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ppt课件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ppt课件

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 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愈 合 分 级甲级愈合(甲):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一
期愈合;
:乙级愈合(乙):愈合处有炎症,如红肿、硬结、 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丙级愈合(丙):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者。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4、再次换药时,去除外层及伤口内的敷料后,先将 盐水纱布填入伤口起保护作用,外围用酒精消毒。
5、若伤口扩创并经多次换药处理后分泌物不多或仅 有血性分泌物,伤口较浅,肉芽生长良好,可用 碟形胶布拉拢伤口,以后酌情换药。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三、后期感染伤口
1、炎症范围广:加强抗感染和理疗等措施; 2、分泌物多:可用含新生态氯的溶液(氯亚明
明确诊断后临床医师应“忍痛割肉”,必须再
次敞开伤口!久治不愈窦道,病程超过3个月者,应 手术切除窦道及其周围瘢痕组织并行缝合。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特殊伤口的处理和敷料的更换
一、厌氧菌感染; 二、结核性伤口; 三、绿脓杆菌伤口。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一、厌氧菌感染
1、特点:⑴多为混合性感染,约占85﹪; ⑵分泌物有恶臭、产气; ⑶迟发性,无芽孢厌氧菌生长缓慢,有时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杆 菌 伤 口 宜充分敞开伤口,至炎症和健康皮肤交界处,并用凡
士林纱布压迫止血; 可用40~42 ℃生理盐水浸浴清洗伤口内脓汁,以改
善局部血运,促使肉芽生长。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外科伤口的愈合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自然愈合 伤口红肿 伤口脂肪液化 伤口感染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一、自然愈合(Ⅰ/甲、Ⅱ/甲、Ⅲ/甲):
伤口边缘对合整齐,无明显的红肿反应,伤口
愈合良好。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二、伤口红肿(Ⅰ/乙、Ⅱ/乙、Ⅲ/乙):
伤口出现红肿、甚至形成血肿、积液,但尚未 形成脓肿;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二、中期伤口感染
伤口局部及周围皮肤明显肿胀并有压痛,甚至有 波动感出现。
针头试穿抽脓或经B超可诊断。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确诊为伤口化脓后的处理:
1、根据脓肿的大小将伤口敞开呈口大底小(漏斗) 状,实行最低位引流;如伤口全层空虚,下方感 染,则间断性拆除缝线,分解成几个小的伤口, 实行对通引流。 注: 皮肤软组织在清创或切开引流时,就应 注意尽可能多地保留有生机能力的皮肤组织,为 维持皮肤的张力打好基础。
成脓肿。感染较深时,局部炎症表现不明显,但疼痛、 触痛明显,同时伴有肿胀、肿块或硬结及全身症状等。 此类伤口须经开放、清创、引流、换药等处理方可 愈合。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早期伤口感染 中期伤口感染 后期伤口感染 外科窦道、瘘管、溃疡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一、早期伤口感染
缝线反应 针眼脓肿
创面或小的刚切开的化脓伤口; 干纱布:有吸附作用,常用于分泌物较多的感染
性伤口; 盐水纱布:常用于刚切开的切口脓肿,若加入
PVP-I液就成为PVP-I纱条,可用于各种严重感染性 伤口; 碘仿纱条 速创口愈合的作用。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2、清除伤口内脓液、坏死组织及异物(如线头等) 再用PVP-I或3%的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也可采用生 理盐水等伤口灌洗。
3、创口清洗后放置合适的引流条,覆盖无菌敷料 (一般3~4层,渗液较多时适当增加敷料)。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不同的引流条对伤口的作用: 凡士林纱条:多用于较新鲜、分泌物较少的肉芽
潜伏期长达10 年。 2、常见的厌氧菌:脆弱类杆菌
少见的厌氧菌:破伤风杆菌、梭状芽孢杆菌 3、处理:将伤口充分敞开,彻底清创,用3 %过氧化氢
溶液或1:5000 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再用上述溶液浸 泡纱布湿敷。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二、结核性伤口
诊断明确后首先进行全身抗痨治疗,在全身及 局部病情稳定后,再进行局部病灶清除。
这类伤口愈合欠佳,需进一步的外科处理如加 强换药、湿敷、理疗等,使伤口达到自然愈合。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三、伤口脂肪液化
多见于肥胖病人或使用电刀切割后。 这类伤口需敞开,采取置入凡士林纱布引流等
措施方可达到正常愈合。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四、伤口感染
多由Ⅰ/丙、Ⅱ/丙、或Ⅲ/丙的伤口转化而来。 伤口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有波动感表明已形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四、外科窦道、瘘管和溃疡
窦道是慢性感染的一种形式,为切口急性感染
期处理不当转变而来,引起原因为切口死腔形成、 异物残留、特异性感染等。
对于经久不愈的窦道、瘘管和溃疡,应寻找
有无引流不畅、异物存留等因素存在,并作细菌 培养、组织活检,以除外特殊感染及肿瘤等疾病。 同时行窦道造影,以探明该窦道的走向及是否与 腹腔相通。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国内分类:
Ⅰ类(清洁)切口:缝合的无菌切口; 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手术时可能带有
污染的缝合切口; Ⅲ类(污染)切口:邻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
露于感染物的切口。
外科感染性伤口的处理
➢美国Altemier 4类区分法: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 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 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 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 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 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 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 心脏按压)者
Dakin溶液等); 3、引流不畅:扩大引流口; 4、肉芽创面的处理:
1)肉芽水肿:高渗盐水纱布湿敷,每日两次; 2)肉芽营养不良:40℃生理盐水或鱼肝油纱布 湿敷; 3)肉芽生长过度:用石碳酸等烧灼或刮除高出 部分,再用等渗盐水湿敷; 4)陈旧肉芽创面:刮除或剪除表面肉芽,使之 出血,露出新鲜肉芽,外敷鱼肝油纱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