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设计
广州市一中钟丽芳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七课。

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科技与医学成就,包括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华佗和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由于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地动仪、医学的成果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因此本课内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喜欢生动的情节、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并且乐于参与和表现自己。

在知识结构方面,对于本课的某些内容已在小学有所听闻,但大多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和理性认识。

由于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所以对本课涉及到的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会难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知道《九章算术》的成书时间和主要内容、张衡和地动仪的原理,华佗、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②通过体验古代书写方式,分析古代书写材料的不足,理解造纸术的贡献,培养比较归纳能力;
③通过观察、解说地动仪的原理,培养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小组合作讨论,感知和理解秦汉科技成就及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了解蔡伦、张衡、张仲景等人的事迹后培养坚持探索、崇尚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了解和模仿“五禽戏”,体会“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

③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及贡献
2.教学难点:地动仪的物理学原理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利用生动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领会造纸术的相关知识;利用直观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在观察和自主操作中理解地动仪的原理。

2、历史与现实结合,历史与其他学科结合,创设情境,在体验与合作当中感悟历史。

七、教学反思
本课例是一节学校公开课,上完课后,结合听课老师和学生的意见,本人得到以下思考:
可取之处:①由于教师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通过网络搜集到最新、最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资料,如:动画版的造纸术视频,可自主操作的地动仪动画、形象生动的五禽戏图片等,制作成生动直观、内容充实、可操作性强的课件,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②由于每个教学环节都通过多媒体技术,历史与现实结合,历史与其他学科结合,创设情境,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所以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到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当中,他们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大胆发表见解。

三维教学目标得以很好达成。

③在课后探究中关注到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鼓励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探究学习,拓展知识面,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④本课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我们科组教师的合作备课密不可分。

整个初中部的历史老师进行集体备课,提供素材,资源共享;对每个教学环节提出建议,使教学设计得到不断的完善。

可改进的地方:①在知识结构上,本课的四个知识板块是相对独立,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可通过学生分组呈现的形式,把各板块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当中,为学生及时解决出现的疑难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