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2、讨论、练习、作业的布置与安排:作业:讨论问题——如何利用学习心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要求:结合教学讨论;字数在800字以上;1周完成,严格收交作业时间;一律用作业本,不收单页纸作业;严禁抄袭,凡出现相同作业均以0分计算。
3、教具、挂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学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说课教案一、目标1、理解学习的含义,了解学习的分类;2、了解掌握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3、理解并掌握大学生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调节方法;4、教学重、难点:大学生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调节方法5、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简介对学习活动进行分类,有利于认识论不同的类型的学习特点及其特殊规律,便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但是,由于学习本身的复杂性,分类有一定困难,加上心理学家们对学习所持的观点和对学习进行分类的角度不同,意见就不一致。
(一)潘菽的分类:1.知识的学习,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主要指运动的、动作的技能和熟练;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二)加涅的分类(学习效果)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三)布卢姆的分类其分类是为了用于课程设计,因而以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为出发点,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六类:1.知识,对知识的简单回忆;2.理解,对解释所学的认识;3.应用,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概念和规则;4.分析,区别和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5.综合,把思想重新综合为一种新的完整的思想,产生新的结构;6.评价,根据内部的证据或外部的标准作出判断;三、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大学生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需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达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目标。
三字经上曾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对大学生来说,其学习心理特点主要有:1、智力发展达到高峰1970年,N.贝雷研究的结果表明:20岁到34岁是人生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它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顶盛时期,也是一个系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及出成果的最佳时期。
2、学习动机达到稳定阶段动机从内部与外部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凡是大学生根据自身的意志、兴趣、爱好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因素都是内部动机,如明确的学习目的与强烈的求知欲是内部动机力,它具有持久性、主动性等特点;与此相反,在外因的驱使下,如由家长、教师等一些学习以外的人所提供的赏罚手段或诱因来推动其学习者学习,称为外部动机,它是短暂的,引起的学习是被动的。
大学生的动机已经逐步内化,趋于稳定。
3、学习自我评定能力日益增强随着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定力也不断增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依靠自己的学习结果提供的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自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智力、能力发展的计划,更好的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来自学习问题的困扰,我们将这些常见学习问题分成意愿水平的学习问题和操作水平的学习问题分别进行讨论,并就其调适方法予以介绍。
第二节大学生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调节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较多,我们通过归类,主要分析以下四种。
一、学习缺乏动机“为什么要学习?”“为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等等问题,涉及的是学生学习的动机问题。
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动倾向。
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学习动机是学生将学习需要和愿望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是发动和维持学习行动的内部力量。
当前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主要有厌学、懒惰等。
厌学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
目前,厌学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认真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情绪消极,作业拖拖拉拉,敷衍了事;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不正常,经常上课迟到,甚至逃课。
伴随而来的是学习效率降低,考试成绩下降。
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因学习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有的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较大,有的因学习的时间较长。
懒惰是一种怕苦怕累的心理现象。
这类学生以为考上大学就完事大吉,学习上不肯用功,不求上进,学习任务难以完成,常常表现为怕动脑筋、懒于思考,平时“玩”字当头,“混”字当先,只图一时安逸,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
究其根源,有的因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认为“背靠大树有凉乘”;有的认为自己有个好爸爸,“车到山前爸有路”。
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纯,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学习动机的作用对大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
学习动机是以学习目的为出发点的,它是推动学生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动机力量,因此,学生首先要懂得为什么而学,朝着什么方向努力。
(2)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过程,学生是否能持之以恒,差异在学习动机,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于1980年全面探讨了有关动机研究,得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与对这项任务的动机水平为正相关”的结论。
