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匮要略》作业50题

《金匮要略》作业50题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作业50题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答:《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方书之主。

由于《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它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经典”,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答:《金匮要略》论述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症侯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

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钢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方法。

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体现出来。

3.《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答:目前,临床上诊脉习用寸口,但《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与现在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有以下4种:①寸口三部法。

②趺阳诊法。

③少阴诊法。

④少阳诊法。

仲景运用的原则是:①诊外感疾病用独取寸口的方法。

如《痉湿蝎病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这一节“脉沉而细”当指寸口脉而言。

②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

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趺阳脉沉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据此可看出腹满属脾胃病变,仲景用的是趺阳诊法。

③有关妇人病变兼诊少阴脉。

如《妇人杂病篇》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这是论述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的脉证和治法。

少阴为肾脉,阴中为肾窍。

脉滑而数主有湿热,湿热聚于前阴,郁积腐蚀,致腐烂成疮。

据此可看出仲景诊妇人病兼诊少阴脉。

④对某些复杂的病证,兼诊两处以上的脉象。

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以寸口与趺阳并举。

⑤上下阻隔的病分寸、关、尺以候之。

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

”据此可看出仲景对上下阻隔的病,常分寸、关、尺以候之。

4.《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答: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历经1700余年,其辨病辨证治法方药一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

中医治法上的许多特点,本书均有充分体现,如:⑴治未病的指导思想。

即无病早防及有病早治的预防疾病的思想。

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2条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⑵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因为人体抗病能力悉赖正气,正气虚损,药物就难为力,故全书对于慢性衰弱性疾病,注意调补脾肾两脏,认为这是内伤疾病的治本之法。

治脾者以黄芪为主药,因其能健脾益气,故用黄芪方有8首,而《伤寒论》诸方没有用黄芪的。

治肾者以附子为主药,故其用炮附子之方有18首。

再者杂病也多血亏之证,故《金匮要略》用当归之方14首,而《伤寒论》仅4首,《伤寒论》多用生附子回阳救逆,《金匮要略》多用炮附子温肾回阳。

⑶对于邪实之证,祛邪时注意因势利导。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随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因其势而就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如痰饮一证,溢饮在表,用大小青龙汤;痰饮在下用五苓散。

此外,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及八法的灵活运用,虽是本方剂的特点,同样也是本书的治法特点。

5.简述《金匮要略》一书的方剂特点答:⑴疗效高、收效快。

⑵药物少。

⑶配伍严。

⑷重视药物剂量⑸体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精神⑹体现了八法的灵活运用。

6.什么是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答: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人体脏腑在生理上互生互长,病理上相互传变。

而病理变化方面主要遵循虚实相传的规律,即:实则传而虚则不传,虚则受传而实则不受。

⑴实则传而虚则不传,这是指已病的脏腑而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就是指肝实证容易传其所胜之脾土,因而“当先实脾。

”⑵虚则受传而实则不受,是指受传的脏腑而言。

如肝实证易传脾,但决定脾是否受病仍看脾本身的功能是否常,若脾虚则易受,肝病传脾,当先实脾;若脾实即“四季脾旺不受邪,”肝病不能传脾,因此也就“即勿补之。

”7.试述湿病的主证及治疗原则答:湿病,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病在肌肉关节。

治以汗解散邪为法。

但湿性濡滞,难以骤泄,故发汗只宜微汗,切忌大汗,这是治疗湿病的一个原则。

8.试述湿病的治禁答:根据原文14,16,17,20条,治湿有三禁:⑴禁攻下。

若误用攻下,可导致额上汗出、哕、胸满、喘、小便不利等阳上厥、阴下竭之危证。

⑵禁大汗。

治湿宜微汗祛湿,不可用辛温峻汗,使风去湿存,损伤阳气,导致病程缠绵难愈。

⑶禁火攻。

火攻乃强迫发汗法,误用火攻,大汗伤阳,湿难骤驱,病必难愈,若火热内攻,由气及血,亦可致鼻衄或发黄。

9.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甘汤证有何异同?答:麻黄加术汤和麻杏苡甘汤的相同点为:1皆适用于表湿证。

2均有发热身重,身体疼痛,寸脉浮等临床表现。

3两方均有微汗祛湿止痛之功效。

两证的不同点为:从病机来看,麻黄加术汤为寒湿在表;麻杏苡甘汤证为风湿在表,且有化热的趋势。

从临床症状看,麻黄加术汤证身体疼痛剧烈且固定,发热无朝暮轻重之变化,必无汗,而且无热证的任何表现;麻杏苡甘汤证身疼痛具有游的特点,发热日晡所剧,一般无汗,或少汗,局部可见热象如苔薄黄或咽喉稍红。

从药物功效分析。

前者以散寒除湿为法,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温散之力宏大,适宜蠲除在表之寒湿;后方以轻清宣化,解表祛湿为法,方中轻用麻黄半两,且配甘淡之苡仁,重用甘缓之甘草一两,因此温散之力大而偏于凉散,适用于轻宣在表之风湿,兼清郁热。

