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护理的发展
1. 加强道德教育, 2. 加强临床技能训练3. 开展心 理学教育,
1、内涵变化 看护 ——护士(专门训练、有识之士)
2、数量变化
注册护士
249.7万(2012)
286万(2015)
450万(2020)
千人护士数1.06 (2012)
1.66 (2015)
1.85 (2020)
4.共同面对死亡(死亡教育)
有生便有死,死亡和出生一样是客观世界的自然规 律,是不可违背的,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实,正 是死亡才使生显得有意义。而临终病人只是比我们 早些面对死亡的人。死赋予生以意义,死是一个人 的最终决断,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 要迎接挑战、勇敢面对。
临终关怀目标: 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
年内初步建立起肿瘤患者及其他慢性疾病终末期患 者“综合医院-安宁舒缓疗护病区-社区居家”的多层 次网络服务体系,3年内完成临终关怀服务全覆盖。 通过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躯体症状、社会心理和精 神心灵的支持关怀,改善临终生命质量。
1、肯定生命、认同死亡是一种自然的过程。 2、并不加速或延长死亡。 3、尽可能减轻痛苦及其他身体的不适症状。 4、支持病人,使他在死亡前有很好的生活质量。 5、结合心理社会及灵性照顾。 6、支持病人家属,使他们在亲人的疾病期间及病
13年老年人全 国达2亿,需求
3、层级变化 无学历 中专 1983高等护理本科 2011年护理系升级为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博
士后 4、作用变化 医师的下手、助手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医疗中二大核心( 延伸服务)
上海2012年启动实事项目,初步建立社区居家、机构 病房和家庭病房“三床联动”机制
减轻疼痛是中心; 心理关怀是重点; 权利的应用、维持尊严是重点关注
临终关怀(Hospice)运动始于英国的圣克里斯 多费医院。
50年年代,英国护士桑德斯(CicellSaunders)
在她长期从事的晚期肿瘤医院中,目睹垂危病人 的痛苦,决心改变这一状况。1967年她创办了世 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 灯塔”。最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临终 关怀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70年代后期,临终关 怀传入美国,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临终关 怀”一词的正式应用。
苏大附一院孙志敏
一、社会化临终关怀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临终关怀相关概念 三、国家的意愿 ,政府的行动
死因顺 位的改
变
城镇化 集中
社会 问题
人口不 断膨胀
家庭模 式改变
人口高 度老龄
化
家庭传统的 照护功能由
强变弱
承受亲属死 亡的能力衰
退
“临
终救 护”
的人 口基 数日 益庞
大
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27年被迫迁7次 临终关怀中心被小区居民看做洪水猛兽,一想到
( 一) 疼痛控制 有调查显示: 87%的晚期肿瘤病人和60% 的其他
疾病末期病人主诉疼痛。。
疼痛处理的原则是主动防治, 而不是被动压抑, 并 依据疼痛情况不断予以调整剂量。
( 二) 死后家属的情绪支持
三种: 临终关怀专门医院 综合医院附设科室或者科室特设病床、 家庭社区临终关怀 未来发展: 分散的临终关怀家庭病床, 与临终关怀医院相结合,
在临床实践方面,30个省、市、
自治区,除西藏外,各地都纷纷 因地制宜地创办了临终关怀服务 机构。
三分医疗 七分护理
临终阶段, 以医疗为主的治疗( cure) 已转变为对 病人为主的照护( care) 。
护理是临终关怀的基石, 护士是临终关怀的主要 角色。自然, 对护士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除了医保体系不支持,一些老人面对自己临终 时的态度也让李伟揪心。“一位老太太,住院期间 每个月只订200元的伙食餐,难得吃个饺子都只舍 得吃素馅儿的。去世后,家人发现她竟有120万元 存款。哪怕临终了,也不肯为自己花钱,
因为社会一直只有“优生教育,没有优死教育,没 有教人们如何正确对待死亡。”他说。
松堂医院几乎成了北京其他医院护工的实习基地, “在松堂医院干过的都被别的医院抢着要,因为特 别细心、有耐心。”这点让李伟很自豪。
李伟一直强调社会应加大对临终关怀机构的扶持: 临终关怀服务主要产生的人工护理费没有纳入医保 体系,这无形中把很多病人挡在了门外;而医院除 止痛药物外不主张用药,药品都由家属去医保定点 医院开,不存在以药养医,“每位老人每月的住院 费约3000元,再高病人就承受不起,所以松堂医 院运营仅够持平。而在其他医院肿瘤病房,每月10 万元医疗费都很正常。”
3.提高临终生活质量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临终就是等待死亡,生活已没有 价值,病人也变得消沉,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 甚至,有的医护人员也这样认为,并表现出面孔冷 漠,态度、语言生硬,操作粗鲁,不知该如何面对 患者。
临终关怀则认为: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 的生活,所以正确认识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 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
民众需求-专家呼吁-区县经验-参事建议-领导 重视,多方合力促成了上海“五位一体”(即政府主导, 部门推进,医护实施,社会介入,义工参与)的实事工 程样式。
市卫计委制定《临终关怀基本标准(试行)》和 《临终关怀工作规范》,明确了临终关怀科定位功 能和任务,全市也初步建立起了社区居家、机构病 房和家庭病房“三床联动”机制,形成了社区肿瘤条
临终关怀将直接带来“五赢”局面 首赢家是国家。 “四赢”依次为: 医院、医护人员、临终患者、家属
