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损害担责原则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显得愈发突出。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提高,环境法治有了长足的进步,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大力的开展。
201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新环保法)第五条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这是我国环境法基本原则的首次明文宣示,其中的损害担责原则是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不利后果的指导性原则。
损害担责原则以权力、义务和责任相统一原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法理基础,以外部性理论为经济学基础。
作为损害担责原则雏形的污染者负担原则经历了从经济学原则到环境法律原则的转变。
损害担责原则在我国不同时期的环境法律政策中存在不同的表述,其内涵和要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
从最早的“谁污染谁治理”到后来的“污染者付费”再到损害担责原则的确立,这一过程体现了责任主体不断扩大和责任形式渐趋多样的发展趋势。
损害担责原则的正式确立反映出我国环保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环保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
损害担责原则的内涵可以简单概括为,对环境可能造成或已经造成损害的主体应当承担环境损害责任。
其中,环境损害既包括以环境为媒介导致的个人或特定少数人的人身、财产、精神等传统利益的损害,也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对环境本身的损害。
损害担责的内容可以分为预防性责任和结果性责任。
可能造成环境损害的主体为了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需要履行一定的预防性
责任,而损害主体的行为已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则需要承担一定的结果性责任。
政府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已经造成或可能给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提供环境服务工作的机构都可能成为损害担责的主体。
损害担责的范围不仅包括对生态环境产生损害的情形和环境侵权的情形,可能造成损害的主体为了防止损害的发生而承担一定的责任,同样应当被纳入损害担责的范围之中。
从损害担责原则概念中的预防性责任和结果性责任切入,损害担责主体应当承担多样化的担责方式。
就环境侵权担责而言,应当合理设置一定程度上的连带责任以加大对被侵权方的救济力度。
对于历史遗留损害的处理,首先应当明确的是针对环境损害应当采用严格的追责时效以保障责任的最终落实。
在确实无法确定担责主体的情况下,国家应当承担修复和救济责任。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如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和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来解决历史遗留损害带来的不利后果。
作为一项环境法基本原则,损害担责原则需要一定的制度支撑,方能切实发挥作用。
为预防性责任设置的制度支撑主要有环境标准制度,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税制度等,而结果性责任的制度支撑主要体现为生态修复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