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主讲人:王军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最初是作为私有社会种种弊端的矫正物而出现的。
科学社会主义者在批判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中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轮廓做出了预测性描述。
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经济特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建立社会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2.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按比例地组织社会生产。
3.个人消费品采取按劳分配的方式,劳动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并具有直接的社会性。
苏联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恢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新经济政策,最终形成斯大林模式,即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其中国家所有制要占主导和决定作用)和计划经济。
这一模式很长时间被视为社会主义国家唯一的也是必然的选择。
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的选择上,也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作用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条件在我国建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最终建立,有特定的历史条件。
第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第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进行经济重建和发展的需要。
第三,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快速增长的示范效应。
第四,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是我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因素第五,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特征。
2.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作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获得快速发展。
作为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的最优选择,也曾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首先,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宏观有效率的强调使国家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保障重点,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依靠政府的力量,以公私合营、合作社的形式来实现改组、兼并和重组,可以在再不增加投资或少量增加投资的条件下,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实现由落后、分散的小生产向先进、集中的大生产的逐步转变。
再次,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通过行政手段分配短缺资源更有利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计划经济的弊端第一,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企业的活力。
第三,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样,严重压抑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片面强调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发展,否定和限制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造成所有制单一,非公有制在发展经济、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无从发挥。
(二)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论十大关系》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党的八大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这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历经29年的曲折之后终于迈向胜利之途的重要转折点。
放权让利、扩大经营自主权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突破。
早在改革初期,中央一些领导同志就对这一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在邓小平、陈云、胡耀邦等中央领导的积极推动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决定》的通过既标志着中国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变,也标志着中国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逐步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
1992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新的经济体制的建议,得到邓小平的赞同,并在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被最终确认。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21世纪前十年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并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是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阶段已经结束,中国已经进入深度市场化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市场机制难以保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
第二,市场调节本身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
第三,市场机制难以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
第四,市场机制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和服务。
第五,市场机制容易造成外部不经济。
第六,市场机制不能消除垄断。
市场经济的共同经济特征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包括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支配和决定整个经济运行。
第二,微观经济主体自主、能动。
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信号的指导下自主决策,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三,政府通过间接手段控制经济。
政府宏观调控不是通过直接行政指令实施,而是主要运用经济规划、经济政策引导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调节市场供求,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
第四,法治在市场经济中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第五,具有和健康的市场经济相适的文化支撑体系。
第六,建立覆盖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美国和英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第二,德国、法国等位代表的欧洲大陆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第三,日本的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我们坚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
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有力地保证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增加就业和促进公共福利的增长。
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了商品关系和市场竞争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
在改革中我国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已经基本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和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国民经济的微观活力不断增加。
第二,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不断增强。
从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到承包制,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围绕放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主线进行,并未改变传统体制下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式以及国有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因而未能解决我国国有企业的许多深层次问题。
1992年党的14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3年11月党的14届3中全会提出建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着力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
1997年党的15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指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系在控制力上。
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题,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我国国有企业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党的16大确立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2003年公务员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次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分离。
党的16届3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的现代产权制度,让国有企业经过改革更具活力,经济通过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是事关国家性质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大事。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新路。
第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产权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各类市场构成的市场体系。
1994年双轨价格并轨,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基本确立,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形成,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都已经达到90%以上。
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四,政府职能转换取得积极进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向“掌舵”、从“全能”向“有限”转变。
同时,减少了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以间接手段为主的经济调控体系趋向成熟,国家规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相互配合的机制初步形成,政府职能逐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