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好说话》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好好说话》有感孙明霞今年寒假有幸在朋友家看到了学诚法师所著《好好说话》一书,让我受益匪浅。
开始只是书的名字吸引了我,当我真的翻开它,书里的每个字都像有了魔力一样吸引着我,让我的心顿时安静了很多,平和了很多,不忍放下。
奈何人多嘈杂,只能借来一读,及早归还。
以前真的感觉说话就像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很简单也很小。
等到读完这本书才感觉说话不仅重要,而且那么重要,甚至是一种修行。
话说得不好可能会伤害别人,也可能会产生歧义;话说得好,就会温暖整个世界。
说话还要注意身份,老师说老师应该说的话,医生说医生应该说的话,同时我们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
说智慧的话,你就成了智者,说善良的话,你就是个善良的人。
而言为心声,话由心造,我们首先要修炼自己的内心才能慢慢进步。
道理不难懂,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长时间的坚持,说到做不到是我提高自我的难点所在,在犯错中坚持可能是唯一的选择吧。
书中有两个小故事给我记忆很深:一个小沙弥因嘲笑老比丘读经声音难听而落了五百世投生为狗的可悲下场;还有一个年轻的公爵对王后吹了两声口哨而被关进了监狱50年,72岁才被释放。
听了这两个故事我顿觉后背发凉,内心恐惧,生活中如果我们不能谨慎言行,稍不注意就会带来伤害人的蝴蝶效应。
不觉害怕,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张嘴了,说错话了怎么办?产生了歧义怎么办?那样还不如不说?沉思片刻,又想:要是自己说了温暖别人的话呢?要是自己说了智慧的话呢?要是自己说了善良的话呢?虽说九句对话都不能抵消一句错话的伤害,所喜的是自己再惨也不会五百世为狗,也不会忍受50年监狱生活;因为毕竟每个人都不能不说话呀,只能说话前谨慎些,多想一想。
分清说话的对象和环境,避免出现失人,失言的现象。
只要我们有一颗向善的心,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我相信苦心人天不负,只要是用心付出终有回报。
即使没有回报又怎样?人生的路是那样漫长,足够让自己承受苦难来成长,每一种经历都是我们人生财富中的一笔而已,等到退休,等到马上要死去时,大家就都是一样的了;人生的路又是那样短暂,我们要学会享受种种经历,因为人生不会暂停和重复,每一次经历都只有一次,就像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不管是苦是乐,是悲是喜,我们都要用心来感悟,苦和悲是帮助我们提高定力的,乐和喜是对我们付出的回报。
回想自己过去的种种,有好多时候就像一只随风飘摇的风筝一样,风去哪儿,我去哪儿;没有风,我便不能飞翔。
每每想到我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的样子心里就一阵阵难受,这就是语言暴力呀!这就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呀!作为老师我真的还有好多地方做得不够,面对着那么小的孩子他们的心该有多么脆弱,他们的承受能力又有多强?还有我的儿子,也在承受着我这个妈妈的不讲理;还有我的老公,一直在用爱和宽容来感化我;还有那些忍受过我坏脾气的身边人。
我所展示的东西正是我内心的脆弱,有多少次我宁愿相信自己没有错,可是那样对改善自我无益,还会徒增烦恼,那就对自己下手狠一点吧,让一次次脆弱的眼泪伴随自己一点点成长。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班里的一个学生抱着学习进步奖奖状拍照给妈妈看的时候,心中莫名的感动。
等到再过十年这个男孩长成了男人,他会不会还记着这件事?我们的一张小小的奖状却能换来如此的温馨,我们为什么不能多给孩子们一些肯定和表扬?记得上个学期中午放学,我听到我们班一个特别普通的男孩和他的妈妈激动地说:“妈妈,今天孙老师表扬我了。
”我心里一惊,我什么时候表扬他了?他妈妈问为什么表扬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写的字挺好。
”如果我当时再热情一点呢?如果我能多一些对孩子,对别人的肯定性话语呢?还有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去买点心的时候,我好像感觉到了某种东西,正是我所缺乏的。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是神的舌头。
让我们勇敢地去使用它,而不是被奴役。
很庆幸在这个寒假中我接触到了那么多的人,他们形形色色,各行各业,性格不同,目的不同,说话方式也不同。
虽然我不得不承受将近一多半时间的被安排,然后再接送孩子学学班,过过春节,基本上就没有时间了,但是我为身边有那么多一心向善的朋友们而欢喜,让我们同行。
篇一:活着读后感800字其实没看过一本书就开始写读后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是没办法……我足够坚强……以下是看了活着读后感的读后感(至少70%是原创……)“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从始至终,作者只是以这样一种淡然来描绘一个只能在人的内心里波澜壮阔的故事,用他冰冷的手,生生地将残酷的现实从美好的幻想中剥离出来。
这也许太不人道了,让读者在阅读中无声地恐惧着,像是听着自己微弱的心跳,在平静和缓慢中,渐渐停止。
然而正是这样的冰冷残酷,才让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慢慢渗透进读者的内心,他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所谓活着,不过是一种孤零零的姿态,仅仅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对于活着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有的追寻,所有的梦想,在活着的巨大背景下只是虚诞。
对此我曾不解,作为一个还算乐观的乐观主义者,我还是崇尚着一种追求,崇尚着生活的激情和美好。
而作者,他是不是在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来让我们对所有的追寻产生畏缩,并且以一种长者的姿态告诉我们奋力斗争的无力和脆弱?显然,他虽冷漠,却不是欣赏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这是现实,美好和痛苦都是现实的一部分,只不过痛苦的那一部分,往往我们容易感知罢了。
