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圆经典题型
题型一:对称性求最值
例题:已知点M (3,5),在直线l :x ﹣2y +2=0和y 轴上各找一点P 和Q ,使△MPQ 的周长最小.
解:由点M (3,5)及直线l ,可求得点M 关于l 的对称点M 1(5,1).同样容易求得点M 关于y 轴的对称点M 2(﹣3,5).
据M 1及M 2两点可得到直线M 1M 2的方程为x +2y ﹣7=0.
得交点P (,).
令x=0,得到M 1M 2与y 轴的交点Q (0,).
解方程组
x +2y ﹣7=0,
x ﹣2y +2=0,
故点P (,)、Q (0,)即为所求.
1221M M PQ Q M P M PQ MQ MP C MPQ ≥++=++=∆
题型二:反射光线问题
已知光线经过已知直线l1:3x﹣y+7=0和l2:2x+y+3=0的交点M,且射到x轴上一点N(1,0)后被x轴反射.
(1)求点M关于x轴的对称点P的坐标;
(2)求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l3的方程.
(3)求与l3距离为的直线方程.
【分析】(1)联立方程组,求出M的坐标,从而求出P的坐标即可;
(2)法一:求出直线的斜率,从而求出直线方程即可;法二:求出直线PN的方程,根据对称性求出直线方程即可;
(3)设出与l3平行的直线方程,根据平行线的距离公式求出即可.
【解答】解:(1)由得,∴M(﹣2,1).
所以点M关于x轴的对称点P的坐标(﹣2,﹣1).…(4分)
(2)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所以∠1=∠2.
直线MN的倾斜角为α,则直线l3的斜斜角为180°﹣α.,所以直线l3的斜率.
故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l3的方程为:.即.…(9分)
解法二:
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所以∠1=∠2.
根据对称性∠1=∠3,∴∠2=∠3.
所以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l3的方程就是直线PN的方程.
直线PN的方程为:,整理得:.
故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l3的方程为.…(9分)
(3)设与l3平行的直线为,
根据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得:,解得b=3,或,
所以与l3为:,或.…(13分)
题型三:直线恒过点问题
已知直线方程为(2+m)x+(1﹣2m)y+4﹣3m=0.
(Ⅰ)证明:直线恒过定点M;
(Ⅱ)若直线分别与x轴、y轴的负半轴交于A,B两点,求△AOB面积的最小值及此时直线的方程.
【分析】(Ⅰ)直线方程按m集项,方程恒成立,得到方程组,求出点的坐标,即可证明:直线恒过定点M;
(Ⅱ)若直线分别与x轴、y轴的负半轴交于A,B两点,说明直线的斜率小于0,设出斜率根据直线过的定点,写出直线方程,求出△AOB面积的表达式,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面积的最小值,即可得到面积最小值的直线的方程.
【解答】(Ⅰ)证明:(2+m)x+(1﹣2m)y+4﹣3m=0化为(x﹣2y﹣3)m=﹣2x ﹣y﹣4.(3分)
得
∴直线必过定点(﹣1,﹣2).(6分)
(Ⅱ)解:设直线的斜率为k(k<0),则其方程为y+2=k(x+1),
∴OA=|﹣1|,OB=|k﹣2|,(8分)
S△AOB=•OA•OB=|(﹣1)(k﹣2)|=|﹣|..(10分)
∵k<0,∴﹣k>0,
∴S
=[﹣]=[4+(﹣)+(﹣k)]≥4.
△AOB
当且仅当﹣=﹣k,即k=﹣2时取等号.(13分)
∴△AOB的面积最小值是4,(14分)
直线的方程为y+2=﹣2(x+1),即y+2x+4=0.(15分)
2.已知直线l的方程为2x+(1+m)y+2m=0,m∈R,点P的坐标为(﹣1,0).(1)求证:直线l恒过定点,并求出定点坐标;
(2)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的最大值.
【分析】(1)把直线方程变形得,2x+y+m(y+2)=0,联立方程组,求得方程组的解即为直线l恒过的定点.
(2)设点P在直线l上的射影为点M,由题意可得|PM|≤|PQ|,再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得点P到直线l的距离的最大值
【解答】(1)证明:由2x+(1+m)y+2m=0,得2x+y+m(y+2)=0,
∴直线l恒过直线2x+y=0与直线y+2=0的交点Q,
解方程组,得Q(1,﹣2),
∴直线l恒过定点,且定点为Q(1,﹣2).
(2)解:设点P在直线l上的射影为点M,则|PM|≤|PQ|,
当且仅当直线l与PQ垂直时,等号成立,
∴点P到直线l的距离的最大值即为线段PQ的长度,等于=2.
