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 必修二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 必修二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郑学檬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古今人口迁移原因的区别
1、古代:躲避战乱或自然灾害,人们自发地迁到相对稳 、古代:躲避战乱或自然灾害, 定的地方。 定的地方。 2、今天: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今天: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政府为了经济建设目的而有组织地引导人口流动。 )政府为了经济建设目的而有组织地引导人口流动。 (2)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增加,国 )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增加, 家放松进城的限制。 家放松进城的限制。 (3)农村人口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满足致富的愿望, )农村人口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满足致富的愿望, 自发地移向城市。 自发地移向城市。 (4)科技人员和大学生进城读书就业等等 ) 人口迁移的方向:农村—城市 内地—沿海 城市; 人口迁移的方向:农村 城市;内地 沿海
……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 入宋以后, 入宋以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色越来越重要。 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 色越来越重要。“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 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 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 为一时名臣。”他们大多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 为一时名臣。 他们大多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 如范、 余三人均参与或赞助过庆历新政。 如范、杜、余三人均参与或赞助过庆历新政。在 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也大都是江南士人, 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也大都是江南士人, 而其核心人物则均为赣、闽士人;王安石、 而其核心人物则均为赣、闽士人;王安石、曾布 为江西人;吕惠卿、章停为福建人。 为江西人;吕惠卿、章停为福建人。……
1 2 3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 结合小字了解具体表现) 过程( 1.过程(结合小字了解具体表现): 两汉以前,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两汉以前,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1)孙吴 东晋南朝——初步开发; 孙吴、 初步开发; (1)孙吴、东晋南朝 初步开发 (2)中唐以后 (2)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逐渐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逐渐超过北方 (3)南宋 南宋——重心南移完成; 重心南移完成; (3)南宋 重心南移完成 2.原因 原因: 2.原因: 思考:人口南移给南方提供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 思考:人口南移给南方提供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 (1)中原人口的南迁 中原人口的南迁, (1)中原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 和技术; 和技术;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 无积聚而多贫。 不待贾(买卖)而足 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 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货殖列传》 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货殖列传》 《史记·货殖列传 (2)自然条件优越 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自然条件优越, (2)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杭州北关夜市, 杭州北关夜市,钱塘八景之 一,系旧时武林门北运河两岸街 市夜景。当时外地游西湖者, 市夜景。当时外地游西湖者,晚 间返归多集于此,因而成景。 间返归多集于此,因而成景。 《西湖志》卷三:“盖水陆 西湖志》卷三: 辐辏之所,商贾云集。 辐辏之所,商贾云集。每至夕阳 在山,则樯帆卸泊,百货登市, 在山,则樯帆卸泊,百货登市, 故市不于日中而常至夜分,且在 故市不于日中而常至夜分, 城闉之外,无金吾之禁, 城闉之外,无金吾之禁,篝火烛 照如同白日,凡自西湖归者, 照如同白日,凡自西湖归者,多 集于此,熙熙攘攘,人影杂沓, 集于此,熙熙攘攘,人影杂沓, 不减元宵灯市。 不减元宵灯市。”
南方——114
南直 浙江 福建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广 广东 北直
Hale Waihona Puke 北方——48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27
26
11
9
2
22
12
5
17
13
5
11
2
(2)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 (2)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 教育文化中心南移 (3)促进了民族融合 促进了民族融合。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后来 由于过度开发,也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后来, (4)后来,由于过度开发,也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畜牧区和半农 山东、山西以北 龙门碣 山东、山西以北 半牧区, 半牧区,经济 塞内、 石以北 (塞内、塞外 塞内 塞外) 实力有限
这反映了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这反映了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经济重心在北方-自然环境) 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经济重心在北方-自然环境)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它们分别描述的是哪个经济区?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 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 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 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 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请思考: 请思考: 假设你们生活在中国 古代,要让你们选择一块 地方进行农业生产的话, 你们会按什么样的标准来 选择这块地方呢?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区域经济
是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 是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在特 定区域内所生产的产品 经营模式和 生产的产品, 定区域内所生产的产品,经营模式和地 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 基本相同的经济。 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
经济重心
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 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 要财政支持的地区。在中国古代, 要财政支持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 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 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是 看该地区粮食产量 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 看该地区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 全国名列前茅, 全国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该地区手工业 和商业是否发达。 和商业是否发达。——农耕经济重心 农耕经济重心
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经济区 山东 山西 江南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鲁冀 黄河流域 鲁冀 崤函分界) 豫(崤函分界 崤函分界 黄河流域—关中 黄河流域 关中 河西、 河西、巴蜀 长江以南 长江以南 特点 农业区, 农业区,经济 实力较强(山东 实力较强 山东 最发达), 最发达 ,是全 国经济重心。 国经济重心。 原始森林覆盖 原始森林覆盖 经济实力较弱 形成原因 自然条件优越, 自然条件优越,开 发早,人烟稠密。 发早,人烟稠密。 地势复杂, 地势复杂,气候炎 热潮湿, 热潮湿,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落后 气候寒冷, 气候寒冷,土地贫 瘠。
材料:夫山西饶材、 玉石; 材料:夫山西饶材、竹、榖、纑、旄、玉石;山东多 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 声色;江南出棻、 丹沙、 玳瑁、珠玑、 龙门、 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 石北多马、 旃裘、筋角; 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 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 史记·货殖列传》 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史记·货殖列传》
原因 统治阶级内部、 统治阶级内部、少数 两晋之际 民族内迁、 民族内迁、环境恶化 安史之乱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靖康之变 民族矛盾 时期 影响
1.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 1.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 进的工具技术, 进的工具技术,促进江南经济 发展 2.促进了民族融合(风俗、语言 2.促进了民族融合(风俗、 促进了民族融合 等)。——教材小字 教材小字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分为几大经济区?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分为几大经济区? 分别是什么? 分别是什么? 山西、山东、江南、 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四大经济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四大经济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影响 影响: 3.影响: 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 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卷337 《宋史》 材料三:教材P13最后一段小字。“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教材P13最后一段小字。 苏湖熟,天下足。 P13最后一段小字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材料四: 材料四: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位于运河枢纽的 扬州, 扬州,成为全国的 经济中心。 经济中心。南北水 路商货在此云集, 路商货在此云集, 海上商船也从此启 航和停泊。 航和停泊。市区内 商贾众多、 商贾众多、邸店林 立,最繁华的街道 “十里长街市井 到了晚上, 连”,到了晚上, 也使千灯照碧云, 也使千灯照碧云, 一派繁华景象。 一派繁华景象。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原因 原因: 2.原因: 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 如也。 地广野丰, 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 地广野丰 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 郡忘饥。──《宋书·孔秀恭等传论》 郡忘饥。──《宋书 孔秀恭等传论》 孔秀恭等传论 材料三:教材P12第一段小字。 P12第一段小字 材料三:教材P12第一段小字。 (3)南方环境相对安定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南方环境相对安定, (3)南方环境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材料四:中国历代政治中心的转移,从经线来看, 材料四:中国历代政治中心的转移,从经线来看,总体呈自西 向东的趋势;以纬线观之,则时南时北。 向东的趋势;以纬线观之,则时南时北。……政权南移在封建 政权南移在封建 社会中后期主要有三次:晋代…;宋代…;元末明初…; 社会中后期主要有三次:晋代 ;宋代 ;元末明初 ; (5)政治重心的南移起了带动作用 政治重心的南移起了带动作用; (5)政治重心的南移起了带动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