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微生物的概念:它是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一般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特点:1、分布广泛。

2、种类繁多,数量大。

3、繁殖速度快,代谢能力强。

4.易培养、易变异。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二章:微生物发展历程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作用:巴斯德: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建立疾病病源学说。

2、提出了以微生物带些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即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一种微生物引起的。

3、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在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解决了家蚕软化问题。

4、发现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制成防病的疫苗。

科赫:细菌学奠基人。

1、创立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

2、首创显微摄影。

3、发现和证实了结核病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第三章:原核微生物细菌大小相差大,常用微米(μm)度量。

细菌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三种基本形态。

细菌的细胞结构:一般结构指共有的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等。

特殊结构指某一些细菌才有的结构、如芽孢鞭毛荚膜菌毛和性菌毛等。

细胞壁是位于细胞表面最外层的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主要由肽聚糖等成分组成。

革兰氏染色:草酸铵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

凡是不能被乙醇脱色,呈蓝紫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凡是经乙醇脱色,呈复染剂颜色称革兰氏阴性菌(G—)。

共同成分:——肽聚糖。

细胞膜的功能:①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运输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屏障③是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的场所④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⑤鞭毛的着生点,并供能。

质粒:除细菌染色体DNA 外,在细胞质中核区以外还存在着一种能自由复制的遗传成分。

通常是由一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组成。

芽孢:某些细菌(多为杆菌)在生长后期或一定条件下,细胞质包裹细胞核经高度浓缩脱水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椭圆形圆柱形的休眠体。

细菌的繁殖:最简单的分裂生殖,即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横裂为两个子体的方式。

细菌菌落共同特性:湿润、比较光滑、比较透明、比较黏稠、容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颜色一致等。

放线菌:多核、丝状生成的革兰氏细菌。

蓝细菌:形态差异大,有球状、杆状、丝状。

固氮作用:蓝细菌的营养最简单,不需要维生素,以硝酸盐或者氨作为氮源,普遍能进行固氮作用。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细胞结构:细胞壁:三层、化学成分(葡萄糖30%~34%、甘露聚糖30%、脂类8.5%~13.5%、蛋白质6%~8%等。

酵母菌的繁殖: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为假酵母,具有有性繁殖的称为真酵母。

无性繁殖:芽殖—芽裂—裂殖。

霉菌:是一些丝状真菌(大型真菌除外)的统称。

霉菌的形态结构:霉菌菌体均有分支或者不分支的菌丝构成。

霉菌的菌丝有两类: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

霉菌的繁殖:1:无性孢子繁殖:⑴厚垣孢子⑵节孢子⑶分生孢子⑷孢囊孢子。

2有性孢子繁殖:⑴卵孢子⑵接合孢子⑶子囊孢子。

第五章:病毒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形体极其微小、化学组成简单,主要有核酸和蛋白质、遗传物质为核酸、无细胞结构、没有个体生长和二分裂现象、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细胞。

烈性噬菌体:由一步生长曲线计算噬菌体裂解量=平稳期平均噬菌斑数/潜伏期平均噬菌斑数。

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溶源细菌的特点①可稳定遗传②可自发裂解③溶源转变④具有免疫性。

亚病毒:①类病毒②拟病毒③朊病毒第六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⑴单纯扩散⑵促进扩散⑶主动运输⑷基团转位。

培养基的选用和设计原则:原则:目的明确,营养协调,经济节约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步骤:称量,熔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冷却,无菌检查。

培养基种类: 一,按成分的不同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

二,按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三,按培养基用途:基础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天然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牛肉膏5.0g 蛋白胨10.0g NaCl 5.0g H2O1000ml pH 7.2~7.4。

第七章:微生物的代谢生物氧化的过程: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生物氧化的类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

微生物的代谢: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途径:EMP(糖酵解途径)HMP(磷酸戊糖途径)ED(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裂解途径)第八章:微生物的生长细菌生长繁殖曲线:1.延迟期、2.对数生长期、3.稳定期、4.衰亡期。

第九章:微生物控制与菌种保藏 1.灭菌:指杀死或清除杂菌和生产菌、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方法,其结果是无菌2.消毒: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对生物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无害的措施 3.防腐或抑菌:能够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但不能杀死微生物群体的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1.煮沸消毒法。

2.巴斯德消毒法。

3.利用消毒剂处理。

常用灭菌方法:1.加热灭菌。

2.过滤灭菌。

3.辐射灭菌。

菌种保存和原理方法:1.斜面低温保藏法。

2.液体石蜡保藏法。

3.蒸馏水保藏法。

4.载体保藏法。

5.寄主保藏法。

6.冷冻干燥保藏法。

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第十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所谓遗传,是指亲代生物将自身的一整套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从而使亲代生物特性从子代中得以延续。

