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文学概论复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文学概论复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考试题型:①名词解释②辨析题③简答题④论述题⑤作品分析题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四要素:作品、作者、作品、读者关系: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二、文学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产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发展:(1)社会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条件(2)人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根据(3)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原因:经济的制约;上层建筑间的相互作用;本民族文学的纵向继承;各民族文学的横向交流】三、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标准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在于,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四、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概念及其表现概念: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2)形象与理性(3)情感与认识【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五、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六、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七、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宗教是建立在虚幻基础上,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

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

八、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文学创造的客体: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

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

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九、艺术构思的概念、心理机制以及构思方式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心理机制:1、回忆与沉思 2、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4、理智与感情5、意识与无意识构思方式:1、综合 2、突出和简化 3、变形与陌生化十、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十一、情感与“诗意的裁判”(1)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

高尚品格与功利取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

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

只有有了高尚品格与正确的功利取向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2)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所谓诚挚的情态,是指文学作品的情感评价属真情而非假意。

是作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艺术的呈示,即把情感评价寄寓于“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诠释相交融,是文学审美价值实现方式。

十二、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关系作家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

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会。

作家各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历史理性又是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巨大的意蕴空间。

十三、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概念和特征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十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古代: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初步形成;近代: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现代:多向演变,如20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等。

十五、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十六、意境的概念、文学意境的特征、意境的分类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 2、虚实相生 3、韵味无穷意境的分类:1、从审美风格上分 2、从感情直露、倾向鲜明上分十七、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十八、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视角文本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视角: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十九、叙述者与作者及叙述者的声音叙述者与作者:习惯上把叙述者等同于作者是一种误解,如果将其混为一谈,那我们很难把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理想和作者的实际道德、人生态度区分。

叙述者的声音: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二十、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和抒情角色的概念、类型和表现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抒情角色:指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

常见有三种类型:1、作者作为第一人称出现 2、代人抒情或托人抒情3、作者作为叙事者,在讲述时间过程中抒情抒情角色的表现:1、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2、代言的抒情方式二十一、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1)独特的言语形式(2)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3)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4)读者辨认出的格调二十二、风格的定义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二十三、文学消费的二重性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二十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1、文学消费具有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4、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二十五、文学接受发生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二十六、隐含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二十七、文学接受活动中产生异变的原因,如何看待误解异变:因为有读者的再创造,即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

误解是读者的前理解与作者创作动机、作品意蕴相悖,这是必然现象。

误解份正误与反误。

正误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阅读方式,而反误,包括穿凿附会甚至歪曲,能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及至粗暴践踏。

二十八、共鸣产生形成的条件1、作品本身具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简介和情感体验二十九、文学批评的界定1、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需要;2、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需要。

三十、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内容思想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思想性的,较为突出的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有三个基本点:一是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虑,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二是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三是从作品影响人们的特殊途径考察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艺术性的,问题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是它的基本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