(3)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效果。
心理学家沃尔伯格等人于1979年研究了动机水平与学习成就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强度范围内,学习动机越强烈的被试者,其学习成绩越好,这种正相关达98%的显著水平。
心理学家洛威尔在一项实验研究中,比较了成就动机强度不同而其他条件相同的两组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他给两组大学生被试者的任务是要求他们把一些打乱的字母组成词(如将b、a、n、k 组成bank),19 名成就动机强的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能不断取得进步,而20名成就动机弱的被试者进步缓慢,且有倒退现象。
2、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1)提高认识(2)培养兴趣a.积极自我强化b.积极的自我暗示c.带着问题去学d.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3)树立目标二、学习缺乏自信缺乏自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卑,所谓学习中的自卑心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智力、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作出了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缺乏自信是羞于落伍的自尊心和学习成绩低下的客观事实在长期的矛盾冲突中得不到解决而造成心理创伤所致,是后进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这类学生有的虽经一再努力,但成绩总是提不高,丧失了进取心;有的由于学习成绩太差,主观上又不努力,在学习上一再受挫,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鼓不起学习的勇气;有的觉得考研无望,竟争无资本,因而自甘落后,自我轻视,自我消沉。
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社会影响不良有关;有的是由于学校教育失误造成的;有的因个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影响所致。
自卑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严重障碍,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影响极大。
大学生学习缺乏自信与消极归因有很大联系。
“归因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
”消极归因者往往不能正确认识问题。
如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不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学习方法上去找原因,而往往把责任推给教师,认为教师教得不好,或认为学习环境不理想,影响了自己学习的进步,以此来消极地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虚荣心。
当他们因学习上的问题受到老师的批评时,没有勇气作自我批评,总是设法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或以他人类似的行为来为自己开脱。
消极归因是缺乏自我意识的表现,不利于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同时,对自己学习的进步也有不良影响。
那么,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呢?(1)正确估计自己,培养自信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和他的助手们经过对许多少年儿童的实验观察、追踪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除了百分之一、二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动机方面,并无多大差别。
”他们肯定地说:“只要有适合学生个别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是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
”(2)与自己较劲,选准突破口,获得一次成功。
(3)积极补偿,以勤补拙,所谓补偿就是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以消除烦恼和痛苦的情绪。
(4)克服学习无助感,提高自我效能感三、考试焦虑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行为遇到实际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它由多种感受交织而成。
焦虑可分为低度焦虑、适度焦虑和高度焦虑。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焦虑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利的,而低度焦虑和高度焦虑则相反。
焦虑过度会使学生感到沮丧、痛苦、失望、内疚,而焦虑不足则会使学生不思进取、萎靡、消沉、灰心丧气。
”引起焦虑的原因来自许多方面,其中可能是由于自尊心受到损伤,可能是增加了失败感和内疚感,还可能是缘于心理受到虐待等,紧张、不安、焦虑、忧愁、烦躁、恐惧等混杂在一起,最终形成焦虑状态。
考试焦虑是一种常见学习心理问题,是由于面临考试而引起的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
多数人在面临重要考试时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这是正常的、无害的。
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学习及身心健康危害很大。
耶基斯和多德森(1908)的研究表明,达到最高作业水平的动机强度为动机的最佳水平。
在动机强度低于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作业的水平不断提高;而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作业的水平不断下降。
这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考试焦虑的自我调适(1)正确认识考试,稳定情绪不要过分看重考试对个人前途的影响,不能片面认为考取大学地是唯一的出路,应把考试看成是检验自己十几年的学业水平,接受祖国挑选的正常程序,既要认识到高考是一种竞争,也不能过分强调竞争,更不能把考试视为下赌注。
(2)做好充分的考前准备工作考试前做好精神、物质上的准备工作,有利于放松紧张心情,脚踏实地、有条不率地进入应试状态。
精神准备除了要调整好情绪,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要重视科学用脑,不要开夜车还要注意起床不要离考试太近,起床后应活动一下。
物质准备除了生活上吃一些清淡,富于营养易消化的食品外,还应做好交通工具、学习用品防暑、生活用品的准备。
(3)正确评估自己,树立必胜信心考前,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能低估自己振奋士气,树立必胜信心、是防止“晕场”的有力保证,使自己始终处于自信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负的心理状态。
(4)自我放松,自我暗示入场前,如仍处于紧张状态,可以作几次深呼吸,两节广播操,哼几句流行歌曲,想点与考试无关使自己高兴的事,积极参与同学间谈笑来转移注意力,冲淡紧张情绪。
四、记性不好学习中记性不好是许多大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绪。
那么如何提高学习的记性呢?1、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愉快的心情会引起人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肌肉舒适放松,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体温略上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