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其独特的文字语言,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科技工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这些文化共同书写着中国文化的光辉篇章。
但任何文化都有其两面性,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可能成为永恒的价值标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应该不同价值观念。
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是文化的积淀,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他们对创造性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如何正确的把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为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
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的去把握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创造出新的文化,以满足现代文化的发展需要。
在创造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自身的不足和怎样更好地创造出新文化。
以东西文化传统为代表的文化价值观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
东方文化传统中有许多不利于创造力开发的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有人认为中国人的智力优秀是攻公认的,但中国人的创造力评级在世界上却较低,其原因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制约。
东方文化具有请个体重团体,重传统,重和谐的保守,内敛的人格特征,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个性,看重人的自由,看重个人价值,具有向自然抗争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容易使人们养成一种害怕出错,害怕出错,害怕失败,知足常乐的心理和心态,容易培养一种谦虚,不善于表现,竞争意识弱,攻击性差,缺乏冒险精神的个性的特征。
中国人的共同心理大于求异心理,容易压抑自己的个性。
在教育上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比较的传统和继承,强调对老师,对权威的尊重和服从,不注重质疑精神,要有挑战传统的勇气。
西方文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推翻前人,鼓励学生在老师有意见冲突的时候要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鼓励与老师展开辩论。
在价值取向上看,中国文化具有注重实用,学以致用,轻理论的价值观念,中国人的志向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这种使用价值的真实写照。
但是,人类探索大自然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长期的过程,没有对大自然的真正的兴趣,没有执着客观奥秘的精神,不可能坚持下去,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发现的。
科学探索的成果往往在几十年,上百年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如果抱着一种使用的功利态度来做学问是不可能有真正发现的。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已经进入“小康”却并不满足仍继续奋进、全面建设“小康”、努力进一步提高小康水平的国人们,“妄自菲薄”日渐减少,民族自豪感日益增强。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建设现代文明的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
人们认识到,“一个民族的现代化过程,不是要抹杀它的文化传统,造成清一色的世界文化,而是要求依据现代化的新要求,给它的文化传统不断地灌注以时代性的内容,达到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⑥但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钻研、鉴别、剔除、吸收、融化、发展工作做得确实不够。
在中小学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内容并不多,而且高中文理分班,那么理工科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确实不高。
在社会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气氛日渐兴起的氛围下,他们有钻研、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和要求。
前几年同济大学有一些工科博士生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自发地组织起来,钻研古代典籍,他们认为收获很大,谁知不久其中竟有几个人先后“信”了佛。
这件事对我们文科尤其思想理论课教师触动很大,认识到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仍然需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或者引导。
这些年来,我们同济大学针对学校理工学科多的状况,注重开展人文教育。
同济大学前校长、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同济大学校长任上高度重视同济的人文教育,她表示赞同杨叔子院士关于“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而没有人文的科学,也是残缺的科学”的观点,提倡对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并认为“人文教育是一切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铸造崇高人格的最为直接的教育内容之一。
”我们学校推行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的教育,实施“知识、能力、人格”的培养模式。
因此,学校组织学有专长的师资力量,开设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还经常性举办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学术报告或者讲座,并组织编写了《诸子百家》、《中外浪漫主义文学导引》、《宗教与文化》等“大学人文社科丛书”(由顾钰民教授主编)以及《中国文化史教程》(朱恒夫教授著)等教材用书。
小生产成汪洋大海的中国所形成的“传统”,注重“经验”,尊老敬祖,崇尚先贤,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具有保守性、滞后性,会对新生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那么,传统文化进课堂,会不会对创新教育产生不利的负面影响呢?江泽民1995年5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1999年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他再次指出: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尤其强调创新问题,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创新,已经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重要内容。
没有创新的意识,就不可能有创新的行动。
任何发现、发明都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任何新的知识都不会诞生。
可以说创新不仅仅是一个结果,它同时也是一种过程,一种精神。
