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历史印证价值功能。
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
为拯救国家和人民,无数革命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斗争并为之流血牺牲,但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是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中国人民的平等自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付出了重大牺牲。
仅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记载,为革命牺牲的江西籍烈士就达25万之多。
一部红色文化史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这是其一。
其二,红色文化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邓小平曾指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
”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是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
传承红色文化,解读革命历史,有利于帮助人们了解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来之不易,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文明传承价值功能。
了解过去,目的是启迪和指导未来。
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价值功能表现在:一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中国共产党就是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先进文化——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正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毛泽东思想之后,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无疑,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
二是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
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的体现。
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政治教育价值功能。
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一是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
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
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的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
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
二是红色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近年来兴起的红色旅游之火暴是始料未及的,除了人们对那段红色年代充满向往之外,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敬仰那些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人们在红色旅游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是美的,红色热土承载的红色文化也是美的。
革命老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使旅游者在愉悦中感受山河之美,体验华夏民族的博大精深,感悟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从而主动地、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
通过红色旅游这一时尚方式将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大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试论红色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功用作者:陈安、聂红琴点击数:225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日期:2009-10-31 17:49:09【内容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的产物。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文化,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党的建设、思想道德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功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功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战略决策,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①]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和谐文化建设摆在重要战略地位加以阐述,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②]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独特功用。
一、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汲取红色文化中“理想信念”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不仅是人们行动的精神动力,而且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理想信念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历史和实践证明,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都把理想信念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理想信念不仅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红色文化的宝贵财富。
比如中央苏区时期,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打土豪、分土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为之付了出宝贵的生命。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③]可以说,正是不同历史时空下的阶段性的理想信念的引领,加上共产主义美好未来的召唤,我党才一步一步地领导人们朝着更高的理想迈进,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时代主题已由过去的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要结合国际和国内两个实际,进一步精心挖掘红色文化中理想信念教育的经典题材,赋予理想信念教育新的时代内容,与时俱进地拓展和谐文化资源,引导共产党员在合理、合法追求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树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想信念。
因此,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弘扬、发展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的价值取向功用,形成具有时代气息的理想信念,让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的价值取向在丰富和拓展和谐文化资源中更好地发挥其动力支持作用,进而逐渐让共产党人汲取更具时代气息的理想信念教育的甘露,最终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二、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色文化,其核心内涵之一便是“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在中央苏区时,毛泽东把群众利益与革命的中心任务联系起来,把群众利益放在革命的中心任务的高度,反复教育中央苏区的党员和干部:“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④]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
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
”[⑤]中央苏区的党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红军将士,不仅牢记党和红军的宗旨,而且自觉付诸行动。
他们处处为群众着想,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这样,苏区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才能“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口号,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⑥]。
从某种层面来讲,我们党最终也正是依靠与群众的“鱼水”之情打败了国内外敌人,建立了新中国。
可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是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和宝贵资源。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党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就必须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心里想着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变迁。
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也应与时俱进。
特别是建设和谐文化中,要继承、弘扬、发展红色文化中关注“柴米油盐”,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优良作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形成关注群众利益的优良作风,让红色文化中的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先进性因子在丰富和拓展和谐文化资源中更好地发挥其动力支持作用。
三、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艰苦奋斗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是传家宝,是战胜敌人的精神支柱。
毛泽东曾告诫全党:“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全党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⑦] 可以说,红色文化中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于激励全党、全国人民致力于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克服困难、不懈奋斗,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功用。
在红色文化中有着无数的艰苦奋斗的经典题材。
比如在中央苏区时期,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苏区内的物质生活是异常艰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