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课件

中药学课件


煨法:
是将药材用湿纸或湿面粉包裹后,置
于的
方法。
水火共制法:
利用水或液体辅料与火共同对药材进
行加工的方法。包括淬、蒸、煮等。
其他制法:如制霜、发酵、发芽等。
四、中药的贮存
中药材一般都要进行干燥或初步加工炮 制后才能贮存。 中药的变质现象:常见的有虫蛀、霉变、 变色、走油等。 中药的贮存方法: 一般药材应保存在清洁、干燥、通风 的环境里,注意调节温度、湿度,避 免药材挤压;
土、麸、蛤粉等)拌炒的方法。
煅法:
是指将药物与武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
炮制方法。 目的是使药材质地松脆,易于粉碎, 有利于有效成分溶出。
直接煅(明煅)——质地坚硬的贝壳
类,矿物药材,直接置于无烟炉火上 煅烧。 间接煅(闷煅)——质地轻的植物、 动物类药材置于耐高温的密闭容器中, 放在火上煅烧。
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宜置于遮光密
闭的容器内保存; 毒剧药品和名贵药材应专人专管; 前人用“花椒防虫蛀,石灰防潮”等简 单易行的方法,现代仓贮新技术应用环 氧乙烷灭菌杀虫, 射线辐射等技 术均有较好的效果。
中药的贮存时间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一般是贮存时间越长,有效成分丢失越 多,质量下降,药效会降低,“用药宜 新”。
浮即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
沉即收藏,表示作用趋向于内。
作用:
升浮药物:有升阳、发表、祛风、散
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沉降药物:有清热泻下、渗湿利尿
、 潜阳息风、重镇安神、消积导滞、降 逆止呕、降气平喘及收敛等作用。
意义:
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可利用药物的
升降浮沉性能, 以纠正人体气机升降 出入失调,使其恢复正常;
个别药物“主张放陈”使用,可使某一 种药效增强,而有的则使其毒性或刺激 性降低。
第二节
中药性能:
中药的性能
用来认识和概括中药作用性质的理论, 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药 药性理论的简称。
一、四气
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反 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 质,也是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
发扬方面均有新的发展。 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涌现了一批适 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 如张寿颐的《本草正义》精辟中肯; 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收录词 目4300条,是近代有影响的大型药学 辞书。
当代的本草成就:
建国后,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
继承和发扬,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 措施。 从1954年,陆续影印、重刊或校点评 注了《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 《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数十 种重要的古代本草专著。 当前涌现的中药新著,不仅数量多, 而且门类齐全。
根和根茎类
一般与秋末或春初,有 效成分含量高,产量质量均佳的时节 采收。 树皮和根皮类 树皮,一般于春、夏时节植物生长 旺盛,营养丰富,质量好,且树皮 易于剥离的时节采收。 根皮,常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 前采收。
动物及矿物类药材的采集
动物类药材的采集 药材品种不同,采集时间各异,没有
中药来源 植物 动物 矿物 药物的生长和形成取决于所处的自然环 境条件。
中药材的产量以及质量具有明显的地域 性。 道地药材: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生长环境适宜, 品种优良,栽培(养殖)、加工合理, 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大,且质量优于 其它产地的药材。 判定的重要依据是临床疗效。
道地药材: 四大怀药——山药、地黄、菊花、牛 膝、 四大南药——益智仁、槟榔、巴戟天、 砂仁、 四大皖药——丹皮、木瓜、菊花、白 芍、 浙八味——白术、白芍、菊花、麦冬、 浙贝、玄参、延胡索、郁金、
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志》、《中药大辞典》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法典的形 式确定了中药在当代医药卫生事业的 地位,也为中药材及中药制剂质量的 提高,标准的确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 用。 进行了几次中药资源调查,使目前中 药总数达到12800种以上。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及中药
事业的自身发展需求,中药的现代研 究,无论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取得了 瞩目的成就,并促进了个分支学科的 发展。
进入21世纪,人们渴望健康,追
求高质量的生活,已由过去单纯 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集预防、保健、 治疗及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模式, 中医药以其特有的优势,并将迎 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与采制贮存 一、中药的产地
中 药 学
中药生药教研室
第一章 中药常识与基础理论
本章内容:
绪论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与采制贮存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 中药的应用

