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化学简答题

环境化学简答题

简答题1、 土壤胶体如何表现对酸、碱的缓冲作用。

对酸的缓冲作用(M 代表盐基离子)对碱的缓冲作用2、何为盐基饱和度。

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c mol/kg )盐基饱和度(%)= 阳离子交换量(c mol/kg )3、自机体暴露于某一毒物至其出现毒性,一般要经过哪几个过程。

一,毒物被机体进入吸收后,经分布、代谢转化,并有一定程度的排泄;二,毒物或活性代谢产物与其受体进行原发反应,使受体改性,随后引起生物化学效应;三,接着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继发反应,出现致毒症状。

4、什么叫优先污染物,举例说明。

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如多氯联苯等。

5、何为大气温度层结,各层有何特性。

大气温度层结是指静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其中对流层和中间层的特点是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和热层的温度变化趋势则相反。

MClM + H2O ×100%1、当前,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有哪些?答:1)以有机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2)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3)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对大气、水和土地的污染。

2、请举例说明各个环境单元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答:环境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包括:①水体:有害金属、有害阴离子、营养物质、有机物、放射性物质。

②大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铅化物、悬浮物等。

③土壤:农药、重金属。

3、简述气溶胶粒子的三模态及其特性。

答:1)爱根核膜——粒径小于0 .05u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气溶胶粒子和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转换的二次气溶胶粒子,所以又称成核型。

2)积聚膜——DP在 0.05~2 um范围内,主要来源于爱根核膜的凝聚,燃烧过程所产生蒸汽冷凝、凝聚,以及由大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分子转化成的二次气溶胶等。

积聚膜的粒子不易被干、湿沉降去除,主要的去除途径是扩散,这两种膜合称为细粒子。

3)粗粒子膜——DP大于2um,主要来源于机械过程所造成的扬尘,海盐溅沫、火山灰和风砂等一次气溶胶粒子,主要靠干沉降和雨水冲刷去除。

但粗粒子(粗粒子膜)和细粒子(爱根核膜、积聚膜)是独力的。

4、简述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及其来源。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来源:二氧化碳:燃料、改变土地的使用(砍伐森林)甲烷:生物体的燃烧、肠道发酵作用、水稻一氧化碳:植物排放、人工排放(交通、运输和工业)一氧化二氮:生物体的燃烧、燃料、化肥臭氧:光线令氧气产生光化作用氯氟碳化合物:工业生产二氧化硫:火山活动、煤及生物体的燃烧5、请说出减少氟氯烃危害性的途径。

答:1)蒙特利尔条约,我国1999年全面停止氟里昂生产,2010年全面停止CFC的使用。

2)冷凝吸收,吸附法回收废弃的氟里昂。

3)开发降低单位产力氟氯烃耗量的技术4)不能回收再生的氟氯烃进行破坏分解处理。

5)开发ODP为0或较小值的氟氯烃替代品。

6、请举例说说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答:1)甲醛:来源于建筑材料、家具、各种粘合剂涂料、合成织品及室内不同的源。

2)氨:来源于在建筑施工中为了加快混凝土的凝固速度和冬季施工防冻而加的外加剂;、木制板材、室内装饰材料。

3)苯:装饰材料、沙发中用做粘合剂,溶剂和添加剂。

4)氡:地基土壤中,建筑材料中,户外空气进入,燃料的燃烧。

5)TVOC:从室内空气中进入,建筑材料,清洗剂,化妆品,蜡制品,地毯,家具,激光打印机,影印机,粘合剂及室内的油漆中散发出的。

7、比较光化学烟雾与硫酸烟雾的一般特征。

答:如下图示:8、请简述底泥所吸附的重金属重新被释放的可能原因。

答:1)盐浓度升高2)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3)降低PH4)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5)生化迁移:一些生物化学迁移物过程也能引起金属的重新释放,从而引起重金属从沉积物中迁移到动植物体内——可能沿着食物链进一步富集,或者直接进入水体,或者通过动植物殘体的分解产物进入水体。

9、说出控制矿山酸性废水形成的可能方法。

答:1)封闭废矿井,或向其中充入惰性的氮气;2)将流过矿井的地面水旁引起别处。

3)用化学杀菌剂杀灭细菌。

4)引进能与铁细菌发生拮抗的其他微生物群5)向水中加入过量的三价铁盐,可抑制生金菌的生长。

10、简述污染物在机体内的蓄积的过程。

答:蓄积量是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各量的代数和。

蓄积时,污染物质的体内分布,常表现为相对集中的方式,主要集中在机体的某些部位。

机体的主要蓄积部位是血浆蛋白,脂肪组织和骨骼。

污染物质常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蓄积。

许多有机污染物质及其代谢脂溶性产物,通过分配作用,溶解集中于脂肪组织中,如苯、多氯联苯等。

11、简述脂肪类物质在生物降解过程。

答:基本途径如下:1)脂肪在胞外水解酶的催化下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和甘油能被微生物摄入细胞继续转化。

2)甘油转化为丙酮酸。

3)脂肪酸经过β-氧化途径降解甲酰辅酶A。

4)在有氧的情况下,甲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5)而在无氧条件下,脂肪酸通过酶促反应,往往以其转化的中间产物作受氢体而被不完全氧化,形成低级的有机酸、醇和CO2等。