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是获得进步的最基本要求。
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属于人文素质范畴,重在教育和培养;创新思维,属于认识论范畴,重在熏陶和训练。
因此,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创新是教育活动生命的源头,它既是教育自身存在的本质特点,也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我们不可能教授给学生人类的全部知识,但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他们敢于创新;必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使他们善于创新,能够在汲取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当然,创新教育不可能“速成”“技能”,不可能靠一门专门课程就能使学生获得并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养成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教育、培养、训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这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和训练过程。
在这方面,各种课程都会有所作为、有所作用。
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考虑,我们在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讲授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时,尽力避免其产生束缚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在内容的选择、视角的切入、讲授方法和技巧的运用等方面狠下功夫,采择精华,运用良法,熏陶、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在这方面,我们虽然不是刻意追求,但是确确实实是自觉为之。
根据我们的做法(并不限于笔者个人的)和想法(主要是笔者个人的),得出几点基本体会。
1、培育适宜创新的社会氛围,养成思辨、争鸣、交锋的习惯和能力,是创新的基本前提。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引来百花齐放。
众多文人学者,各自以独特的视角,对宇宙、社会、人生、人性、政治、经济、教育、科学、军事、伦理、道德、逻辑等诸多领域,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他们怀有浓厚的创新意识,以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和超越时代的睿智卓识,创立各自的思想、学说。
同时,他们之间展开热烈争辩,在百家争鸣之中,通过对立或不同思想间尖锐地交锋和碰撞,相近思想、认识、见解间的交流和切蹉,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学说,终于形成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以及《周易》等“百家”学派、学说,从而使先秦时期成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
究其原因,必然会发人深思。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宽松的政治、社会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尤其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是形成百花齐放的文化繁荣局面的极为重要的社会条件。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根据人的思维特征,我们不难发现:思想,只有在交流、争鸣、交锋、碰撞中才能产生火花,闪出光彩。
百家争鸣、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是活跃思想、产生新思维、形成新思想的温床,是知识创新、思想创新、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
这种社会土壤的产生和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使然,其中作为社会人的个人主体因素的作用是不应当被忽视的。
作为文化活动主体的人,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才能产生创新思维。
要有“争鸣”的意识、愿望和要求,学会交流,敢于交锋,在交流和交锋中学习思辨,提高思辨能力。
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
通过怀疑、批判、交流、交锋,提出问题,提出见解、观点、主张,创立自己的“学说”;不唯上、不唯贤、不唯书、不崇洋、不媚俗,敢于坚持自己的“学说”。
同时,又听得进不同意见,不僵化、不固执,从善如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以完善自己的“学说”。
2、继承、吸收是创新的基础。
恩格斯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新学说,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但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⑦。
《诸子百家》的作者同济大学教授朱义禄先生也说:“人类的思想文化史是一个发展中的系统。
前人提出的见解,在后人那里,作为一种思想材料,成为构建学说的出发点。
”⑧从一定意义上说,继承、借鉴、吸收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创新是在继承、借鉴、吸收基础之上的创新。
创新要以“传统”为基础,要以客观现实存在为出发点,了解传统,把握现实,才能超越传统,才能提高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形成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其烙印是无法抹平的,其影响是随处可现的。
我们只有学习、钻研传统文化,弄通弄懂传统文化,才能正确地判断和鉴别它,分清其精华和糟粕,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中国,真正了解我们的国民性,熟悉我们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
由此,才能清楚创新的需求,确定创新的目标,把握创新的方向。
这样看来,传统文化知识,可以为“创新”铺垫“基础”。
同济大学建筑学科是长项学科,就以建筑学为例,了解根植并相融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思路、风格,对于发展现代建筑保持民族风格来说,将不无裨益。
比如,我们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讲授过程中,分析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分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及继承、发展的方面,分析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弘扬民族精神的论述及其精神实质,还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进程及各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影响、作用的了解、分析,深刻理解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一命题的伟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由此帮助学生树立继承、吸收、借鉴是为了创新——创新离不开继承、吸收、借鉴的观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吸收、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觉性。