10.枝附子汤证、白术附子汤证、甘草附子汤证有何异同?答:相同点:在病机方面:三方均为风湿袭表,表阳虚。

在临床症状上,都可见身体痛重、恶寒等。

功效,三方均有温经助阳,祛风除湿之功。

三方证的不同点有:从病机来看,桂枝附子汤为表阳虚,风湿在表且以风邪偏盛;白术附子汤证为表阳虚,风湿在表且以湿邪偏盛;甘草附子汤证为表里阳虚,风湿俱盛。

在症状方面,桂枝附子汤证以风邪偏盛的症状为特点,如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白术附子汤证则多见湿邪偏盛的表现;甘草附子汤证不但有“骨节疼烦,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等症状而且还有小便不利,短气,身微肿等里阳虚的表现。

从方药的功效看:桂枝附子汤重用桂枝四两,炮附子三枚,助表阳散风湿,意在力挫邪势,驱风除湿以求速效;白术附子汤轻取炮附子1、5枚,白术二两,走皮中逐水湿,意指湿性粘滞,得之也缓,去之亦微,温阳除湿缓缓图之;甘草附子汤,聚桂枝白术炮附子、甘草于一方,在外能助表阳祛风湿,在里能温阳散里湿,助表里之阳气,祛表里之风湿。

11.试述百合病的病因、病机及脉症答:病因: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脉症: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阴血不足,影响神明引起,时而出现的神志不定,语言、行为、饮食和感觉失调等症状,这类症状是主观的可变的,是病人的主诉。

二是阴虚内热引起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症状,这类症状是客观的、不变的、是最具辨证意义的征象。

12.百合病如何辨证论治?答:①百合病本证,用百合地黄汤。

②如经误汗误下误吐产生变症,分别选用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石汤,百合鸡子黄汤。

③如不经误治,日久变渴,则配用百合洗方或栝蒌牡蛎散;变发热,则用百合滑石散。

总之,应从具体病情出发,随证施治,同时配合精神调摄。

13.肺痈各阶段的主要证候有哪些?为什么?答:肺痈可分为三期:表证期:由风邪侵犯肺卫所致,表现有恶寒发热,有汗咽喉干燥发痒,咳嗽,脉浮数等。

酿脓期:由风热内壅,肺气不利,痰涎内结,瘀热成痈所致,表现有咳嗽口干,喘满,咽燥不渴,胸痛,咳吐臭痰,振寒,脉滑数或数实。

溃脓期:由邪热壅肺,结而不散,血脉凝滞腐溃所致,表现为咳吐脓血,腥臭异常,形如米粥,胸痛,振寒,脉滑数。

14.肺痈脓成可见哪些症状?怎样治疗?答:肺痈脓成可见咳嗽口干,喘满,咽燥不渴,胸痛,咳吐臭痰,振寒,脉滑数或数实。

治宜泻肺逐痰。

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溃脓时表现为咳吐脓血,腥臭异常,形如米粥,胸痛,振寒,脉滑数,治宜排脓解毒,用桔梗汤。

15.试述薯蓣丸的适应症和组方意义;答:薯蓣丸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证。

组方意义:方中用薯蓣专理脾胃,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甘草、麦曲益气调中,当归、芎劳、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柴胡、桂枝、防风祛风散邪,杏仁、桔梗、白敛理气开郁,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16.何为肺胀?肺胀病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答:肺胀即肺气胀满。

指以咳嗽上气为主证的病证,多由外寒内饮或饮热相搏所致的病证。

特点有二:⑴就疾病性质而论,皆为实性咳喘,如本篇关于肺胀条文有三处(4、13、14、)皆为实性病证。

⑵就病机而言,同属内饮外邪。

如越婢加半夏汤证为外感风热,内有饮热迫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外感风热,内有水饮郁热。

17.张仲景论述咳嗽上气病有何特点?答:仲景论述咳嗽上气病有三个特点:⑴虚实兼论,,以实为主。

如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皂荚丸证、越婢加半夏汤证、厚朴麻黄汤证、泽漆汤证均属实性咳喘,仅麦门冬汤为虚性喘咳。

⑵实喘诸证,独重痰饮。

痰饮为上述实性咳喘六方中的共同病因。

⑶内外合邪,为咳逆上气的多发形式之一。

如上述六方证中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厚朴麻黄汤证、均为内外合邪。

18厚朴麻黄汤证与泽漆汤证均为水饮所致,主症均为咳喘,二者应如何鉴别?答:不同在于:①病机不同:厚朴麻黄汤证为饮热迫肺,病位近表;泽漆汤证为水饮内结,病位偏里。

②主证不同:厚朴麻黄汤证见咳喘气逆,痰声辘辘,烦躁,头汗出不能平卧,脉浮苔滑;泽漆汤证见咳喘,二便不利,身肿,脉沉。

③治法不同:厚朴麻黄汤证治宜降肺气,化痰清热;;泽漆汤证治宜逐水通阳,止咳平喘。

19.越婢加半夏汤证、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在病机、症状、治则方面有何不同?答:不同点:病机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病属外风邪内饮热;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病属外寒邪内饮热;射干麻黄汤证病属外寒邪内水饮。

证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表现为:发热恶风,咳喘,目如脱状,口渴自汗,脉浮而大;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表现为:发热恶寒,咳喘烦躁不安;射干麻黄汤证表现为:恶寒无汗,咳喘气逆,痰声辘辘,脉浮紧。

治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治宜疏风清热,散水化饮;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治宜散寒化饮,清热宣肺;射干麻黄汤证治宜散寒化饮,止咳平喘。

20.形成奔豚气病的因素有哪些?答:有从惊恐得之,有从发汗后复感寒邪得之,有从内有水饮误汗伤阳得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