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新时期环保网络舆情应对?
舆情监测 http://www.qingbaogou.com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深刻影响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变革,与此同时,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的风
向标和放大器。纵观近年来的环境突发事件,网络都起到了放大信息、
助推舆论的作用。如何看待网络舆论——是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还
是可以驯化的野马?如何引导网络舆论——是因势利导、坦诚相见,
还是以一己之见发声、漠视公众意识?环保系统又该如何应对网络形
势下的突发事件?如何用好用足网络优势资源?这些都成为环保工作
者必须面对和快速适应的新课题。
网络舆情形势有多复杂?
中国网民规模已近5亿,手机网民也达到了3亿多人。中国社会正
处于转型期,矛盾集中,传统的民意表达渠道不够畅通,而新媒体技
术的发展使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一个不太大的事情,经过网络
发酵放大,都可能演变成一个大事件。如一个小女子网上炫富,却牵
出了红十字会的黑幕;一场并不罕见的酒驾车祸,却造就了“我爸是李
刚”的网络热词和全社会对官二代的警觉与讨伐;一个男人打老婆,引
出了疯狂英语的李阳;小孩子大街滋事,却带出了李双江。事情到了
这一步,李刚到底是什么人,李双江是不是溺爱儿子,显然不重要了,
“李阳李刚李双江,家暴撞人冲锋枪”,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出口、
一个符号。反过来讲,关注并认真分析网络舆情就可以了解真实民意,
为政府实施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参考。
有专家对13年来中国210起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分析发现,网络舆
论最关注的是政府官员的执政问题与民生问题。网络舆论在近7成的事
件中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这在2010年尤为明
显。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一股重要的“主流”积极力量。应对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到人民
网、新华网直接与网民对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最近还通过微博与
公众对话,由此看出不善于应对网络舆情,就不懂为政之道,不入时
尚之流。
环境问题为何成为网络舆情焦点?
渤海漏油、大连PX项目、曲靖铬渣倾倒、台州血铅事件……一
段时间以来,环境污染事件屡次成为社会热点。环境问题正在成为网
络舆论关注的焦点。由于环境直接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我国又
正处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
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年来却集中出现。国内环境风险加大,环
境污染事件总量居高不下,类型多、发生区域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
一个环境事故,却可能演变为一个事件,往往是一个原因多个结
果,或者多个原因一个结果,发展的态势完全出乎意料。毫不夸张地
说,环保系统正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必须随时准备应对舆论风波。
污染事件一旦出现,往往危害大、处置难、社会关注度高。此时,
面对网络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真实与虚假信息鱼龙混杂
的现实,如何提高政府环境舆情监测和应对能力,如何善待、善用、
善管网络舆论,如何更好地与民众对话,及时宣泄和化解网民的不满
情绪,正确引导网络民意表达,树立环保干部队伍的正面形象,成为
各级环保人需要正视和思考的问题。
网络舆情应对不当的风险为何正在加大?
高敏感度和低容忍度,目前几乎成为所有民生事件的共同特征。
出了事,政府部门坐视不管不行,作为失当也不行。而在处理和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决策者的主观意志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主管官员对
事态的判断,对舆论监督的态度,是决定舆情应对得当与否的关键。
为什么有些原本简单的事情,有关部门一介入反而变得复杂了?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
力推荐榜”点评认为,不少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水平远在及格线以
下。在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因舆情应对不当而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形
象。信息透明度不够、反应迟缓、问责乏力、网络应对技巧匮乏等,
是绝大多数民生事件中舆情应对不当的通病,反映出地方政府不威严、
不冷静,面对网络舆情新形势不善于应对的现状。
在网络时代,舆论监督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舆情应对的观念
和手段也应当与时俱进,要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各级领
导干部互联网知识的普及程度,学会用“网言网语”和网民进行平等交
流,充分把握和娴熟运用话语权,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才能
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透过网络舆情引导什么?
网络舆情热点往往是社会重大事件,或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
关的问题,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对现实社会产生深
刻影响。及时收集网络舆情热点,研究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准确把
握网络舆情热点,对于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
公众最想知道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真相。公众明白,网络不是
法院,判不了案子。但是他们需要真相,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怎么发
生的?谁该负责任?现在怎么样?过程怎么样?后果怎么样?
知情权是公众的基本权利,但是,政府机关在这时候越不说,越
掩人耳目,往往越容易出问题。遇到了问题,拖延不是办法,康菲漏
油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掩饰也不行,因为在网络之上,没有秘密,
掩饰的后果只能是欲盖弥彰。环保系统面对问题时应该说出真相,不
能不说,而怎么说,就是对当事人觉悟、智慧和勇气的考量。
许多情况下,人们产生听信谣传的倾向和从众行为,是因为得不
到来自政府方面的权威信息,或者信息太弱。对于政府而言,如何在
发现某种舆论动向的同时,以主渠道强大的信息传播优势,以足够量
的、优质的信息来影响公众,纠正畸变舆论,引导正确舆论,是一门
需要认真对待的必修课。
中国环境网在环境网络舆情领域发挥什么作用?
中国环境网是环境保护部主管、中国环境报社主办的环境领域的
重要网站。多年来,中国环境网在环境新闻宣传报道方面发挥了快速、
海量、持久传播环境新闻信息的重要作用。当前,新媒体在信息传播
和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有效运用网络媒体将更有助于掌
握公众舆论主动权。中国环境网作为环境保护部新闻宣传领域最前沿、
最具潜力的新媒体,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在环境舆情工作中发
挥更大作用。
近期,环境保护部重点强调要支持中国环境网建设,加强网络舆
情引导。中国环境网承担着环境保护部网络舆情监测项目,在环境突
发及应急事件中要成为信息和舆情上传下达的重要渠道。中国环境网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建立环境舆情监控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环境舆
情监管引导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做好环境舆情的收集、
研判工作,为环境保护部及各地方环保部门提供舆情信息共享服务,
争取把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放到最大,负面效应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