12、简述毒物在人体内的毒作用过程。

答:自机体暴露于某一毒物至其出现毒性,一般要经过以下三个过程1)毒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液后,经分布代谢转化,并有某一程度的排泄。

其间,毒物或被解毒,即转化为元毒或低毒代谢物而陆续排出体外;或被增毒,即转化为更毒的代谢物而至其靶器官中的受体;或不被转化,直接以原形毒物而至其靶器官中的受体。

2)毒物或活性代谢产物与其受体进行原发反应,使受体改性,随后引起生物化学效应。

3)接着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继发反应,出现在整体条件下可观察到的毒作用的生理和行为的反应,即致毒症状。

13、简述影响污染物毒性的因素。

答:1)毒物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2)毒物所处的基体因素3)机体暴露于毒物状况4)生物因素5)生物所处的环境6)毒物的剂量14、简述污染物质在机体内吸收的过程。

答:吸收的途径主要是机体的消化管、呼吸道和皮肤。

1)消化管是吸收污染物质最主要的途径。

从口腔摄入的食物和饮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通过被动扩散消化管吸收,主动转运较少。

消化道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其次是胃。

2)呼吸道是吸收大气污染物的主要途径。

其主要吸收部位是肺泡。

吸收的氧态和液态气溶胶污染物质,可以被动扩散和滤过方式,分别迅速通过肺泡和毛细血管膜进入血液。

3)皮肤接触的污染物质,常以被动扩散相继通过皮肤的表皮和真皮,在滤过真皮中毛细管壁膜进入血液。

15、为什么说微生物在物质的在转化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答:这是因为它们1)大量存在于自然界。

2)生物转化呈多样性3)又具有大的表面、体积比。

4)繁殖非常迅速 5)对环境适应性强。

16、简述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类易生化降解物质的生物降解的一般规律。

答:先水解,然后继续水解和氧化,降解后期都生成各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其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此外,还有硝酸根和硫酸根,在缺氧的条件下,则发生酸性发酵,甲烷发酵等过程,最终产物除CO2和水外,还有NH3,甲烷,有机酸,醇等。

17、简述多氯联苯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

答:1)PCB S在使用和处理过程中,通过挥发作用进入大气。

2)然后经干、湿沉降转入湖泊和海洋。

3)泄漏后后被雨水带入水体中。

4)但在大气和水中含量低。

转入水体后极易被河口附近的沉积物所吸附。

5)水生植物可快速吸收富集。

6)生物转化和光化降解为主要转化过程。

18、简述汞化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

答:1):汞与水中大量存在的悬浮颗粒牢固地结合,生成比重更大的颗粒下沉。

2)沉降到底泥中的汞可进一步被底泥吸附,与-S-键结合,在富硫的厌氧环境中生成HgS。

3):甲基汞能与许多有机配位基团结合生成结合物。

4)汞的气化、还原及二甲基化作用,任何形式的汞都有一定的挥发性。

5)在厌氧或好氧下,任何形式的汞均可甲基化。

20、简述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

答:1)甲基氧化:主要是疏水基团末端的甲基氧化为羧基的过程。

2)β氧化:分子中羧酸在HSCoA作用上被氧化,使末端第二个碳键断裂的过程。

3)芳香环的氧化降解4)脱磺化19、请简述多环芳烃在环境的来源,迁移和转化。

答:来源:1)天然来源2)人为来源迁移和转化:1)高温过程形成的PAH大多随烟尘、废气被排入到大气中。

2)和各种类型的固体颗粒物及气溶胶结合在一起。

3)进行干、湿沉降等都受其粒径大小、大气物理和气象条件的支配。

4)多环芳烃在紫外光(300nm)照射下很易光解和氧化。

5)多环芳烃也可以被微生物降解。

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发展动向任务: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

主要内容: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国界上: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化学品安全评价、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

我国: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大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和城市垃圾对水和土壤的污染。

说明ClO x破坏臭氧层的原因和机理。

含氯的化合物由于太阳紫外辐射成为游离Cl•Cl•+O3 →ClO•+O2O3+hv →O2+O▪ClO•+O•→Cl•+O23.简述PM2.5的危害PM2.5指的是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小于2 .5微米的颗粒物的总量.危害:细粒子颗粒物可以穿透呼吸道体内,诱发多种疾病,危害身体健康。

1、试述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途径。

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降解作用。

2、什么是表面吸附作用、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和专属吸附作用?并说明专属吸附和非专属吸附的区别。

(1)表面吸附:由于胶体表面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固液界面存在表面吸附作用。

(2)离子交换吸附:环境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3)专属吸附: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化力或氢键作用。

1.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作用的主要机制是什么?(1)直接吸收并在植物组织中积累非植物毒性(2)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使植物对重金属表现出耐性。

(3)释放促进生物化学反应的酶,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4)强化根系的矿化作用,与菌根菌与同生菌协同作用。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不同,同种植物由于其分布和生长的环境各异可能表现出对某种重金属有明显的耐性。

(1)植物根系通过改变根系化学性状、原生质泌溢等作用限制重金属离子的跨膜吸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