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作报告:关于XX园区装备制造产业调研报告(以国家、重庆装备制造布局分析)

工作报告:关于XX园区装备制造产业调研报告(以国家、重庆装备制造布局分析)

关于XXXX园区装备制造产业调研分析报告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其中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和脊梁,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2015年10月26日,党的十八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进一步促进国内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

为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2016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了《重庆市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十三五”规划》(渝府发〔2016〕39号),指出加快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协同发展,努力做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2018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重点培育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以技术改造为抓手,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基于以上政策背景,结合广安市“341”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布局。

XXXX顺势而为,初步建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根据县委领导安排和园区产业发展所需,对国内、重庆及XXXX装备制造产业进行调研分析,现就结果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

从工业装备制造产业链的角度来说,从上游到下游,装备制造产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上游的核心元器件制造、核心零部件制造、中游的设备制造和下游的终端用户。

其中先进装备制造核心元器件主要包括芯片、电子元件、光学元件、轴承、齿轮等;核心零部件包括变频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工业视觉系统、传感器、减速机、电气控制系统、气缸等,这类产品的生产需要很强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积累;设备制造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和生产线解决方案;下游终端用户涉及到多个行业,如航空航天、电子、汽车、轨道交通、模具等。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规划1、我国装备制造业现状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业大国。

一是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4万亿元,占全球的比重超过1/3,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业大国。

二是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实现重大突破。

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火电机组、核电机组和水电机组、百万伏级特高压交流输电设备等大型成套电力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动车组“复兴号”研制成功,“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C919大型客机实现首飞,AG600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完成总装下线。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成功,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工程勘察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实现自主设计建造,长江三峡升船机刷新世界记录等。

三是重点行业国际竞争优势显著增强。

高铁、电力装备、船舶、无人机等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轨道交通装备系列产品成功进入国际市场,中国运营的非洲第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正式通车,海外首台“华龙一号”建设进展顺利,并成功参与建设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总体保持世界领先,出口船舶已占到造船总量的80%以上,消费类无人机80%以上出口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

虽然我国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除少数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外,大多数装备研发设计水平较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企业技术创新仍处于“缩小差距”阶段,底层技术的“黑匣子”尚未突破。

比如在航空发动机方面,我国技术积累明显不足,没有走过发动机研发的全过程,研发设计能力以及产品性能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这是制约我国大飞机发展的最核心因素。

二是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工艺受制于国外。

当前申请科创板上市企业中,我国先进制造装备核心零部件企业共有3家,分别为创鑫激光(激光器)、杰普特光电(激光器、激光加工设备)、柏楚电子(激光切割控制系统),全部在激光加工生产领域,主要广泛运用打孔、切割、划片、焊接、热处理、蚀刻、打标等生产工艺的环节。

目前从事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气缸、传感器、芯片制造、光刻机、泵、阀门等核心零部件的企业,基本上被美国、德国、日本等品牌所占据,恰恰这些核心零部件都是先进制造装备实现快速响应和精密加工的关键。

三是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仍很突出。

而真正体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不足。

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为例,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虽然多,但是有技术资金实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很少。

总体来说,国内在产品的应用这一层面专研的较深刻,大多都是集成创新,吸收消化再输出。

也积累很多工程经验,取得许多举止瞩目的成果。

但是在基础科学研究、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等方面,受限较多。

如果说核心技术是集成、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应用,中国无疑是掌握了的。

但是如果说核心技术是指电机、减速器、驱动器、阀门、转向架等这种专业零部件,或者工业软件等方面,西门子、川崎、阿尔斯通等国外企业都没有转让相关技术。

更不用说前端的光刻机技术、高精度机床、半导体技术、汽车发动机、飞机发动机的制造等。

2、我国装备制造业布局2015年5月,国务院制定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其中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中之重。

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了产业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其中,七个半是装备制造,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另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信息通信设备也是重点突破的方向。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

要把创新摆在装备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建设装备制造强国的战略支点,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关键产品创新设计能力,推进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应用。

二是加快智能转型。

智能制造是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同时装备的智能化也是装备制造的重要目标。

重点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工程,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

三是强化基础支撑。

建设制造强国,第一个十年的核心任务就是夯实基础、缩小差距。

重点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制备水平,促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解决重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主要任务是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特别是高端装备领域,分领域、分阶段、分渠道解决重大装备和重点工程发展亟需,实施重点基础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发展。

(二)重庆装备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规划1、重庆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及现状重庆制造业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主要经历了六次大发展。

第一次大发展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工业企业大量内迁重庆,重庆成为以军火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全国械弹有2/3是“重庆造”;第二次大发展是在“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重庆布局了一批重要工业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使重庆建立起了门类较为齐备的国防工业生产体系;第三次大发展是在计划单列时期,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走出了军民结合的路子,用军品资源生产民品、将军用技术转为民用,使得制造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能力得到增强,特别是在汽车摩托车、电子技术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第四次大发展是1997年重庆直辖以后,重庆制造业通过实施债转股、兼并破产、改制转机等措施,到2002年整体扭亏为盈,催生出多户百亿级国企工业集团;第五次大发展是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重庆制造业抓住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一手抓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

2010年成功引进以笔记本电脑制造为龙头的电子设备制造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继惠普、宏碁、华硕三大电脑品牌商之后,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富士康、广达、英业达、和硕、伟创、仁宝等也陆续落户重庆,实现了笔记本电脑品牌商、代工商、零件组商的集群化发展。

到2012年,电子信息产品装备制造业已发展成为重庆第二大支柱产业。

重庆制造业形成了汽摩、电子产业“双轮驱动”,材料、装备、化医等产业“多轮支撑”的格局;第六次大发展自《中国制造2025》颁布之后,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装备制造业向着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装备发展。

比如华为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海康威视重庆基地二期等项目落地,紫光华智数字工厂、瑞声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开工,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工业大数据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项目投入运营,智能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4%。

截止到2019年底,重庆装备制造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280个,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140个,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39%。

2、重庆装备制造业规划布局重庆装备产业重点发展方向(2019—2022年)主要向着装备产品的智能化、成套化和系统化转型升级,积极引进培育高端装备产品,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整机产品,着力提升关键基础件发展能力和水平。

到2022年力争实现产值2300亿元。

(1)智能制造装备方面。

提升精密高效磨齿机、精密数控车床、数控加工中心、精密数控滚齿机和数控锻压机等中高档数控机床产品比例,积极引进培育智能化挤压成型、折弯和钣金加工等金属成形机床研发生产企业,争取在汽车、电子、食品、纺织等领域专用成套生产设备有所突破。

加快引进在线无损检测系统装备、可视化柔性装配装备、高速堆垛机、智能分拣机、高参数自动化立体仓库等检测、装配、物流和仓储环节装备研发生产企业。

(2)智能机器人方面。

推动六轴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双腕机器人和双旋机器人等现有工业机器人产品加速产能释放,加大焊接机器人、抛光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加快完善减速器、伺服电机、视觉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积极布局具备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领域。

可围绕智能家居、教育、医疗康复、商业旅游等市场,加快发展家政、教育、手术和养老康复等各类服务机器人,鼓励服务机器人制造企业面向救援救灾、能源安全和公共安全等领域拓展产品线,实现管道巡检、电力巡检、消防、安保和水下救援等特种机器人的产业化和应用示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