1. 遗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总和。

2.表型:指某一生物的一切外部特性和内部特性的总和。

3.遗传性变异:指生物体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如基因突变或基因转移与重组等。

4.表型改变:又称饰变,指生物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性状改变现象,但其基因结构不改变。

十二章: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互生、共生、拮抗、寄生。

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第一章:绪论微生物的概念:它是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一般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特点:1、分布广泛。

2、种类繁多,数量大。

3、繁殖速度快,代谢能力强。

4.易培养、易变异。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二章:微生物发展历程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作用:巴斯德: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建立疾病病源学说。

2、提出了以微生物带些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即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一种微生物引起的。

3、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在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解决了家蚕软化问题。

4、发现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制成防病的疫苗。

科赫:细菌学奠基人。

1、创立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

2、首创显微摄影。

3、发现和证实了结核病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第三章:原核微生物细菌大小相差大,常用微米(μm)度量。

细菌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三种基本形态。

细菌的细胞结构:一般结构指共有的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等。

特殊结构指某一些细菌才有的结构、如芽孢鞭毛荚膜菌毛和性菌毛等。

细胞壁是位于细胞表面最外层的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主要由肽聚糖等成分组成。

革兰氏染色:草酸铵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

凡是不能被乙醇脱色,呈蓝紫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凡是经乙醇脱色,呈复染剂颜色称革兰氏阴性菌(G—)。

共同成分:——肽聚糖。

细胞膜的功能:①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运输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屏障③是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的场所④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⑤鞭毛的着生点,并供能。

质粒:除细菌染色体DNA 外,在细胞质中核区以外还存在着一种能自由复制的遗传成分。

通常是由一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组成。

芽孢:某些细菌(多为杆菌)在生长后期或一定条件下,细胞质包裹细胞核经高度浓缩脱水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椭圆形圆柱形的休眠体。

细菌的繁殖:最简单的分裂生殖,即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横裂为两个子体的方式。

细菌菌落共同特性:湿润、比较光滑、比较透明、比较黏稠、容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颜色一致等。

放线菌:多核、丝状生成的革兰氏细菌。

蓝细菌:形态差异大,有球状、杆状、丝状。

固氮作用:蓝细菌的营养最简单,不需要维生素,以硝酸盐或者氨作为氮源,普遍能进行固氮作用。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细胞结构:细胞壁:三层、化学成分(葡萄糖30%~34%、甘露聚糖30%、脂类8.5%~13.5%、蛋白质6%~8%等。

酵母菌的繁殖: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为假酵母,具有有性繁殖的称为真酵母。

无性繁殖:芽殖—芽裂—裂殖。

霉菌:是一些丝状真菌(大型真菌除外)的统称。

霉菌的形态结构:霉菌菌体均有分支或者不分支的菌丝构成。

霉菌的菌丝有两类: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

霉菌的繁殖:1:无性孢子繁殖:⑴厚垣孢子⑵节孢子⑶分生孢子⑷孢囊孢子。

2有性孢子繁殖:⑴卵孢子⑵接合孢子⑶子囊孢子。

第五章:病毒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形体极其微小、化学组成简单,主要有核酸和蛋白质、遗传物质为核酸、无细胞结构、没有个体生长和二分裂现象、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细胞。

烈性噬菌体:由一步生长曲线计算噬菌体裂解量=平稳期平均噬菌斑数/潜伏期平均噬菌斑数。

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溶源细菌的特点①可稳定遗传②可自发裂解③溶源转变④具有免疫性。

亚病毒:①类病毒②拟病毒③朊病毒第六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⑴单纯扩散⑵促进扩散⑶主动运输⑷基团转位。

培养基的选用和设计原则:原则:目的明确,营养协调,经济节约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步骤:称量,熔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冷却,无菌检查。

培养基种类: 一,按成分的不同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

二,按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三,按培养基用途:基础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天然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牛肉膏5.0g 蛋白胨10.0g NaCl 5.0g H2O1000ml pH 7.2~7.4。

第七章:微生物的代谢生物氧化的过程: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生物氧化的类型: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

微生物的代谢: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途径:EMP(糖酵解途径)HMP(磷酸戊糖途径)ED(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裂解途径)第八章:微生物的生长细菌生长繁殖曲线:1.延迟期、2.对数生长期、3.稳定期、4.衰亡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