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战略管理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战略管理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战略管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走上市场经济的舞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且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而且必须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实现管理创新。

管理变革的趋势,就是根据并适应市场变化、技术变化以及其他客观环境的变化,实行战略管理。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及核心企业战略管理是目前世界上应用广泛、收效显著的一种新的管理方式。

所谓企业战略管理,就是由企业战略家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决策方案的过程。

战略管理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管理,不仅是各个专业管理领域(如市场营销、生产制造、技术开发、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的综合,而且更注重从企业整体立场出发,用长远的观点看待企业经营问题,是一种关系企业存亡和胜负的长远战略性管理,是一系列创新性的、高级的管理过程。

战略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战略管理的出现以外部的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为前提企业战略管理最早出现在美国。

它的产生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是导致战略管理产生的主要根源。

进入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不安。

战后飞速发展起来的西德、日本经济对美国经济提出挑战;石油危机、遍及全球的高通货膨胀率、各国外贸政策的变化以及国际利率的高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其次,技术革命浪潮汹涌,导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对此很不适应。

第三,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促使世界经济由一国向多国转变,日本、西德的汽车厂家、家用电器厂家、电子和计算机厂家纷纷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向美国公司发起猛烈的进攻,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第四,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价值观念急剧转变,消费需求及工作态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面对这种充满危机的经营环境,许多美国公司由于不适应环境变化,因而其经营陷入了困境,有的甚至发展到破产的边缘。

事实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只注意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不注意外界环境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企业就很难适应环境变化而保持稳定长期的发展,甚至会在竞争的风浪中翻船。

于是,美国许多大公司开始重视战略管理,并且积极探索制定和实施战略性的方法、技术,以应付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战略管理重视企业整体性综合管理与日常经营管理偏重于具体职能业务管理,如加强市场预测及产品推销、强化质量控制等传统做法不同,战略管理特别强调企业整体的综合管理。

战略管理超越企业一般的职能管理范围,力求把握企业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

它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能够运用各种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市场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将企业市场营销、研究开发、生产、财务、人事等各种职能性管理活动综合起来,统一在以总目标为主导的经营行为中,以保证战略的实现。

如果说企业某项经营管理主要是管某一部分或某项经营活动,那么战略管理则是覆盖整个企业的一种管理行为。

不仅如此,战略管理还要引导整个企业朝着同一方向发展。

因此,人们常把战略管理视为企业整体化战略管理;不了解战略管理的整体性特点,就不能把握战略管理的本质。

(三)战略管理追求企业长期生存、发展以及战略竞争能力的提高战略管理始终以企业的长期生存为主要目标,不以眼前的经营得失作为衡量企业业绩和成功与否的标准。

它要求企业最高管理层时刻从长远着想,具有战略眼光,重视企业长期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有时为了长远利益不惜作出暂时的牺牲。

例如,日本的许多企业在刚刚打入美国市场时,暂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把重点放在扩大市场占有率上,因而较好地实现了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四)战略管理是一种主动性、“预应式”的管理在实行战略管理中,战略的制定是主动的。

企业主动对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监察和预测,识别企业发展的机会与风险,同时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状况和条件进行科学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把握企业长远发展的基本方向,确定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地位。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提高了自己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当环境变化时,企业就能够迅速作出反应,甚至还能够在环境变化之前作出预先反应,用以影响环境,取得和保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从理论上讲,战略管理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战略思想,一部分是与战略实施有关的理论及方法、技术。

其中,战略思想居第一位,因为管理思想是管理行为的先导,是管理体系的核心。

只有树立了战略思想,注重用战略的眼光处理企业经营和管理问题,才能将企业活动引向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轨道。

战略思想包含的内容很多,而其中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

战略一词本源于军事。

战争的严酷,导致军事战略理论的发展。

战场之争谓之战争,经济上也同样存在着“战争”即市场竞争。

市场经济越发展,竞争就越激烈。

市场竞争导致市场经营战略的产生,进而扩展成为战略管理。

在某种程度上,经营战略的正确与否决定企业的兴衰存亡。

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就是制定最优的战略,保持竞争优势,以使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生存并发展壮大。

日本企业的成功最能体现出这一点。

70年代以来,日本人在通常由欧美国家占有不可动摇地位的若干行业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竞争优势,如汽车、摩托车、手表、照相机、家用电器等。

从日本企业的成功经验中可以发现,日本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不断成功得益于日本公司的战略思维方式和竞争意识,以及在战略竞争观念支配下所采取和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战术。

竞争思想是战略管理的灵魂,而战略环境是战略管理的基础。

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前提就是必须了解环境、适应环境,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略是针对一定的环境条件而制定的,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战略。

战略环境是指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就是企业外部各种影响因素的总称,它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内容。

内部环境就是企业本身的内部条件,主要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状况、企业资源条件、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等。

企业只有不断分析影响其胜败存亡的各种因素,找出外部发展的机会和风险,明确自身经营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抑弊扬利,制定并实施有效战略,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今后15年中,我国将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为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加速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必然面临复杂而又多变的、与以往不同的经营环境,从而客观上要求我国企业必须在搞好日常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向战略管理的转移。

首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实行战略管理。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首先使企业的法人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也就是说,企业将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经济实体,而不再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生产按照国家计划进行,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资金由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因此,企业不必为自己的生存担忧,企业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遵照国家计划要求,搞好日常生产经营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脐带”被割断,企业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一切靠国家,依国家行政主管部的指令行事;经营决策的重心由国家转移到了企业。

这时,企业作为独立生存的经济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平等的竞争地位,在获取收益的同时又要独立承担风验。

这种形势和环境,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主动地为自身的生存进行谋划,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战略决策和规划。

这样,企业管理的重心就必须转移到关系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管理上来。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的激烈竞争要求企业实施战略管理。

市场经济的突出特性之一就是竞争性。

市场竞争必然使价值规律、优胜劣汰规律发挥作用。

竞争将迫使企业在产品、质量、价格、品牌、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等较量的生死存亡面前奋力拼搏,努力保持竞争优势,以免被竞争对手淘汰。

同时,竞争的范围扩大,力度比以前更加强了。

这不仅表现在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且随着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深化以及我国经济世界经济的逐渐接轨,中国企业还面临着与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近年来,我国企业之间、国内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在国内市场上展开的彩电战、冰箱战、饮料战、食品战、药品战等大小商战,充分展示了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无情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管理人员没有战略思维,不能为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不能实施战略管理,就会象一只没有航线的船只在海洋中飘荡,随时会有被市场竞争的海洋淹没的可能。

最后,市场经济使得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为适应环境变化,企业也必须实施战略管理。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所处的外部经营环境十分简单、固定,企业不必考虑市场,不必考虑外部政治、技术、文化力量的影响。

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成败要受到许多因素或力量的作用,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从宏观角度看,企业的经营要受到经济、政治、法律、科技、社会文化及自然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微观角度看,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府部门、用户、竞争者、供应商、经销商、债权人,还有股东等,所以,市场经济中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要比以前复杂得多。

企业不仅要千方百计地防范和赶超竞争者,与用户、供应商、经销商、债权人打交道,还要时刻注意股东或股市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

政府更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虽然它再不能直接用行政命令手段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但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手段(经济政策如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和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企业有关的法律越来越多,近年来一些新的经济法规相继出台,如《企业法》、《产品质量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司法》、《会计法》都已颁布实施,还有若干法律正在拟定之中。

企业经营活动只有在法律、法规约定的范围内进行,并能正确处理与用户、债权人、竞争者及股东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企业才能得到顺利的生存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