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科伤口换药教案(最全版)

外科伤口换药教案(最全版)

外科伤口换药教案(最全版)
病毒性感染等需要特殊处理。

3)注意保持伤口周围的无菌环境,避免交叉感染。

4)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卫生,避免自我污染。

3.换药步骤:
1)准备换药所需物品,包括无菌手套、无菌巾、无菌敷料等。

2)进行手卫生和穿戴无菌手套。

3)用无菌巾清洁伤口周围皮肤,避免污染。

4)用无菌巾或无菌棉球清洁伤口,去除分泌物和异物。

5)若有引流管,需检查引流情况并清洁引流管口。

6)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无菌敷料进行包扎,固定好患部。

7)清理操作区域,做好无菌物品的处理。

20分钟
二)操作演示:
1.换药前准备:准备好所需物品,穿戴好无菌手套。

2.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用无菌巾清洁伤口周围皮肤,避免污染。

3.清洁伤口:用无菌巾或无菌棉球清洁伤口,去除分泌物
和异物。

4.包扎伤口: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无菌敷料进行包扎,固定好患部。

5.清理操作区域:清理操作区域,做好无菌物品的处理。

20分钟
三)讨论及总结:
1.讨论切口感染的处理原则及引流方式的应用。

2.总结换药操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3.答疑解惑。

20分钟
外科伤口换药教学计划
目的与要求:
1.严格掌握外科操作的无菌原则,掌握无菌切口的换药技术;
2.熟悉判断切口感染的程度,以及切口感染不同情况的相
应处理原则;
3.了解各种引流方式的应用和换药方法。

参加人员:
一年级规培医师
准备工作:
1.准备多媒体教材,包括换药操作步骤的PPT、操作视频和模拟人;
2.带教老师需准备无菌物品和清洁用品,以及提前了解换药操作的要点和关键点。

教学内容:
一、PPT教学:
1.换药的目的和适应症;
2.无菌原则和换药步骤。

二、操作演示:
1.换药前的准备;
2.用无菌巾清洁伤口周围皮肤;
3.用无菌巾或无菌棉球清洁伤口;
4.选择合适的无菌敷料进行包扎;
5.清理操作区域。

三、讨论及总结:
1.讨论切口感染的处理原则及引流方式的应用;
2.总结换药操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3.答疑解惑。

时间分配:
总时间:60分钟
PPT教学:20分钟
操作演示:20分钟
讨论及总结:20分钟
改写后的文章更加清晰明了,删除了无关紧要的段落,同时对每段话进行了小幅度的改写,使得文章更加易于理解。

周围组织的颜色和温度变化等。

如果存在以上异常情况,则有可能是感染伤口。

2)换药前准备:严格执行隔离技术,除必要物品外,不
带其他物品。

用过的器械要专门处理,敷料要独立包装焚毁或深埋处理。

3)操作步骤:暴露伤口,清理伤口,更换引流,覆盖伤口,固定敷料。

4)特殊感染伤口的换药:如气性坏疽、破伤风、铜绿假
单胞菌等感染伤口,必须严格执行隔离技术,除必要物品外,不带其他物品。

用过的器械要专门处理,敷料要独立包装焚毁或深埋处理。

5)换药前准备:患者应了解换药部位情况,注意保暖,
避免着凉。

操作者应了解伤口情况,避开患者进食及陪护人员,进行无菌准备。

材料准备应包括换药包、换药物品、引流物、探针、注射器、棉签、生活医用垃圾桶等。

6)操作步骤:暴露伤口,清理伤口,更换引流,覆盖伤口,固定敷料。

在判断可疑感染伤口时,需要关注揭下敷料吸附的渗出物,观察伤口有无红肿、出血,有无分泌物及其性质,注意创面皮肤、周围组织的颜色和温度变化等。

在更换药品时,需要注意伤口分泌物的颜色变化,以识别黏膜和肉芽组织的变化。

如果患者感觉伤口疼痛或发热,应及
时检查是否有感染的可能。

对于缝线有脓液或鲜红血性、陈旧血性的情况,应挑破脓头或拆除缝线,并按感染伤口处理。

不同种类的分泌物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例如,针眼稍有红肿时,可以用75%酒精湿敷;如见针眼有小水疱,应拆去
此针缝线。

对于有引流物的伤口,引流物一般在手术后24~48
小时取出,并且需要根据引流液的情况决定是否留置引流物。

对于感染的伤口,需要根据创面情况选用不同的湿敷药物,如1:5000呋喃西林或漂白粉硼酸溶液等,并根据创面培养的不
同菌种,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在处理慢性顽固性溃疠时,首先需要找出原因,改善全身状况。