()从创作动机来说,他甚至是乐观的,“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他笔中活着的力量,正是来源于这种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我想,忍受确实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过程,是人生最具体而频繁的活动,但这并不是一个带贬义的词汇,一个人的精神快乐与否,并不是在于忍受的多少,而是在于建立在每一次忍受上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正如整篇作品一样,作者是在平淡地叙述活着的过程,具体的忍受经历,而精神的层面——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以及在以后活着的日子里将感悟到什么,选择什么,——不是命运,是完全由我们自己主宰的。
篇二:活着读后感800字第一次读完《活着》这本书,我只觉得压抑充斥了自己的整个心灵。
同时也觉得余华太过残忍,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死去,却惟独剩下主人公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
于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气之下压在了书堆底下,因为我讨厌于华,讨厌他的残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
那是个黑色的四月,在我满怀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彻底打碎了我所有的梦。
我没有办法接受那样残酷的一个事实。
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崩溃了。
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泪。
我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有了万念惧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艰辛,活着的痛苦。
“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要活着。
”那几天我想的只有这样的一个问题。
于是我开始发泄,开始焚烧我所有曾经喜欢的东西。
因为我想烧掉过去,烧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鲜红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
我留下了这唯一的一本,开始重新去体味活着的含义。
我总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再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
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
当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变得开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
我开始挑剔身边的人,无理取闹,而身边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无怨无悔。
在伤害深深爱我的人同时,我也深深地伤害了自己。
其实我比余华更残忍,我亲手在伤害身边一个个爱我的人。
我的病不是他们造成的,但是我却让他们左右为难。
为什么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强加在爱我的人身上呢?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读《爸爸的故事》有感600字吴祉铨《爸爸的故事》是一本长篇小说,是由梅思繁阿姨誊写。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个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小女孩和一个穿着蓝色衣服的大人手牵着手,小女孩指着天空中的一个风筝,欢快地笑着。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深秋的晚上,梅阿姨(梅思繁)出生了,可她的爸爸却不在医院,因为他等小宝宝等了很久都没见她出生,所以回家睡大觉去了。
梅阿姨的爸爸小时候是一个“馋痨坯”(吃货),习惯传染——梅阿姨也是个“馋痨坯”,最后,梅阿姨这个“风筝”被她的爸爸“送上了天”。
其中,“鸡蛋羹、发豆芽与鸡毛菜”一文令我开怀大笑,梅阿姨的爸爸不会做好吃的,而且他只会做这三个菜!只要是梅阿姨爸爸在家,梅阿姨这个“馋痨坯”就完蛋了——梅阿姨看见她爸爸的魔鬼菜式,就倒吸一口凉气,吃菜的时候更是头皮发麻、面色难看。
更令人吃惊的是——她的爸爸一直做这几道菜,而且不换一次。
梅阿姨原来是属虎的,经过她爸爸的一番折磨,现在都快变成属兔的了。
但“放风筝”一章令我感慨万千:爸爸妈妈抚养了我们十几年,即将就要放飞我们,他们肯定舍不得。
但放飞我们这些小风筝,才是给我们更好的前途,不然在社会上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粒沙子,就会在社会上抬不起头。
《爸爸的故事》这本小说不仅让我开怀大笑,还让我再三思考,总而言之《爸爸的故事》就是书本中的精粹。
说了这么多梅阿姨生活中的故事,也该说说我生活中的故事了。
虽然我的爸爸不象梅阿姨的爸爸是个大学教授那样知识渊博,但我的爸爸在家经常能做得一桌非常美味的饭菜;在公司里也是一个技术能手,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总能轻松解决。
我知道,每一个爸爸都是很伟大的。
比如说,之前我觉得爸爸不爱我,但读完《爸爸的故事》之后,我被深深的打动了。
其实每个爸爸都是一位“护花使者”,花就是我们,爸爸们竭尽全力、一丝不苟地保护我们,让我茁壮成长,没有一点不爱我,是我错怪爸爸了。
这是最真实的时代——读《人民的名义》有感宇同学几乎是一口气,我读完了《人民的名义》这部小说,384页,用时2小时零5分钟。
我惯常的窝在沙发上,却没有惯常的翻几页再玩会儿手机,只是一味地阅读这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