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前后赤壁赋鉴赏浅议

前后赤壁赋鉴赏浅议

前后赤壁赋鉴赏浅议
[摘要]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先后于七月十七日和十月十六日与朋友在游黄州赤壁时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成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写的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中主要从情境创设方面反映了作者意在借助孟秋和初冬之景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豁达乐观的态度以及悲观失望政治不得志的感伤色彩。

[关键词] 苏轼《赤壁赋》情景
苏轼被贬官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孟秋七月草木丰实之际和初冬十月景瘦神凄之时夤夜泛舟游于赤壁后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虽然游玩是古代士大夫的闲情逸趣,但也反映了作者在被贬官期间为暂时逃避政治上的巨大压力,想在山水间寻找慰藉以缓解压抑的心情。

这两篇赋的主旨表现了作者对宇宙人生能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而能从悲观失望中摆脱出来,但由于作者政治上的屡遭挫折使豁达乐观染上了浓郁的感伤色彩。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在情景的清晰与模糊方面也表现得有所差异。

前者的情景描写相对淡化属于较为模糊的情景而后者在情景的处理方面则便显得历历在目属于较为清晰的,二者无形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它们在动静态的描写方面也有所体现。

前者静态的自然情景反映衬了人物彼此不断地交谈所呈现的动态情景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氛围。

而后者人物描写几乎没有,相反环境描写则有动有静。

从“江流”到“断岸”,从“山高”到“月小”以及从“草木”到“孤鹤”都给人一种十分跳跃的自然情景。

所以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仍对现代写作有深远的影响。

前赋的情景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平淡心态,之后以环境为切入点开启了主客之间的对话,以对话掀起了整个故事的高潮并使作者的情感随之达到顶峰。

后赋则主要写的是环境的变化多端拉动着清节的转变。

前后《赤壁赋》的着眼点在很多方面也是不同的,就写作方面的不同来分析,前赋注重对话是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行文,而后赋则更多的写作用在了写景方面。

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复杂的心情。

另外在对于主旨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前赋利用对话直接写情而后赋则借景抒情。

作者采取了“全知全能”视角将情景完整的一一展现出来使我们感觉对故事的嫩荣了然于心。

总而言之,苏轼所“赋”之赤壁从异景、异情、异样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呈现出这两篇赋给人的美妙之感。

前《赤壁赋》描绘了赤壁秋夜清幽旷渺的优美景色及夜月泛舟的飘逸兴致并以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了对宇宙人生的见解,特别是透过对江水与明月变与不变的讨论表现出作者开朗的胸襟和豁达的生活态度。

文章通篇以景来贯穿,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和议论。

以风、月之景开卷并在文中反复出现风、月形象。

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

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逝了心中的感伤。

景物的反复穿插不但没有给人丝毫重复拖沓的感觉还在表现人物悲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达到了诗情画意和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前《赤壁赋》写泛舟所见,让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描绘出秋江的清朗和纯净。

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晕染,那茫茫的江水、雾气、夜空就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让人不由陶醉其中。

文中开头先描绘出的宁静的自然画面,接下来为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采用了主客问答的手法。

从宇宙变化说到人生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人生短暂天地不变自然可悲;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又与我同生万物又与我同一都会无穷无尽。

天地间物各有主正如“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从而看淡人世间所有的荣辱、忧乐以及得失。

文章最后作者感慨到大自然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后《赤壁赋》较于前《赤壁赋》时间从七月到十月只过了短短三个月依然是赤壁下的清风明月,境界已大不同,深深的流露出悲观凄凉的心境。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凄凉已不同于前赋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空灵意境。

而作者“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神仙般的感觉已不复存在,而“江山之不可复识矣”更为此次出游奠定了凄冷的基调。

全文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了泛游之前的活动,短短的几行文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第二层次纯粹写景的只有寥寥几句却写出赤壁的陡峭山高而空清月小的初冬夜景,作者写出了主客弃舟攀崖夜游赤壁的意境,“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境界高远。

当作者独自一人登上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

文章还写了一只孤鹤“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西去使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

第三层在“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达了作者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政治上屡屡失意本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但都无济于事并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增添新的哀痛。

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

总之,后文重在叙事写景,与前文相比较,后文略显虚无飘渺表现出更多的遗弃尘世的思想。

总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有振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作者笔间不经意间流露出那种浓郁的感伤色彩。

苏轼的感伤是心绪的自然流露是真诚的,不像宋代其他士大夫所描绘的闲愁那样的矫揉造作。

从人们对前后《赤壁赋》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中便可知晓其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耀眼的光彩。

然而它们在情景方面的造诣很少有人提及实在可惜,学人在此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以及很深邃的探究和注意。

参考文献
[1]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傅东华.文学百题[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4] (美)卡勒.文学理论[M].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