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脉诀》

《脉诀》

脉①脉管。

气血运行的通道。

《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

”《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

《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 ②脉搏,脉象。

《素问·邪气脏腑病形》:“按其脉,知其促脉脉脉学名词。

系一种脉象。

脉来急数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

《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主阳盛热实,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

《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

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死脉。

为不宜耳。

余仿此。

三部死脉。

脉经尺脉上不至关。

为阴绝。

寸脉下不至关。

为阳绝。

死不治。

上部有脉。

下部无脉。

其人当吐。

不吐者死。

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

虽困无害。

所以然者。

如树之有根也。

按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

若其脉微细如丝。

按之无有者。

此肾脉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此必然之理也。

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脉见细小不数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即阴搏阳别之谓,乃妊娠之脉也。

但胎孕之脉数,劳损之脉亦数,然损脉数中兼弦涩,胎孕数必兼和滑。

此几脉法急惊,风关黑纹直者,死。

慢惊,气关紫纹两条传至风关者,死。

无此虽凶无妨。

《陈氏幼科秘诀》革脉革脉脉学名词。

指一种脉象。

即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

主亡血失精。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

” 作者:结脉结脉脉象之一。

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

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

《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

”《诊家正眼》:“结属阴寒,亦由凝质。

迟脉迟脉脉象名。

指来去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

主寒。

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 作者:缓脉缓脉脉象名。

一息四至,来去怠缓。

或脉来和缓均匀,从容不迫,是有神之脉。

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

《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

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洪脉洪脉脉学名词。

脉象之一。

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多主气分热盛。

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

作者:妊娠脉娠脉生理学名词。

亦称胎脉。

指孕妇正常的脉象。

常见为滑而冲和;或滑数搏指有力;或尺脉滑数,寸脉微小等,与正常人之脉象有所不同。

《素问·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濒湖脉学》:离经脉脉学名词。

即离其经常数之脉。

《难经·十四难》:“脉有损、至,……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四夺精,……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

”此外,孕妇临产时,脉象突然一反常态,亦称。

《脉诀汇辨》:“夫孕妇将产,亦得离经之脉平脉女子阴。

故右大。

此男女左右之平脉也。

丹溪格致余论。

以左右指医者手之左右。

谓右大顺男。

左大顺女。

其说似牵强。

凡人肥脉沉。

人瘦脉浮。

人长脉长。

人短脉短。

人大脉大。

人小脉小。

顺也。

反此则逆。

《脉确》清黄琳述公元1644-19真脉真脉脉学名词。

即真脏脉。

《素问·阴阳别论》:“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

” 作者:持脉持脉诊断学术语。

即切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详切脉条。

作者:肝脉肝脉①解剖结构名。

指肝脏的经脉,即足厥阴肝经。

《灵枢·经脉》:“厥阴者肝脉也。

” ②脉学名。

指肝脏的脉象。

参见肝平条。

作者:六脉六脉①指三阴三阳经脉。

《素问·阴阳类论》:“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

” ②六种脉象。

《难经·四难》:“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 ③两手寸关尺三部脉的合称。

见《脉经》。

作者:脉会脉会八会穴之一。

《难经·四十五难》:“脉会太渊。

”太渊为肺经俞穴,肺朝百脉,本穴位于寸口,为脉之大会,属中医诊脉之处,故名脉会。

凡脉病皆可酌情取用。

作者:数脉数脉脉象名。

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

《脉经》:“数脉来去促急。

”主热证。

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作者:肺脉肺脉脉学名词。

①肺脏的经脉,即手太阴肺经。

《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

” ②肺脏的脉象。

参肺平条。

作者:八脉八脉奇经八脉的简称。

《难经·二十七难》:“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见奇经八脉条。

作者:脉气脉气①脉中的精气。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 ②即经气。

《灵枢·官针》:“微内针内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

”详经气条。

作者:奇脉奇脉①指奇经八脉。

详该条。

②脉学名词。

与色泽不相符合的脉象。

《素问·五脏生成》:“凡相五色之奇脉……”王冰注:“奇脉,谓与色不相偶合也。

”作者:十脉十脉经络分类名。

《素问·气穴论》:“……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王冰注:“……五脏之脉,左右各五,故十脉也。

” 作者:红脉红脉生理学名词。

指月经。

宋·宋仲甫《女科百问》:“经脉来时,俗呼为红脉。

” 作者:搏脉搏脉指脉来搏击应指。

《素问·玉版论要篇》:“搏脉痹躄,寒热之交。

” 作者:黑脉黑脉犹言肾脉《素问·五脏生成篇》:“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

”(一说:“黑脉之至也”作“黑,脉之至也。

”“黑”指面黑色。

)作者:长脉长脉脉学名。

指一种脉象。

脉长超过本位,首尾端直,如循长竿。

若脉长而和缓,是中气旺。

《素问·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

”若长而弦硬,按之有牵绳感,则属邪正俱盛的实证,可见于实热内结或热盛动风等。

《濒湖脉学》:“长主有余,气逆火盛。

” 作者脉口脉口脉学名词。

即寸口。

又称气口。

《灵枢·终始》:“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

”详寸口条。

作者:月脉月脉妇科名词。

《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二:“桃仁丸治妇人脐腹积滞,月脉不调,疼痛气闭……”月脉当指月经。

详该条。

作者:紧脉紧脉脉象名。

脉来绷紧,状如索绳转索,多见于寒邪、痛证、宿食。

《濒湖脉学》:“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 作者:大脉大脉脉学术语。

指脉来大而满指,波动幅度倍于平常。

若大而有力为邪热实证;大而无力为虚损,气不内守之证。

《素问·脉要精微论》:“大则病进”。

《素问·三部九候论》:“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 作者:耳脉耳脉早期经脉名。

即手少阳三焦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耳脉:起于手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

是动则病:耳聋,煇煇焞焞,嗌肿。

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

” 作者:耳脉耳脉早期经脉名。

即手少阳三焦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耳脉:起于手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

是动则病:耳聋,煇煇焞焞,嗌肿。

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

” 作者:胃脉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景岳全书》:“大都脉来时,宜无太过,无不及,自有一种壅容和缓之状,便是有胃气之脉。

”脉有胃气,说明正气尚存,预后较好。

②十二经脉之一。

即足阳明胃经。

《素问·阳明脉解》:“阳明者,胃脉也。

” 作者:脉名脉。

即芤之兼弦者。

芤主阴虚病。

革亦主阴虚病。

今以革附于芤也。

沉伏实大。

千金翼谓之牢。

主寒主痛。

是即沉脉而有力者。

今附于沉。

经一脉有数名者。

如秋脉谓之毛。

又谓之浮。

非二脉也。

是疾脉即数。

大即洪。

小即细也。

今删弱革牢疾大小七名。

定为二十三脉短脉短脉脉象名。

首尾俱短,不能满于寸口,应指在关部较明显,而寸、尺部均有不足之感,一般主气病。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素问·脉要精微论》:“短则气病。

” 作者:脉痔脉痔病名。

肛门痔之一种。

①《五十二病方》。

有“脉者”,释为脉痔。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肛边生疮,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

”相当于肛裂。

②又《外台秘要》卷二十六引《集验方》,《医心方》卷七引《龙门方》云:“五痔中均有脉痔。

”泛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