与材料信息矛盾。
答案B3.郭沫若的《天狗》是最典型、最充分地反映新文化运动时代精神的独具特色的典范作品之一。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作者在这里强调(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C.主张抛弃传统意识形态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解析新文化运动中,郭沫若塑造了“天狗”的形象,“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既显示了“天狗”磅礴的气势,又透射出其万钧之力,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天狗”横扫旧宇宙,把一切传统秩序都当作日月星辰吃掉的精神。
结合相关史实可判断,作者否定作为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主张抛弃中国正统思想。
故选C项。
答案C4.1919年,关于中西文化新旧问题,有学者说:“物质上开新之局,或急于复旧,而道德上复旧之必要,必甚于开新。
”同时有学者则指出:“物质若是开新,道德必跟着开新。
”“物质上、道德上,均没有复旧的道理!”这两位学者的主张( )A.各有合理之处但对西方认识截然相反B.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开始改变C.实质上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取舍之争D.反映出欧战破灭了知识分子对西方的信心解析题干中两位学者对西方的态度是一致的,都有开新即学习西方的主张,所不同的是在文化上一个主张复旧,一个主张开新,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开始转变是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主张相符,故正确;题干中有学习西方的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C5.“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兰花草》是1919年胡适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国后写的。
就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胡适的理想而言,“兰花草”比喻的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自强C.民主与科学D.经世致用解析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919年”和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史实能得出“兰花草”指的是民主和科学的结论。
答案C6.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在文章中写道:“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材料表明鲁迅先生( )A.要求推翻君主专制政体B.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文化C.主张宣传马克思主义D.号召发动群众革命解析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封建的旧道德、旧礼教、旧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
题干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否定。
答案B7.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
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
”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A.语言发展的规律性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可知,林纾强调欧洲没有将他们的“古文”拉丁文废除,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优秀文学作品都是以古代汉语为载体的,要学习、研究、继承古代文化,就不能废除文言文,也就是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性,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8.“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抨激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这是对下列哪本(篇)著作的评价( )A.胡适《文学改良刍议》B.陈独秀《文学革命论》C.鲁迅《狂人日记》D.李大钊《庶民的胜利》解析根据材料“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揭露礼教实为“吃人的礼教”。
这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共鸣,该作品深受他们的喜爱。
故选C项。
答案C9.“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
”这三个时代的共同主题是( )A.君主立宪B.维新变法C.救亡图存D.民主共和解析《时务报》《民报》《新青年》分别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创办的杂志,三者的共同主题是救亡图存。
答案C10.《女制男》是五四运动后流行于渭南的一首民谣:大石桥,小石桥,母鸡踩着公鸡毛,母鸡打得公鸡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