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赤壁赋
形式 地点
前后赤壁赋对比阅读
景物
主客之间关系
情感
比较两赋的写景,
1、分别从二文中找出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其不同。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描写了秋江月色。 《后赤壁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描写初冬月夜景色,为下文写登山 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写景的不同:《前赤壁赋》:字字秋色 水月禅境 《后赤壁赋》:句句冬景
比较两赋的情感
• 1.在《前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 的? 乐——悲——乐(喜) 旷达乐观
2.分析《后赤壁赋》的情感变化,并 说明原因。
(1)在《后赤壁赋》的第一段中,作者的心 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2)那么乐从何来呢? 景美(由景而乐) 友人凑趣(举网得鱼) 妇助雅兴(藏酒待不时之需)
情感
•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 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 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 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 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 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 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 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 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 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 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 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 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 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2.两篇文章都使用了白描的手法。 所谓白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指不着 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墨线勾勒人或物的形象 的画法。人们将这种绘画技法运用于文学创作的 描写中,形成一种表现手法,即用最简练的笔墨, 不事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 实地勾勒出其情态面貌。 两赋都使用了白描的手法,不假辞藻,自然工致,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3)第二段复游赤壁的过程中,作 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一 个字概括。
• • • • • • ——悲(予亦悄然而悲) (4)悲又从何而来呢? “江山不可复识”。 历幽景后的“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夜半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
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 由乐转悲,紧接着第三段第四段作 者叙述了什么事?
• 夜逢孤鹤 • 梦会道士
思考:《后赤壁赋》,道士化鹤反 映出苏轼怎样的人生境界?
•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 俗、仙风道骨的特征,它高飞云天,无拘无束, 是自由的象征。同时,它也是超然物外,随缘任 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道士化鹤,作者将梦境与 现实结合起来,将孤鹤与道士融合在一起,以此 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一梦境透露出作者 的精神已升入大自然的旷达之中,与大自然融为 一体,含蓄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超脱尘世,逍遥物 外的心态,同时,也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叹。 这与《前赤壁赋》中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一句遥相呼应。
写作背景
•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 湖北黄冈)团练副使。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 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苏轼 所游得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 元丰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 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 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苏轼居士”。 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 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 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 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 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 想更接近现实。
后赤壁赋情感变化过程
• 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平静的乐, 到激昂的乐,再转而为悲,悲而长啸,长 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 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于 空,一种顺其自然的无奈与淡泊,一种巨 大的空幻感。 • 所以《后赤壁赋》的情感脉络是:
• 乐——悲——空
写于同一年,相距三个 月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形式 地点
主客问答,中规中矩之 散文化,更具“以文为 赋 赋”之特质
限于舟中
主要写岸上
景物
பைடு நூலகம்
字字秋色,实景
句句冬景,兼有虚幻的 想象
情感较弱,苏轼游赤壁 断岸时,二客不能从, 须臾客去,余亦就睡, 更多的是孤寒之情
主客之间关系
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 乐、同调歌吹,客喜而 笑,相与枕藉乎舟中, 相知相和,情意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