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络时代的舆论浪潮——论“人肉搜索”现象的网民心理【摘要】人肉搜索,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部分基于用人工方式对搜索引擎所提供信息逐个辨别真伪,部分又基于通过匿名知情人公开数据的方式搜集信息,以查找人物或者事件真相的群众运动。
本文阐述当下流行的“人肉搜索”事件,分析参与“人肉搜索”的网民的心理,进而得出“人肉搜索”是否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人肉搜索舆论广场效应从众心理角色扮演The tide of public new network times-theory "of human flesh search" phenomenon of netizens’ psychology(HU DIE 080501021113)abstract Human flesh search, is a kind of to the Internet as a medium, partly based on artificial way to the search engine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authenticity, and based on the part of the public data by anonymous insider way to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to find characters of the truth of the mass movement or even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opular "of human flesh search" event, analysis to participate in "human flesh search," the users of psychology, and a conclusion that the "human flesh search" whether reasonable conclusion.Keywords Human flesh search; public opinion ; Square effect; group psychology; roll play一.“人肉搜索”理论解释人肉搜索,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部分基于用人工方式对搜索引擎所提供信息逐个辨别真伪,部分又基于通过匿名知情人公开数据的方式搜集信息,以查找人物或者事件真相的群众运动。
①一般来说,人肉搜索的起因是一起事件。
这个事件可以是犯罪行为,或者是不违反法律,但为主流道德观所憎恶的行为,甚至只是一个不合常理的事件的主角。
事件发生后,相关人或对事情真相好奇者,往往在网络论坛上发表帖子,列出已掌握的人物资料,号召网民帮助查出该人的身份和详细的个人资料。
而响应者通过互联网,人际关系等手段,寻找到更多的资料,并以总结形式再次发布网上。
总的来说,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造就了这样一种新型的舆论传播模式。
二.“人肉搜索”事件分析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通过猫扑论坛进入中国,然后历经“虐猫女”事件,汶川地震时的“范跑跑”事件、“辽宁女”事件,在百度论坛上红火的“贾君鹏”事件,还有近期的杭州“70码”事件,“华南虎”事件等等,“人肉搜索”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人肉搜索”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监督手段外,也逐渐衍生各种网络暴力。
2008年5月21日,国外最大视频网YouTube上出现一段视频,在视频中一名女子身处网吧,网站没有颜色、电视里全是灾难报道、哀悼日让她玩不成游戏成了她抱怨的理由。
随后不到1个小时,该视频被中国网民链接到了天涯、猫扑等国内大型论坛上,网民开始震怒。
一个“号召13亿人一起动手把她找出来”的“搜索令”发起。
QQ密码被网友攻破,半小时不到,有匿名网友发帖称得知该女子的详细信息。
21日下午1时,沈阳市公共安全专家局苏家屯区分局根据网上提供的该女子的信息资料,在一家网吧将其抓获,后将其拘留。
“辽宁女”事件使我们看到“人肉搜索”的一个积极的方面,即有效规范网民言行。
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在这个网络信息发达的社会,任何一言一行都有可能造成巨大影响,每个人都是组建网络世界的一份子,网络世界的匿名时代已经过去,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在这个世界的言行负责。
另外一个非常又代表性的“人肉搜索”事件则是“死亡博客”事件,这是“人肉搜索”史上的网络暴力典型。
2008年1月9日,天涯论坛一位网友在浏览到姜岩的MSN空间后,在天涯八卦义愤发帖,帖子全文转载了姜岩自杀前的关于被小三逼到走投无路的博文。
网友在漫骂谴责之后,动用了所谓的“人肉搜索”。
公布了事件主角和第三者的详细资料,在网上号召其所在行业驱逐他们,对其生活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事件主角王菲请求法院判令天涯社区、北飞的候鸟3家网站停止侵害自己的名誉权、消除不良影响,公开赔礼道歉。
“人肉搜索”的发起,源于公众对道德的捍卫,也确实迅速而有效的揭示并遏制了许多不道德的事件,但是在“死亡博客”事件中我们无法否认这个问题,即在人肉搜索过程中对当事人隐私毫无保留的暴露,虽然当事人有道德上的错误,但是人肉搜索使当事人不仅在网络上受到攻击,更波及至生活中,当“人肉搜索”不加遏制的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不仅仅是侵犯公民隐私权,更会危害社会公共安全。
由此可以看出,“人肉搜索”是一柄双刃剑,掌握的好可以有效的限制网络言行,不加控制会严重危害网络隐私安全,使人对于这个毫无隐私的虚拟世界产生恐惧与退缩。
