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育学基础 教育制度
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放在构架终身学习的社会。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学习----内在的财富》提 出,终身教育是围绕着四种学习安排的,这四种学习 是将21世纪人生的知识支柱
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各种职业技能;学会
有效地应付变化不足的社会;学会参与创造未来; 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 (1)发现他人的多样性; (2)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双轨制的产生一方面保留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 同时也与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特殊利益有关,更为根 本的是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存 在严重的分离有关,也就是说,与生产力低有关。
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因此对脑力劳动的质量要 求不高。可以说,双轨制的形成有其客观的生产力 基础。
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劳动者 接受更多的教育,于是双轨制逐渐消亡。
(二)经济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 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当前,人类进入了知识经 济时代,这个时代出现的许多新型高科技产业必 将对教育的种类、科类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发生 深刻的影响,从而影响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改革。
(三)文化
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又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文化传 承、文化整合与文化创造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必 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途径形 成了三种基本的现代学制:即单轨制、双轨制 和分支型学制。
“自上而下”是指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 的预科阶段相下延伸,形成中等教育系统,与 初等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 “自下而上”是指原来的平民子弟的初等教 育系统向上延伸,与中等教育连接起来。
(二)单轨制
是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 美国形成。该学制的特征就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 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 类学校互相衔接。 资产阶级学者标榜这种学制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 但是它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并不是完全公平和公正 的。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单一的学校教育系统中接受 不同层次的教育。单轨制掩盖了资产阶级教育的阶 级性。 但单轨制相对于双轨制而言,是个历史的进步,至 少取消了形式上的不平等。
据了解,目前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技术 工人已成了企业追捧的对象,这样的“高级蓝领”在全 国的缺口估计在700万人以上。
目前,我国技工的等级可分为初、中、高级技工、 技师和高级技师五等。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这样的高 技术水平人才非常缺乏。权威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技 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 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按照目 前我国7000万人的技术工人总数估计,“高级蓝领”的 缺口可达700万人以上。 《北京日报》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 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注意:这里的教育机构与组织有很多类型,少年宫、儿童 科技站、少年体校、文化宫、博物馆、图书馆等。
有助于获得在各个领域保持高度的生产率所需的新的知
识和技术,以确保以往曾受过良好训练的人不会落后于
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助于通过早文化方面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充实和改 善个人的生活;
讨论:终身教育有何意义?
可以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 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它使成人教育获得了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 将影响学校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将冲破传统学校 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和规定;
小结
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 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 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 学校。 后来的演变 一轨是文法中学、国立中学和文科中学 一轨是现代中学、市立中等学校和初级中学
文科中学 Gymnasium 西欧的普通完全中学类型。1538年,德国路德派教育家、 斯特拉斯堡市督学 J.斯图谟在该城开办欧洲第一所文科中学, 旨在培养新教牧师、教师与官吏,定名为古典文科中学 。学 习年限为8年,后增至10年 。除宗教课程外 ,以教授拉丁语、 希腊语等古代语文和古希腊、罗马著作为主要内容。17~18 世纪德国在许多城市设立此类学校。19世纪欧洲多数国家也 设立了这种学校。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F.vonK. W.洪堡依 据新人文主义思想实行教育改革,扩大文科中学的教学内容, 制定严格的升留级制度和毕业考试制度,规定只有通过考试 的毕业生才有资格进入大学,文科中学成为升入大学的唯一 阶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科中学的古 典主义办学方向受到批评。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施实科教 育的教育机构在各国相继取得与文科中学平等的地位,文科 中学也逐渐加强实科教学和减少拉丁文教学的时数。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文科中学事实上已失去其原来的意义。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 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 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学记》
现代学校: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产 物。教育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第二次 分离的结果。现代教育制度具有系统性和 完善性。 当代社会:教育制度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 不断地发展变化。它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 育制度,这在发达国家体现得成为明显。
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导论》中,提出现代 人面临的挑战性因素
变革加速。 人口的增长。 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 闲暇。 生活模式和相互关系的危机。 政治的挑战。 身体。 意识形式的危机。
(美)库姆斯把原因归结为:
出于确保每个人的职业转换的需要,使事业者的再就业
成为可能;
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示范院校
本报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 的视频会议上获悉:经国务院同意,在“十 一五”期间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 设计划;中央财政至少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 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这是中央财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首次巨额投 入。
全国高级技工缺700万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思考
无论当前的教育怎么变化,小学、中学、 大学的格局一直没有变化。是这种变化没 有意义吗? 试想:如果每人都接受五年制小学教育 而不是六年制,那么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 创造多少社会财富?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 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在教育学里,人们通常把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管理规则 当做教育管理问题来专门加以论述,所以教育制度这个 题目论述的重点便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二)教育制度的特点
1.客观性:教育制度有它的客观基础,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
4. 强制性:教育制度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无条
件地要求个体遵守,违反制度就要受到不同形式惩罚。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
第一、政治因素;
第二、经济因素; 第三、文化因素; 第四、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第五、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对国外 教育制度积极的学习和借鉴等。
(一)政治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 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掌握着政权的统治阶级必然要掌握教育权, 决定着谁能享受教育,谁不能享受教育,决 定着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享受教育的类型、 程序和方式。 通知阶级这些要求体现在教育制度上,而 且必须借助教育制度加以保障和实现。
学习目标
1.识记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1.识记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2.识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2.识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3.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 4.把握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5.运用学校教育制度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我国现行学 校制度的改革问题
P97
终身教育倡导者叫 什么名字?
终身教育
一、终身教育的时代背景 背景之一: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以及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比例 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结束了那种把人终身固定 在某一职业或工作岗位的时代。 背景之二:社会的快速变迁,闲暇时间增多,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的选择机会与可能 增加。
小结:单轨学制 小学、中学、大学 美国 多种分段: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 很多国家采用,包括我国 原因在于它有利于逐级普及,对于普及初等教育、 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都有重要作用。
4.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要克服因技术发展而出现
的非人化现象。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 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 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 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自学: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原始时代:社会还处于混沌未分化状态,教育还 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还没有 产生学校,因此,那时就不可能有教育制度。 阶级社会之初:教育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第 一次分离,产生了古代学校,有了简单的学校系 统,只有蒙学和大学,产生了古代的教育制度。
蒙学:“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 ———《礼记•内则》(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计划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