一、概念

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 的药物。 中药 国产天然药物 国外天然药物 化学药物
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 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 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 由于药物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 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 称为“本草”。
三性学说
寒凉——寒(大寒、微寒)
温热——热(大热、温热)
平性
寒凉药: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 物,如石膏、知母等。 温热药: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 物,如附子、干姜等。
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气,是根据药物作用 于机体所发生的反映概括出来的,是与 药物所治病证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神农本草经》指出“疗寒以热药,疗 热以寒药”,即利用药物寒热温凉偏性, 以纠正疾病的寒热。
“燥”是指燥湿,结合药性,有苦寒燥
湿及苦温燥湿作用。 止咳平喘药、攻下药、清热药、燥 湿药,一般标以苦味。 咸味:有软坚散结和软坚泻下作用。 能够消散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 肿块的药物,多标以咸味。
淡味:具有渗湿利水作用。 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 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标以 淡味。 三、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 (脏腑及其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 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 性能。
火制
火制是指将药物直接用火加热,或与
辅料(液体或固体)拌炒的加工方法。
常用的火制法有:
炒、炙、煅、煨、烘焙等。
炒法:有清炒和加辅料炒之分。 清炒
炒黄
炒焦 炒炭
加辅料炒
炙——用液体辅料(酒、蜂蜜、醋、
姜、盐水等)与药物拌炒的方法。
加辅料炒——用固体辅料(米、砂、
《食疗本草》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
学和食治经验。
宋代:
国家药局的设立,《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是一个制剂规范,是药学方面的 重要文献。
明代: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医药学家,
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全书52 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附图 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 《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 成就之大成,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 海外,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 的卓越贡献。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采食植物和狩
猎,逐渐了解植物、动物及其对人体 的影响,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 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形象概 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秦汉时期: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本经),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 手,而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补充和完善。 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总结 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 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原则; 各论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
二、中药的采集 中药材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 直接影响药材中有效化学成分的含 量,进而影响临床疗效。
植物药材的采收
全草类
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 茂盛的花前或刚开花时采收。 叶类 通常在花蕾将开或正在盛开的 时候进行采收。 花类 多在花盛开时进行采收,可分 批次采收。 果实和种子类 多数在果实成熟时或 将成熟时采摘。
二、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 味,用以反映药物补泻散敛等作用性质, 是中药性能的一部分。 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 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 习称五味。
在中药性能中,五味,主要用于反映药 物的某种作用特点: 辛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特 点。 解表药、行气药、活血化瘀药,均标 以辛味;化湿药、开窍药、祛风湿药、 温里药,具有“行”“散”的特性, 一般也标以辛味。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 给病证的治疗为依据而确定的; 归心经 麝香——开窍醒神 朱砂——镇惊安神 人参——补气益智 归肺经 桔梗、杏仁——治胸闷、咳喘 归肝经 全蝎——息风止痉、止抽搐
经络与脏腑虽有密切联系,但又各成系 统; 历代医家在诊治疾病时采用辩证方法, 有所侧重,有的用脏腑辩证,而有的 用六经或经络辩证,故归经的表示各 有特色。 膀胱经 泽泻——利水渗湿——脏腑辩证 羌活——发散风寒——六经辩证
明显的规律性。 全蝎、蜈蚣、地龙——夏末秋初捕 捉。 桑螵蛸——三月中旬采集。 鹿茸——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 时则会角化。
矿物类药材的采集
矿物类药材可随时采集。 现代研究认为:生物在不同生长阶段,
其所积蓄的化学成分有很大的区别, 尤其是植物药,与生长年限的长短有 关。 人参——以6年生为最好。 甘草——呈逐年增加趋势。
清代:
研究本草之风盛行,著名著作有:
《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十
卷载有 921种,新增药物716种,补 充了大量民间用药,如金钱草、鸦 胆子等; 《本草求真》(1769年),载药520种, 对当代临床中药学的功效,分类, 有重要影响。
民国时期:
本草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继承和
甘味:具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 药性和调和药味等作用。 补虚药、缓和药性的药物标以甘味。 酸(涩)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能收敛固涩,治疗滑脱症的止汗、止 咳、止泻、止血、固精止带的药物, 标以酸味或涩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