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对大众文化的启迪一、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继承,但反对一切落后的糟粕的文化内容,充分考虑人民的感受和时代发展。
其主要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中华文化的特色、作风和气派,又充分考虑到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整体文化素养比较低的现实,为了劳苦大众都能理解和享受,采取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扭秧歌、戏剧、说唱画报、腰鼓等,都既能够彰显民族特色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扭秧歌,腰鼓起源于陕北、延安一带地区,扭起秧歌打起鼓,它是一种表现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艺术形式,人民群众将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态度转化为一种精神享受,以此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扭秧歌、腰鼓等文艺活动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这些文化形式不但成为庆祝节日的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而且已经成为社区、乡村广场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同时,这些带有明显民族特色的活动也被广大国际友人所喜爱,他们竞相模仿,不亦乐乎。
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使其具有了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文化的民族形式。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在内容上,要求反对一切帝国主义与封建文化的侵蚀;在形式上,要求不与帝国主义文化、封建文化、奴化文化等落后的文化为伍,具有自己的特色。
新民主主义文化要充分显示其独立性,把争取民族独立和文化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与封建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内涵,在表达方式上使用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为反对封建礼教、破除陈规陋俗,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农民灌输新的文化思想。
在新文化的指引下,千百年来被压迫被奴役的农民展开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具有了新的思想觉悟和革命热情。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世界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充分借鉴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
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把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联系起来,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才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科学性。
这个特点是说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内容,是要与一切封建迷信划清界限的具有科学性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内容上的科学性主要针对文化上长期存有的封建迷信思想,倡导新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的态度。
方法上的科学性主要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全面系统地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将继承性和批判性相结合。
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既尊重历史吸取的精华,又能明辨是非剔除其糟粕。
对待西方先进文化,既要兼容并蓄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分,又要破除其腐朽落后的一面。
只有保障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内容的科学性才能使其拥有生机与活力,显示其时代性。
(三)大众性。
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要让绝绝大多数老百姓接受和喜爱。
一方面,它的服务对象不是少数的特权阶级、统治阶级,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所以人民群众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
另一方面,它的大众性还体现在传播的文化知识更通俗易懂,更能为广大老百姓接受、理解、消化、吸收,语言更加通俗化、简单化、口语化。
众所周知,革命的文化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毛泽东特别注意人民群众文化的普及与提升问题,强调普及基础上的提升与提升指导下的普及相结合。
普及就是要充分考虑让最广大人民要求,让群众普遍接受,这就需要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这样才能防止流于形式的提升,充分利用群众的首创精神创建新文化,并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充分显示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启迪新民主主义文化所包含的三方面思想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不但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国新科技发展影响下的大众文化建设也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展示大众文化的多姿多彩坚持以什么样的思想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判断文化建设性质、方向的重要指针。
方向性原则在此显得尤为重要,旗帜问题是关键。
社会主义要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这不但是由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决定的,而且是由它最科学健全的理论体系和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所决定的。
这就为在世界化浪潮、以和平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实行大众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大众文化建设的方向。
在我国大众文化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居于指导地位,但是,经济世界化、世界多极化,以及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又会面对各种思想文化鱼龙混杂的复杂局面,很多腐朽文化泥沙俱下,如披着“科学面纱”的封建迷信文化、低俗愚昧暴力的糟粕文化……这些消极的文化冲击着人们的视野,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动摇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给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和防碍。
所以,在中国发展大众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才能使党和国家安定团结,才能保证大众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但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并不代表指导思想上要多元化。
在指导思想上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中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的方针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
这是对待人类文化的准确态度,也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当前发展中国大众文化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大胆吸收、利用、汲取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在此基础上,丰富其形式、充实其内容,再大胆创新,赋予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随着电视、网络等新传播媒介的出现,文化越来越多姿多彩,越来越发展繁荣。
具有乡土气息的大众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持续进入人们的视野。
微博、微信等网络成为文化传播新的平台,一些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出现并被广泛注重已成为文化繁荣的重要现象。
如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百里挑一”,求职类节目“非你莫属”“职来职往”,知识趣味类节目“开心辞典”“正大综艺”“最强大脑”等……这些文化节目在为人们传递服务信息、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起到了娱乐身心、放松心情的积极作用。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大众文化中也有商业利益驱使下的媚俗文化,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不惜一切代价,它除了带给人们感官的刺激和低俗的欢笑以外什么也没有给人们留下,反而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尤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络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难免难辨是非一些虚假信息与文化随意流传等,这些都会影响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所以,展开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主流价值形态引导大众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大众文化建设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掌握文化的话语权、主动权,以期实现各种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而后民族特色的大众文化。
(二)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文明建设中,先进的文化对于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自由民主、社会的和谐稳定、生态的美丽文明都有强大地促动作用。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家强大与否,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能够产生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当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获得社会普遍认同的时候,就会促动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所以,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统筹发展中,文化的软实力作用不可小觑。
大众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一部分大众文化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忽视了文化正能量的发挥。
它们只注重单纯的视觉冲击、感官刺激,导致出现了道德滑坡、商业化市场化泛滥、拜金主义横行等防碍社会发展的现象,这种消极文化及其带来的消极现象严重影响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造成文化生态结构的失调,进一步防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要充分发挥文化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积极作用,就必须使它与当代中国国情相适合,立足实践,创造出更为丰富更为积极健康的大众文化产品,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竞争中更具优势。
(三)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性,主要体现文化发展的大众方向,这个文化不是为极少数人所拥有,也不是服务于极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文化对象的大众性决定了这种文化必须要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必须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
大众文化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首先,必须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注重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服务人民;其次,必须以其平民化、通俗化的语言形式体现其多样化的内容,吸引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众文化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最后,文化发展的成果要为人民群众所共享,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为人民所拥有。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坚持实事求是,要求文化发展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客观现实出发,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大众文化;要增强文化交流、博采众长,文化发展要紧贴基层民众,鼓励文化下乡活动,走进基层、社区等;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多创造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多提供满足群众需求的文化服务,促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发展的繁荣重在开拓创新,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使文化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应该在体制、内容、形式实行创新。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让文化的发展充满盎然的生机。
“中国好声音”就是大众文化创新的典型例子。
这档栏目是2012年江苏卫视全新打造的一场大型音乐励志评论节目,它以精英的团队打造别样的大众音乐文化,是一场大众音乐的盛宴,它成功借鉴了“TheVoiceofHolland”“美国之声”等国外节目的优秀因素,对国内“快男超女”“舞林大会”等节目实行了继承和发展。
这个节目的成功源于评委们以亲民的作风和人性化的方式传递给歌手和观众正能量。
众所周知,英国达人秀的特点是新、奇、特,而中国版本的“中国好声音”则被评为“在全世界达人秀中故事最多,讲人和情感最多的选秀节目”。
“好声音”定位于“触动心灵的真实娱乐”,所以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注重现实、注重品质。
通过“中国好声音”我们看到大众文化一种新的积极的发展趋势:引进、吸收国外文化节目形态,结合中国特点实行发展创新,在已有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质的飞跃,将从国外引进的文化形式立足于中国现实、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使之符合中国老百姓的审美习惯,让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