三.“人肉搜索”背后的网民心理探析1.广场效应下的匿名狂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群聚集的公开场合,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与日常生活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这种无意识统治下的群众心理问题,就是“广场效应”。
奥地利心理学家洛伦兹分析说,因某一现象或目的而被吸引在一起的群众,心理会发生畸变,有意识的个体很容易丧失,代之以无意识的群众,即所谓“无名群众”。
“无名群众”的集体行为具有自发性、狂热性和非机构性三个特征。
他们只接受简单而极端的感情与观念,情绪冲动、急躁,易接受暗示。
②而网络社区是一种有此种特点的公共平台,网民可以在这个广场上自由宣泄自己的情绪。
由于广场上人数众多, 所以可以迅速制造出广场效应。
面对着有失道德公允的网络事件,网络中“无名群众”的极端的感情得以爆发,对“人肉搜索”当事人采取极端的方式,在道德旗帜的遮掩下,宣泄自己的情绪,产生一种类似于在广场上狂欢的感觉。
这种情况造成了网络舆论的一边倒,偏激并且难以接受不同观念,继而产生网络暴力。
2.从众心理下的随波逐流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
实际存在的或想象到的压力会促使个人产生符合社会或群体要求的行为与态度,有时候,个体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而且在信念上也改变了原来的观点,放弃了原有的意见,从而产生了从众行为。
③在网络世界中,虽然匿名性使人对于来自群体的压力减小,但是这种压力依旧存在,在我经常逛论坛的经验下,一般攻击性很强的帖子里面与原帖本意相背离的意见很少很少,有少数不同的声音冒出来要么没人理睬,要么被群起而攻之,这两种情况都不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网友愿意去经历的,人们普遍有着追求别人认可的愿望,即使在网络世界中,这种渴望依旧存在,于是便造成了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小直至消失的情况。
随着一个“人肉搜索”事件的启动,越来越多的人随大流参与到人肉中,就是为了与网络群体产生一致性,造成网络舆论范围的不断扩大,进而达到想要搜索的结果。
这也是“人肉搜索”得以进行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
3.角色扮演下的庶民舞台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发表了《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
在这本书中,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在他看来,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
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
在马斯洛看来,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
人类不会安于底层的需求,较低层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就会往高处发展。
满足生理需求之后就追求心理满足和社会认同,之后就想被爱,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
这是人类共同的特质。
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追求他人认可,展示自身价值的愿望,这个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实现,但在网络世界中,这种心理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在“人肉搜索”中, 网民通过扮演审判者来体现自身的英雄情结。
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他们以社会道德和公正心理为依据, 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甚至作出裁决。
这种决策与指挥行为也许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人肉搜索”则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角色扮演的舞台让他们满足自身心理需求。
这也是“人肉搜索”现象越来越壮大的因素。
四.总结在我看来,“人肉搜索”是一个很好的规范公民言行的方式,不仅在网络中,也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有效控制,则是一个比道德规范,法律准则更有效的约束手段。
但是假如不加控制,任由“人肉搜索”的蔓延,则会使公民的隐私权造成很大的损害,由居心不良者利用,这样一来则扭曲了“人肉搜索”的本质目的。
所以在网络舆论的浪潮下,网络信息庞大且复杂,亟待有效的网络法律法规对这一现象进行控制,在确定事情是否属实及其性质后,才能进行人肉搜索,这将是一条很漫长的路。
——————————注释:①维基百科——人肉搜索:/zh/%E4%BA%BA%E8%82%89%E6%90%9C%E7%B4%A2②百度百科——广场效应/view/5078722.htm③《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第五讲,从众行为④《广告心理学》黄合水著,110页参考文献:1.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03月版2.《广告心理学》黄合水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05月版3.维基百科——人肉搜索:/zh/%E4%BA%BA%E8%82%89%E6%90%9C%E7%B4%A24.百度百科——广场效应/view/5078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