搔刮创面、红外线照射、高压氧治疗、局部用生肌散等,都有利于促进肉芽生长。

常用的引流物有凡土林纱条,适用于新切开的脓腔或不宜缝合的伤口,具有保护肉芽和上皮组织、易于撕揭而不疼痛等优点。

缺点是这种引流器不易吸收分泌物,不适合用于淤积物较多或深部伤口。

纱布引流条是一种纱布条,经过生理盐水或药液浸湿后,对脓液有稀释和吸附作用。

它适用于切开引流后需要湿敷的伤口。

硅胶引流条适用于术后淤血或脓腔开口较小的
伤口。

硅胶引流管适用于腹腔引流、深部感染引流或预防深部感染。

双腔引流管和双套引流管主要用于腹腔内部位较深且分泌物持续大量产生的区域引流。

有些双套管在粗细管间还有一根毛细管,可用于持续滴注药物或冲洗液。

特殊管状引流物多为适应某些空腔脏器的特点或特殊的引流功能要求而制。

例如,“T”形管引流专门用于胆道引流,蕈状导尿管引流用于膀胱及
肾盂造口,也用于胆囊造口的引流。

2)引流物的放置与拔除
在选择引流物方面,切口内少量渗液可用硅胶皮条引流,脓液较多时可用高渗盐水引流,脏器腔内或腹腔引流可用硅胶管、双腔或双套管引流,脓腔引流可用硅胶皮条、凡土林纱条或纱布引流条引流。

在放置引流物时,脓腔应先排净脓液,清洗,吸干余液后再放置引流物。

接下来,探明伤口深度、方向、大小,将引流物一端放置于底部,向上稍拔出少许,使之与底部肉芽稍有距离,另一端放在伤口的浅面以利肉芽由底部向上生长。

腹腔引流最好应另戳创引出,以免影响主要切口的愈合。

纱布引流时应去除碎边,以防异物遗留在伤口内。

引流物应妥善固定。

长期放置引流时,应定期更换引流物。

在拔除引流物时,术后预防性引流应一次性拔除,脓腔引流应逐渐拔除。

拔除时应去除固定缝线,松动、旋转,持续用力,使其与周围组织充分分离。

多条或多根引流物应逐条或逐根拔除,应注意拔除引流物的数量、完整性,注意有无残留。

二)视频教学:重点研究换药的步骤,在几个难点处适当停顿讲解。

三)模拟人教学(无菌伤口换药):
1.换药的目的和适应征。

2.决定换药次序:先无菌伤口,后感染伤口。

对特异性感染伤口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最后换药或指定专人负责。

3.准备工作:操作者的准备,环境的准备,换药车物品的准备,患者的准备。

1.在开始换药前,需要核对患者信息,并向患者介绍操作的目的,征得患者的同意。

2.换药步骤包括:
七步洗手法教学
治疗车物品摆放,包括消毒液、无菌棉球罐、无菌纱布罐、无菌长镊及其装载罐成列放置于换药车最左侧或最右侧,以便换药包打开后在夹取用物时频繁跨越无菌区域,造成不必要的污染。

物品准备原则,包括用什么取什么,用多少取多少,先干后湿,先无刺激性后有刺激性,先用后取后用先取。

3.换药步骤具体包括:
暴露伤口,揭去敷料。

在做好换药准备后,用手揭去外层敷料,将沾污敷料内面向上放在弯盘(污物)中,此时需再次使用手消液清洁双手,再用镊子轻轻揭取内层敷料。

如分泌物干结黏着,可用盐水湿润后再掀下,以免损伤肉芽组织和新生上皮。

观察伤口,了解渗出。

关注揭下敷料吸附的渗出物,观察伤口皮肤、菌伤口的颜色变化。

对缝线有脓液或缝线周围红肿者,应挑破脓范,而其它感染伤口换药具体细节在PPT教学
头或拆除缝线,按感染伤口处理定时换药。

如有引流管,还要注意观察引流管固定状况。

清理伤口,更换引流。

用双手执镊操作法。

一把镊子可直接接触伤口,另一把镊子专用于从换药碗中夹取无菌物品,递给接触伤口的镊子(两镊不可相碰)。

先以酒精棉球自内向外消毒伤口周围皮肤2至3次,距离伤口3至5cm(如引流管周围有分泌物,在消毒皮肤时暂不触及,需另用酒精棉球擦拭管周分泌物并消毒)。

4.覆盖伤口,固定敷料。

根据引流物种类或伤口渗出决定所需纱布量一般是6至8层,盖上无菌干纱布,以胶布粘贴固定,胶布粘贴方向应与肢体或躯体长轴垂直。

一般情况下,敷料宽度占粘贴胶布长度的2/3,胶布距敷料的边缘约0.5cm。

如创面广泛、渗液多,可加用棉垫。

关节部位胶布不易固定时可用绷带包扎。

存在引流管,盖纱布时,先将若干纱布用剪刀剪一“Y”形缺口,夹垫于引流管与皮肤之间以免管壁折叠、皮肤受压造成坏死。

5.收拾污物。

生活医疗垃圾、利器分别放置。

6.洗手。

7.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敷料不能沾水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