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基础PPT教学课件

教育学基础PPT教学课件

➢布鲁纳(美国):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
➢巴班斯基(前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帕夫雷什中学》 (全面发展理论)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一词溯源 二、“教育”的概念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三、文化变异与教育
(一)儒家文化早期变异与秦代文教政策的形成
(二)来自“玄学”的冲击
“玄学”就是用老庄思想来解释儒学。《老子》 、《庄子》 、 《周易》合称“三玄” 。形成了以王弼、郭象为代表的正统派, 和以嵇康为代表的激进派。
(三)南宋事功学派对理学的抨击与早期启蒙主义 教育思想家
(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教育更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经验,教育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朱熹 ➢代表作 :《论语》、《学记》
2.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
➢代表人物 :柏拉图、苏格拉底、昆体良 ➢代表著 :《理想国》、《雄辩术原理》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2]劳动使人产生了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条件:语言和思维。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教育
➢原始教育的内容:生产劳动教育;社会生活教育(习俗、宗教、军事) ➢原始教育特点与方法:水平低、内容贫乏、无阶级性;口耳相传、模仿
2.古代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及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体脑分工;
第六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提高劳动者素质 2.培养科技人才 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三、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四、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五、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及不同 历史时期的儿童发展观
2.直接式撞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 3.混合式撞击.
(二)制约文化撞击的因素
(三)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内涵及内在发展机制是否丰富、 强大,会影响教育是否坍塌与重组
1.当一个民族在战争和文化上都处于劣势,其教育坍塌和重组不可 避免 2.当一个民族仅在战争中失败,而在文化上优于对方时,其教育格局 虽在短时间内会受破坏,但一段时间后会最终取代胜者民族的教育
第三节 教育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 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和科学等。 ▪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不仅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而且 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 ▪其它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第四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二、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
以中国文化为例
(一)文化传承的客观条件
1.基本封闭的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自然条件 2.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和血缘亲缘关系是中国文化传承 的社会制约条件 3.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心理强化剂
(二)文化传承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上述中国文化传承的客观条件,形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主流-- 儒学,进而完成了封建社会教育基本结构的构建。
第三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一、儿童的发展的内涵 二、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三、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一、遗传素质及“遗传决定论”
•遗传素质的概念: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遗传素质的作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
展提供了可能性;其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具有可塑性。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词源 1.我国古代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 甲骨文中“教”与“学”的写法及其意蕴。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2.西 方
➢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 即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
文字的产生。 ❖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教育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等级性、宗教性;有了较系统的教育体 系;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
3.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建立了近代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第三节 教育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四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五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 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 一定的政治经济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 (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 (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
➢洛 克(英国):《教育漫话》
➢卢 梭(法国):《爱弥尔》 ➢裴斯塔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或教育理论:
• 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条件:[1]教育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
发展规律;[2]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相配合;[3]学生必须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
• “教育万能论”:一种错误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洛克(“白板
说”)等。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从个体 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五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教育与文化传统 二、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 三、文化变异与教育 四、文化交融与教育 五、文化撞击与教育改革
一、教育与文化传统
(一)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历代沿袭下来的具 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具有三种重要特性:
第一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塑造专业思想 。 •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 •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培养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 。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了解课程特点:理论性强;系统性好;易懂、不易掌握。
•掌握教材结构:总论;开展教育活动的主体形式及组织形
式、指导方针与原则、中心、媒介、保障。
•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学以致用、学校如何认识教育教
学理论。
•基本方法:具体的方法、系统开发各种案例。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 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遗传决定论”:一种荒谬的儿童发展观。否定了社会生活条
件和教育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桑代克、霍尔等。
二、环境及“环境决定 •环论境的”概念: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
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
观条件,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对 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论”,(法国)勒图尔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
能h和冲动。
2.“心理起源论”,(美国)孟社会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是我国比较公认的看法。其直接理论依据是恩格斯 “劳动创造了人 本身”的观点。
因为:
[1]教育是随着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的;
(二)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本质特征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的定义
➢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 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 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斯宾塞(英国):《教育论》和实科教育理论 ➢梅伊曼与拉伊(德国): 实验教育学 ➢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 ➢凯洛夫(前苏联):《教育学》 ➢王国维:翻译、介绍国外的教育学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或教育理论:
➢布鲁姆(美国):《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掌握学习理论)
1.具有强大的惯性和社会裹挟力。
2.具有相对稳定性。
3.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二)教育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1.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1]从显型文化看,文化传统影响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
如:中国的“礼” 、“孝”等
(直接作用)
[2]从隐型文化看,文化传统全面影响人们对教育目的、地位、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与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组织形 式的发展与改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