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创新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作者:****** 学号:**************摘要:我国是个具有5 00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还要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

不仅如此,还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这些对当前的中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继承引言:中国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度,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外来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使我们担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做出改变。

正文: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很显然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一、科学的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

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 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

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说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既然是继承传统,就要将传统的东西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将最原始的一面传承下去。

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想法虽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却并不能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意义,这也就使得它不能再发挥更多的价值。

如果一种文化已经无法将它的价值发挥出来,,它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

因此,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在这种情况下批判的继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继承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现实意义。

因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

而应该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而非说教。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

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对于传统文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富强民主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

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尽管这个“文化酱缸” 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 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

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 ,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 、“兼爱”、“尚贤” 、“自强不息” 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世界各种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广泛,面对来势汹汹的西方文化,传统文化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纵使如此,对于传统的拯救绝不意味着原封不动的照搬。

因为,传统的古代仪式未必适合现代人的需要和兴趣,任何传统都处于不断沿革的进程中,即便是千百年没有中断,也一定经历了千变万化。

换言之,即传统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不变的陈迹,而是当代人活生生的创造。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继承,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金钥匙。

首先,不断发掘文化优势,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开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21世纪的软实力竞争中无疑具有着极强的竞争优势,当之无愧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取之不尽的宝藏。

正如生物基因信息的生殖遗传是生物种群得以不断延续的根本条件一样,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是中华历史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从事着自身所独有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其活动的结果,或者是以物化的形式凝聚起来,或者是以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

人们世世代代地传承文化信息,是在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在接受既有文化时,每一代人都在经历一个重新理解和再度创造的过程。

人们总是按照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对原有的文化做出相应的调节和改进,以达到新的适应,或对世界进行新的改造。

其次,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要勇于创新,这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恢复活力,并且有利于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高一级文明。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持续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进步发展,就是因为各个社会文化共同体在适应外部环境新情况的进程中,依据自身新的需要和新的能力,来认识并改造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

这一进程也就是人类社会文化信息系统不断传承、不断被新一代人加以组织和运用的过程。

恰恰是由于有这样一种人类文化信息系统存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文明各阶段的更新、各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持等等才得以实现。

此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要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所以我们应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使广大青少年理解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中华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此外,要大力发展本土文化产业。

在当今国际经济格局中,不仅存在着传统工商业的竞争,也包括文化产业的竞争。

中国文化的未来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取决于中国文化产品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的份额。

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并使之与传统文化的创新继承巧妙结合,努力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创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这不仅是我们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并为未来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需要。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

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1. 传统文化的创新—现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Article/CJFDTotal-HBDX200706033.html2.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rw/whys/2009-03-13/whys25206.html3. 张岂之《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4. 苏双碧《对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社会科学辑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