避免“死人将活人拖垮”的局面
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 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
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 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 同参与。
临终关怀护理是一门临床服务型的新型学
科,是对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关怀,为 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支持和照护。 随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使护士处于临 终关怀护理事业的最前沿。
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 care)
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将要 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 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一)优先对象: 1.重病人及其家属 2.老年人 3.动物等 (二)积极层面对象: 1.学校教育 2.成人教育
(一)身关怀-------舒适护理
(二)心关怀——---心理护理 5个心理反应阶段: 震惊与否认期, 愤怒期, 协商期, 忧郁期及接受期
(三)灵性关怀——--尊重信仰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 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
美国的一位临终关怀专家认为
“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 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
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时, 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
濒死者的需求三个水平: 一是保存生命; 二是解除痛苦; 三是没有痛苦地死去。
最大的需求是安宁
以2013年数据分析,本市全年居民死亡人数为 11.67万人,其中3.67万人死于肿瘤,平均每天有105 人死于肿瘤。上海目前癌症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约是 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2/3-3/4。晚期癌症患者的疼 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往外延伸,还有不可逆转的慢性疾 病终末期患者(如高龄老衰、艾滋病、白血病、红斑狼 疮、植物人)及家属,同样需要特别的疗护服务。
人去世后的悲伤期中能作适当调整
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者可以当大 事”,每个人最终都要面临死亡,怎么走完最后一程,
可以说是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高高兴兴的走,是 含笑九泉;反之,则是抱憾终身。
未来:社会组织参与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病床那么少,社会需求又那么大,未来该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块、临终关怀门诊和病房、家庭医生四位一体工作 模式,综合医院与试点机构上下联动正逐步开展。
进入2014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又明确 提出了新建舒缓疗护床位1000张,开展临 终关怀规范服务的目标。
上海舒缓疗护服务的进一步目标,是在老年护理机 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临终关怀科,设置安宁 舒缓疗护床位,同时建立健全老年护理床、舒缓疗 护床、家庭病床“三床”之间的合理转介机制。
可能会是我国临终关怀的主要模式。
1.以照料为中心
对临终病人来讲,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而最 需要的是身体舒适、控制疼痛、生活护理和心理支 持。
目标以由治疗为主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
2.维护人的尊严
患者尽管处于临终阶段,但个人尊严不应该因生命 活力降低而递减,个人权利也不可因身体衰竭而被 剥夺,只要未进入昏迷阶段,仍具有思想和感情, 医护人员应维护和支持其个人权利;如保留个人隐 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 选择死亡方式等。
公立医院没门 民营医院昂贵
时间:2013-07-26 14:08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向雨航
1、问题
公立医院找临终关怀病床,没门
2、问题
民营医院1000元一天
疑问
为何临终关怀
病床那么少?
深圳临终关怀病床奇缺,原因何在?
现代临终关怀
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卫生保健服务,是由医生、护士 等多学科的人员组成的团队,为没有治愈希望的临 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方位的舒缓治疗看护和心理 关怀,使临终病人能够舒适平静地度过人生最后阶 段。病人家属则可通过关怀得到情感支持,维持和 提升身心健康。
医学
护理学
心理学
生理需要:如:控制并减轻病痛、缓解症状。
心理需要:帮助患者正确面对死亡,消除对死亡的 恐惧与不安,使其从容平静地度过生命最后的历程。 伦理需要:尊重临终患者的生命、人格和权力,帮 助其保持个人尊严,使其获得友爱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