题型四:动直线问题
已知点A(1,2)、B(5,﹣1),
(1)若A,B两点到直线l的距离都为2,求直线l的方程;
(2)若A,B两点到直线l的距离都为m(m>0),试根据m的取值讨论直线l 存在的条数,不需写出直线方程.
【分析】(1)要分为两类来研究,一类是直线L与点A(1,2)和点B(5,﹣1)两点的连线平行,一类是线L过两点A(1,2)和点B(5,﹣1)中点,分类解出直线的方程即可;
(2)根据A,B两点与直线l的位置关系以及m与两点间距离5的一半比较,得到满足条件的直线.
【解答】解:∵|AB|==5,|AB|>2,
∴A与B可能在直线l的同侧,也可能直线l过线段AB中点,
①当直线l平行直线AB时:k AB=,可设直线l的方程为y=﹣x+b
依题意得:=2,解得:b=或b=,
故直线l的方程为:3x+4y﹣1=0或3+4y﹣21=0;
②当直线l过线段AB中点时:AB的中点为(3,),可设直线l的方程为y﹣=k (x﹣3)
依题意得:=2,解得:k=,
故直线l的方程为:x﹣2y﹣=0;
(2)A,B两点到直线l的距离都为m(m>0),AB平行的直线,满足题意得一定有2条,
经过AB中点的直线,
若2m<|AB|,则有2条;
若2m=|AB|,则有1条;
若2m>|AB|,则有0条,
题型五:斜率取值范围
已知点A(1,1),B(﹣2,2),直线l过点P(﹣1,﹣1)且与线段AB始终有交点,则直线l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为k≤﹣3,或k≥1.
【分析】由题意画出图形,数形结合得答案.
【解答】解:如图,
∵A(1,1),B(﹣2,2),直线l过点P(﹣1,﹣1),
又,
∴直线l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为k≤﹣3,或k≥1.
故答案为:k≤﹣3,或k≥1.
题型六:对称问题
已知直线l:y=3x+3
求(1)点P(4,5)关于l的对称点坐标;
(2)直线y=x﹣2关于l对称的直线的方程.
【分析】(1)设点P(4,5)关于直线y=3x+3对称点P′的坐标为(m,n),得到关于m,n的方程组,求得m、n的值,可得P′的坐标;
(2)求出交点坐标,在直线y=x﹣2上任取点(2,0),得到对称点坐标,求出直线方程即可.
【解答】解:(1)设点P(4,5)关于直线y=3x+3对称点P′的坐标为(m,n),则由,求得m=﹣2,n=7,故P′(﹣2,7).
(2)由,解得:交点为,
在直线y=x﹣2上任取点(2,0),
得到对称点为,
所以得到对称的直线方程为7x+y+22=0
题型七:截线段长问题
已知直线l经过点P(3,1),且被两平行直线l1;x+y+1=0和l2:x+y+6=0截得的线段之长为5,求直线l的方程.
【分析】法一如图,若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直线l的斜率存在,利用点斜式方程,分别与l1、l2联立,求得两交点A、B的坐标(用k表示),再利用|AB|=5可求出k的值,从而求得l的方程.
法二:求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结合|AB|=5,设直线l与直线l1的夹角为θ,求出直线l的倾斜角为0°或90°,然后得到直线方程.就是用l1、l2之间的距离及l 与l1夹角的关系求解.
法三:设直线l1、l2与l分别相交于A(x1,y1),B(x2,y2),
则通过求出y1﹣y2,x1﹣x2的值确定直线l的斜率(或倾斜角),从而求得直线l 的方程.
【解答】解:解法一:若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则直线l的方程为x=3,
此时与l1、l2的交点分别为A′(3,﹣4)或B′(3,﹣9),
截得的线段AB的长|AB|=|﹣4+9|=5,符合题意.
若直线l的斜率存在,则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3)+1.
解方程组得
A(,﹣).
解方程组得
B(,﹣).
由|AB|=5.
得(﹣)2+(﹣+)2=52.
解之,得k=0,直线方程为y=1.
综上可知,所求l的方程为x=3或y=1.
题型八:直线夹角问题
已知直线l:5x+2y+3=0,直线l′经过点P(2,1)且与l的夹角等于45,求直线l'的一般方程.
【分析】设出直线l′的斜率为k′,通过直线的夹角公式求出直线的斜率,然后求出直线的方程.
【解答】解:设直线l′的斜率为k′,
则,…(7分)
,…(10分)
直线l′:7x﹣3y﹣11=0和3x+7y﹣13=0;…(13分)
本题是基础题,考查直线方程的求法,夹角公式的应用,注意夹角公式与到角公式的区别,考查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